2021年4月17日、18日,佛教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在無錫舉辦高層訓練營,彙集了來自50多家佛教背景非營利組織的80多名核心管理和營運成員,共同走佛教慈善發展之路。無錫靈山慈善基金會、蘇州市宏華社

靈山基金會"隔壁計劃"的蓋中輝先生說:公益,是一種修行方式,讓人變得不知所措,修行變得更加純潔。
在公益事業自媒體人看到的老師,公益事業,也與世界同行。佛教已經紮根中國大陸一千多年,郝浩仁慈,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也應該成為一種激勵人善、促進社會和諧的新鮮力量。
讓我們回到活動現場,感受一下衆多公益人士對佛教慈善事業發展的深刻思考......
佛教慈善與鄉村治理
鄉村振興是近年來社會發展的熱點話題,通過佛教漢化研究的實踐,發展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社會價值服務社群發展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重慶華嚴寺方道鑒是本次訓練營的導師之一,陶劍師傅于2006年發起創辦了重慶華嚴文化教育基金會,是改革開放後首個由寺院創辦的公共募捐基金會,他不僅是中國佛教慈善的修行者,更是經驗豐富的, 思想家。
以"佛教慈善與鄉村治理"為主題,道鑒大師以重慶華嚴文化教育基金會為榜樣,助力鄉村振興實踐,為大家提供一條清晰的路徑。
指出,在服務社群發展的過程中,佛教慈善基金會可以從有效開展安撫心理、創新傳承優秀文化、協同服務社群治理、積極助力産業發展這四個方面進行。
佛教慈善事業發展相關法律法規
王彥斌律師,北京志成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智誠社會發展促進中心、北京智誠社會組織沖突與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彥斌先生就《宗教參與慈善事業的原則》、《慈善組織在中國的作用》、《慈善組織高品質發展的障礙》、《宗教參與慈善活動的注意事項》、《慈善活動要求》、《慈善組織的擔保與貸款》、《慈善資産管理》等具體問題進行了專業解讀。 組織",并分析了佛教慈善事業發展的誤區。
慈善組織的資産管理
翟志,複旦大學MBA,上海金百林主任,金融商業思維培養和投資者教育專家,在金融領域擁有20年的管理經驗。
翟先生在關注"中國基金會全球養老基金資産管理模式"時,确認捐贈基金的目的是實作"代際公平",確定每一代人平等地享受養老基金的支援。
此外,翟志先生從中美慈善捐贈與捐贈基金政策差異、捐贈基金業績影響因素、投資因素等的分析中,對國内慈善組織資金的管理提出了建議。
慈善組織的财務管理
楊一兵,靈山慈善基金會财務管理部财務總監,在慈善組織的财富管理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
楊一兵先生就參會人員關注的"慈善組織認定"、"非營利組織稅收優惠"、"慈善組織财務管理"、"慈善組織審計"等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從遵紀守法的角度組織分享了慈善組織财務工作及相關審定流程的依據。
中國的DAF:鄰家項目
DaF在美國已經存在了100多年,允許"好人"以個人/家庭的名義通過戰略捐贈來制造"大事"。
今天,中國也在探索DAF的道路......
北京毅咨詢執行董事、北京大學項目管理碩士、易醫咨詢捐贈者提案基金(DAF)項目負責人韓偉也是中國第一個探索DAF模式的人。
王文,靈山慈善基金會理事長,中國靈山慈善促進會秘書長,中國達夫,源于他一對小孩子的出生,與他一起成長,一群人的不懈前進......
韓先生和王文董事長從國外DAF的起源開始,介紹了DAF的發展曆程。在《DAF模式與專項資金的差異》中,從初衷、營運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具體分析,并介紹了中國DAF的範例之一——下門計劃。
隔壁
鄰家計劃是靈山慈善基金會根據中國人對家族和宗族遺産的信仰,遵循達夫的行為邏輯和對财富的态度,設計的公益項目。
截至2021年3月31日,周邊國家共有基金349隻,項目189個,累計資金總額為34339385.99元,募集資金總額為10452937.81元,共計44792333.8元。
與家人一起溫暖世界:
離路腳遠,但眼神卻很遠。
從小事做起,做出意想不到的壯舉,
從現在開始,讓愛貫穿家庭的過去和未來......
公益界的達夫,中國的"鄰居",有這樣的魅力......
慈善事業和大資料
随着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大資料"時代已經到來,并存在于各行各業。但從慈善基金會的現狀來看,似乎很多組織都離大資料有些距離。
朱建波,無錫網絡公益事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無錫無畏互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E計劃公益創始人
朱建波圍繞"慈善與大資料"談"大資料的意義"
《大資料收集》、《大資料與慈善的結合》等問題都進行了詳細解讀。他認為,在未來的社會中,個人,無論他們願意與否,都将生活在資料的海洋中。在慈善領域,大資料的使用也将無處不在,并将對慈善從業者和慈善機構的發展産生重大影響,佛教機構需要及時把握發展機遇。
從媒體人到公益人士
崔明辰,《Phoenix.com 佛教》主編,資深媒體人,公益人士。多次深入災區第一線,不僅作為媒體人進行實時報道,更為公益人士提供個人協助。
作為本次大會的分享嘉賓之一,崔明辰從媒體傳播的角度對"如何做好佛教公益事業的品牌建設"的分析,糾正了大多數人此前對慈善宣傳的偏見認識。
"修行,不隻是讀聖經,更要有無盡的悲傷。慈善,不僅賣壞,更要給人溫度,給人智慧。我們要讓佛教的慈善理念進入大衆媒體,我們要從公益活動的出版者,變成從業者,用每一分錢,每一步都向前邁進,去品嘗無私的東西,沒有我的無感,然後把好的思想、善行、善行,通過我們的平台推廣出來, 讓一群人找到辦法。"
崔明臣
以上是崔明臣老師的一次演講,作為同一媒體人看到老師,産生了強烈的共鳴:籌款不是目的,物質不是目的,慈善的終極意義不僅僅是幫助有需要的人,當人民是善良善良的精神,公益,自然。大道是公共的,對所有人都有益。
佛教公益項目設計:僧伽醫療
靈山慈善基金會戰略合作發展部副主任韓玉琴也是"僧伽羅醫護"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她對佛教公益項目的設計有了更多的見解和思考。
韓玉琴先生以靈山慈善基金會的"僧伽羅醫護"項目為例,在"項目起源"、"項目規劃設計"、"項目執行與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分享。
關于如何更好地設計佛教型公益項目,她從全周期視角、幹預等角度進行了回答,為佛教公益項目的設計提供了清晰的路徑。
紅塵如夢影,隻有慈悲不敢忘記,希望這次工作坊,架起信仰與公益之間的橋梁,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人民的美好、社會的溫暖、世界的美好。佛教,佛教公共利益,#慈善#
上述部分圖形派生自
霍德家族遺産
鳳凰網佛教
公益從媒體的訂單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