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個充滿生命力的大容器,從不同角度看,總能有新的發現。是以,我們始終關注城市,關注當中不斷翻湧、疊代的創造力,向它們抛出問題,看看能得到怎樣的回答。
這次的提問是:什麼是可持續生活?
提問對象:深圳
與一座年輕的城市探讨可持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相較于那些曆史悠久的老城,它似乎更需要思考自己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面對那些已走過漫漫來路的“前人”,它有足夠的經驗參考,又同時具有更多“年輕”的優勢,是以,從中你能看到一些似曾相識,又能發現不少意料之外。
TOPYS攜手R.I.S.E.可持續創新平台,将我們的發現,繪制成了一幅“深圳可持續生活地圖”,并将它拓展為一份名為“Tomorrow”的報紙,以創意為題眼,可持續為落腳點,從另外的視角,去呈現深圳這座“效率之城”中更具溫度和細節的生活。
它是一份指南,勾勒出深圳可持續生活的經緯;亦是一次再發現,嘗試以更廣義的可持續理念,觀照深圳人生活的過去、此刻與未來。最後,我們也希望它是一個機會,供我們一起探讨城市“可持續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從今天出發,尋找更多走向明天的路。
“可持續”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選擇。我們所指的,不一定是那種最純粹的“零浪費式”的生活,而是當可選擇時,人們傾向選擇更可持續的那種——去咖啡店自帶杯子,非必要不索取塑膠袋,願意為品牌的可持續動作買單……
就像行至岔路口,當一個顯著的訓示标出現時,更多人願意循着“可持續生活,請由此走”的箭頭往前路去看看。
這份《Tomorrow:深圳可持續生活地圖》,便希望成為一個這樣的訓示标,在豐富紛繁的城市生活中,為你标記那些更自然、健康、寵物友好、地球友善的地方,供你接近、嘗試一次可持續生活。
通過與R.I.S.E.合作,我們在全深圳範圍内,選取了30個具代表性的點位,從快銷品到餐飲店,從商場超市到公共空間,既有供你買買買的地方,如ZZER隻二、allbirds等品牌店,也有不花錢、純提供情緒支援的場所,比如深圳的大小公園。
除了簡單的點位羅列外,報紙對部分選點做了展開——
福田紅樹林生态公園,到底有什麼好玩?
Olé低碳實驗店,究竟怎麼個低碳法?
蛇口無車日對社群的意義是什麼?
“寵物友好”的城市實踐,在社群公園與寵物店外,還會有什麼新方向?
……
它不是一份最全的指南,但相信也足夠你去探索和發現。
在選點之前,我們圍繞“什麼是可持續”展開了好幾輪讨論。答案似乎既确切,又充滿解釋空間。
最直接的了解,它約等于環保,對自然生态友好,但細細去想,想更良性永續地發展,人類要處理的,不僅僅是與狹義“自然”的關系,是以,我們在“可持續”上能有所作為的,也不止于“環保”。
于是,我們嘗試從自己的角度,以深圳為藍本,從R.I.S.E.梳理的環保産品、綠色空間、低碳飲食、包容公平、動物福祉等十個“可持續生活關鍵詞”出發,重新诠釋“可持續”的概念,并将它提煉為創新、連接配接、流動、關懷和自洽,五個次元。
創新,聚焦商業實踐,看品牌和機構們如何以不斷疊代的技術和創新的觀念、機制等,讓消費變得更可持續,進而使我們可以更“不費勁”地展開各自的可持續生活;連接配接,以深圳的城市建設為例,嘗試探讨我們如何在模糊了城市和自然邊界的環境中,有更豐富的生活體驗;流動,既指向時間的承前啟後,也指向空間的功能轉換,看作為生态系統的城市,如何動态地向前發展;最後,關懷與自洽,前者探讨我們與“他者”的關系,後者關乎向内的自我平衡與身心健康。
我們将選取的點位,對應至這五個角度,重新發現“可持續”的城市實踐可能有的方向和形式。
你盡可以将它們視作對不同點位的進一步解釋和展開,為你的打卡增添一些額外的資訊,當然,也希望這些内容,能成為一種啟發和視角,供大家去重新想象“可持續”的模樣,去旁觀和體驗深圳這座城市,如何以它特有的方式持續向前。
這份刊物之是以取名為“Tomorrow”,因為可持續所探讨的,實際就是我們如何更好地抵達明天,讓明天之後,還有明天。
而這份刊物,僅僅是我們的開始,關于“明天”,能聊的還有很多。
就像前文所說的,《Tomorrow:深圳可持續生活地圖》并非一份最全的指南,三十個點位,遠不足以概括一座城市中所有人,為可持續做出的嘗試,也必然無法一一點中你心裡最可持續的那個地方。
讨論,仍在繼續。
我們希望以此為契機,以這份刊物中所述的内容為引子,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連接配接對“可持續生活”感興趣的每個個體,與你們一起探讨城市可持續生活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