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若有老人離世,無論是按照法律或者是從古流傳下來的規矩,基本上都會把遺産留給自己的兒女,亦或者是其他有血緣關系的家人。
可這樣的“常理”卻沒有在方兆本身上發生,在他去世後留下的百萬遺産,不僅沒有留給自家親戚,反而送給了三個毫無血緣關系的“外人”,這究竟是為什麼?
方兆本去世時已經87歲,他是個聾啞人,一輩子沒結婚更是無兒無女。其實方兆本并不是天生聾啞,隻不過在4歲時高燒,從此奪去了他說話和聽聲音的能力。
好在他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姐姐。姐姐叫方美華,年輕時候就明白弟弟已經有殘疾,若再找個有缺陷的伴侶,生下的孩子難免有問題,又不願意耽誤正常的女孩。
就這樣,方兆本一直沒有娶妻,為了照顧弟弟方美華也從未嫁過人。兩姐弟一直相依為命,生活在一起。
直到五十多歲,方美華年紀大了,家裡有些體力活實在幹不了,就會打電話給李本新兄弟三人。在方美華去世後,李家三兄弟開始輪番照顧方兆本,這一照顧就是十幾年。
李本新三兄弟和方家是什麼關系?為何心甘情願照顧一個孤寡老頭十餘年?
原來,李本新的奶奶在幾十年前是方兆本的奶娘,那時候隻要吃一口奶就會被認作“幹兒子”。而李家三兄弟小時候跟着奶奶去過方家幾次,兩家人就這樣一直聯系着。
2018年方美華中風住院,臨終前一直放心不下的就是聾啞弟弟,她拜托社群也拜托李家三兄弟在自己去世後多關照弟弟。
李本新自然願意,因為奶奶去世前也是這樣囑托他的。
在安排了方美華的後事,社群的從業人員和李家曾商讨過方兆本的養老問題,給出過兩個方案,其中之一便是把他送到養老院中,畢竟他有殘缺,再加上年紀大了,一個人很難獨自生活。
而另一個方案,聯系方家的遠房親戚來照顧他。可那個親戚卻提前聲明之後要繼承他的遺産。
随即這兩個方案都被放棄,最後方兆本主動要求由李家三兄弟來照顧他。
李本新當下就同意了,此後每周他們三兄弟都會提着菜或者糕點上門,為方兆本做飯洗衣,一直沒有間隔過。
有一次實在因為有事情耽擱,還特意拜托社群從業人員,幫自己把做好的飯菜送到方兆本家裡。
直到2021年,87歲的方兆本因病離世,留下了一套房子和幾十萬的積蓄。
他的離開,引發了一場關于遺産歸屬的紛争。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無人繼承的遺産應該由民政部門管理,但經過法院深入調查後,認定李家三兄弟在方兆本生前盡到了主要扶養義務,就算雙方沒有血緣關系,卻也符合《民法典》中遺産酌給制度的條件。
是以在劃分遺産歸屬時,經過了解走訪得知李本新三兄弟确實盡心盡力,再加上方兆本生前真實意願,決定将遺産按照每人三分之一的比例配置設定給他們。
這一判決确實讓周圍的人心服口服,然而唯一覺得不滿的是方兆本的那個遠房親戚,認為自己才是有血緣關系的家人,卻把遺産都給了三個外人。
可是本該他照顧贍養老人的時候不出面,如今卻想得到遺産,顯然是不可能的。隻能說在對待老人這方面并不是交易,更不會被允許任何事情都不做,就想拿到想要的。
而老人如果有身體上的殘疾或健康問題,需要更加細心的照顧和關愛。這些老人可能面臨着日常生活的各種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有責任去關心和幫助他們。
像李家三兄弟在沒有血緣關系的情況下,願意自願贍養老人,就是一種大義。每個人都應當懂得孝順父母,尊重老人的貢獻,給予他們心靈上的關懷和情感支援。
這種關愛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支援,更重要的是通過關心、陪伴和了解,讓老人感受到他們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尊嚴。
而這種和老人之間的情感,并不是多少遺産能換來的,隻要心中有大義有情感,相信就算沒有那些東西,也是願意付出自己的努力的,這無關乎那些身外之物,隻源于自己的内心。
當然贍養老人也不隻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我們作為一個文明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注明:本故事純屬虛構,以案育人,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以上均為化名,請勿對号入座;文中圖檔均經視覺中國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