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仁宗的"小娘",把宋仁宗當親兒子養,成為宋朝罕見的幸運太後

宋朝曆史上有一位獨特的女性,她并非出身權貴,甚至原本隻是一名宮女。但是命運的安排,讓她有幸撫養并疼愛了當時的皇太子,後者即位為宋仁宗後,竟然尊她為"太後"。這位女性就是楊淑妃,她用溫柔體貼的母愛孕育了仁宗皇帝,也造就了她自己非比尋常的人生際遇。那麼,楊淑妃是如何開啟這段離奇際遇的?她和宋仁宗之間究竟有着怎樣的特殊關系?這位來自平民家庭的小娘娘,又是如何在宋朝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中,最終獲得極高的尊榮地位的呢?

宋仁宗的"小娘",把宋仁宗當親兒子養,成為宋朝罕見的幸運太後

楊淑妃的出身背景及入宮經曆

曆史往往愛為平凡人留下一線生機,賜予他們逆襲的機會。楊淑妃就是上天眷顧的幸運兒,盡管她出身寒微,家世不能與宗室權貴們相提并論,但她最終憑借自身的美德,成為宋朝最受寵眷的太後之一。

楊淑妃乃是四川郫縣人氏,據《宋史》所載,她自幼便生得天真可愛,相貌靈秀動人。也許正是出于這份姿色,使得楊家人将她送往京城,希望她能在紫禁城内謀得一官半職,不再受世俗的貧窮所拘。楊淑妃年僅12歲,便在宮中開始了随從宮女的生涯。

時年,宋真宗趙恒方始繼位,為了拉攏權貴,真宗賞賜親信家眷得以進宮為伴。那些出身權門的小姑娘們,自幼就在窮奢極欲的宮闱中長大,早已熟知如何在宮牆内斡旋得寵。然而楊淑妃生長在普通商賈人家,對于宮廷禮數一竅不通,隻能卑躬謙遜,忍氣吞聲地服侍那些出身貴族的小姐們。

楊淑妃作為宋真宗近身宮女的職責和地位

雖然楊淑妃一開始隻是宮中最不起眼的宮女,但她勤勉好學、謙遜有禮的品行很快就被宋真宗賞識。真宗即位後,楊淑妃獲準從才人一級,負責侍奉真宗皇帝的起居飲食。宮中上下對這位剛過了十二三歲年紀的小女孩都另眼相看,一邊是出于對她出身低微的輕視,一邊又對她能進入宮中心腹感到驚訝。

宋仁宗的"小娘",把宋仁宗當親兒子養,成為宋朝罕見的幸運太後

宋真宗新繼位,朝野動蕩不安,權臣林立,楊淑妃作為近身宮女自然也受到牽連。據史書記載,當年有不少宦官和嬷嬷想要拉攏楊淑妃,借此在宮中結黨營私。但楊淑妃一概拒絕,隻專心侍奉真宗皇帝,日夜不離左右。她時刻謹言慎行,從不逾矩,赢得了真宗的賞識和信任。

宋真宗不久冊封劉娥為皇後,劉娥生性憔悴多病,楊淑妃這才有機會親自侍候。她無微不至地照料劉娥起居,盡心盡力侍奉上書房,漸漸獲得劉娥的賞識。不久劉娥便将身邊侍女的職責全權托付給楊淑妃,由她一手遴選宮中紅衣。從此,楊淑妃的地位在宮中越來越高,最終被賜婉儀之稱号,随時伺候在真宗和後宮身邊。

宋真宗登基後不久,朝野腐敗日深,黨争不斷。劉娥勸谏無果,更是被黨羽孤立。而楊淑妃作為劉娥的心腹,早已和她親如姐妹。在這種混亂的時局下,劉娥和楊淑妃互相扶持,成為後宮中最親密無間的一雙。兩人時常借着梳妝之際商議國是,為皇帝出謀劃策,頗有些太子黨閣老遺風的意味。

宋仁宗的出生及隐藏着的驚人身世之謎

公元1010年,一聲啼哭響徹紫禁城内。宋真宗龍子降生,皇室迎來了一位嫡長子嗣。隻是這位新生的皇太子,出生之初便陷入了一場身世紛争的漩渦中。

宋仁宗的"小娘",把宋仁宗當親兒子養,成為宋朝罕見的幸運太後

按理說,生下龍子的應當是宋真宗的正妻劉娥,畢竟宋真宗早已将她尊為皇後。但事實上,真正生下這位太子的,卻是劉娥身邊的一名侍女李氏。作為正室,劉娥自然有資格生下嫡子繼承皇位。但她出身微賤,一直遭到文武百官的質疑和反對。為了避免權臣阻撓,真宗隻得對外宣稱這位龍子是劉娥所生,以免遭到反對。

李氏為人低調謙遜,生下龍子後亦未顯露半分驕矜,隻是默默看着自己的親生骨肉被劉娥收為嫡子。或許她心中難免有些許怅然,但終究還是将兒子的前程放在了首位。反觀劉娥,一反往日的憔悴病容,這次臨産卻異常精神煥發。她當即下旨,要将自己的"嫡子"尊為太子,未來即位為帝。

劉娥名為宋仁宗母親,實則并非親生。因母子關系名不副實,劉娥對宋仁宗又缺少母愛,往往嚴厲虐待,竟不允許仁宗吃些涼物解暑。眼見着皇太子在夏日裡吃苦受罪,楊淑妃這位"小娘"便暗中偷偷給仁宗帶些小食犒勞。正是這份慈愛,使得宋仁宗自小就親近楊淑妃,視她為親生母親。

在真宗臨終前,他有意将楊淑妃确立為仁宗未來的輔佐,因而在遺诏中尊她為淑妃,要仁宗即位後敬重她為太妃。真宗看中了楊淑妃謙遜溫和的性格,認為她定能輔佐年少的仁宗長期執政。果不其然,登基後的宋仁宗對楊淑妃備加器重,甚至尊稱她為"小娘",視為親母。而對生身劉娥,仁宗倒漸生疏離,直稱她為"大娘"。

宋仁宗年幼時,母親的溺愛和嚴厲形成了鮮明對比。生母李氏因身份低微,連見兒子一面都難;而劉娥作為名正言順的嫡母,又常常嚴厲責罰太子。唯獨楊淑妃這位"小娘"無微不至地呵護着宋仁宗,對他百般疼愛。她貼身伺候太子的起居飲食,見他愛吃什麼便偷偷讓太監備辦,仿佛視太子如親生骨肉一般。

宋仁宗的"小娘",把宋仁宗當親兒子養,成為宋朝罕見的幸運太後

宋仁宗自幼便對楊淑妃另眼相看,視她為親生母親。在他眼中,楊淑妃溫柔體貼,處處為他設身處地着想,這份母愛遠勝過劉娥的虛名。登基後,宋仁宗更是直接尊楊淑妃為"太後",與劉娥并列,展現了他對楊淑妃的特殊感情。有趣的是,宋仁宗對李氏倒并不太熟悉,直到後來才得知她才是自己的生母。但那時,他早已将楊淑妃視為最親的母親,自難對李氏另眼相看了。

宋真宗遺诏中對楊淑妃的安排和考慮

公元1022年,宋真宗在延慶殿駕崩之際,留下了一份頗為離奇的遺诏。除了尊皇後劉娥為太後,指定太子趙祯(即宋仁宗)繼位之外,遺诏還特地提到了楊淑妃一人,要賜她淑妃的爵位,并吩咐仁宗在即位後尊她為太妃。

對于這一安排,朝野上下無不侃侃而談。畢竟楊淑妃非劉娥子嗣,也非宗室權貴,隻是一介宮女出身,真宗為何如此重視她?有宮臣猜測,或許是真宗看重了楊淑妃謙恭有禮、盡心盡責的品德,希望她能輔佐年幼的太子長期執政。也有人懷疑,真宗是否已看穿了太子身世之謎,故意安排楊淑妃較劉娥更親近太子。

無論如何,真宗對楊淑妃的舉薦絕非無的放矢。事實上,數年後的宋仁宗在繼位登基後,便将楊淑妃尊為太後,與劉娥并列,可見真宗的眼光是何等精準。不過,就連宋真宗自己當年恐怕也沒有料到,他臨終前的這份遺诏,竟為楊淑妃開啟了一條登極而龍門阙的康莊大道。

宋仁宗的"小娘",把宋仁宗當親兒子養,成為宋朝罕見的幸運太後

細思極恐,宋真宗将楊淑妃列入遺诏中的深意,很可能還有權力制衡的政治考量在内。一方面,真宗生前見證了皇後劉娥被黨羽孤立的遭遇,是以希望在他去後為太子延續母後之力。另一方面,他或許也擔心太子年少無謀,全憑劉娥一人太過操縱。

是以,真宗巧妙地将楊淑妃也納入了遺诏安排之中。劉娥雖被尊為太後,掌權于宮中,但楊淑妃也已獲得'太妃'的崇高地位,兩人實力對等。如此一來,便能形成一種微妙的權力制衡,使得太子在未來執政時不會被任何一方所操控。

值得一提的是,楊淑妃從小就是劉娥的心腹貼身,二人親如姐妹。劉娥本非宗室貴胄,能受宋真宗如此重視,很大程度也拜楊淑妃所賜。是以,假如日後真有權力之争,劉娥斷不會将楊淑妃視為對手。在制衡的同時,真宗也留下了一線生機,確定了朝政的連續性。

宋仁宗在位期間對楊淑妃的寵愛和重視

宋仁宗在父親宋真宗的遺诏影響下,即位後便将楊淑妃尊為太後,與劉娥并列同等地位。這在宋朝前所未有,實屬罕見。畢竟劉娥出身權貴,名正言順地成為皇後;而楊淑妃原隻是一介宮女,竟能與劉娥平起平坐,足見仁宗對她的寵信有加。

宋仁宗的"小娘",把宋仁宗當親兒子養,成為宋朝罕見的幸運太後

自此,楊淑妃在宮中的地位陡然水漲船高。她不僅被列于太後行列,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還能親自主持後宮禮儀,号令三千嫔妃。甚至連一些重大的朝政軍國大事,仁宗也常常與她商議決斷。有宮臣私下抱怨,楊淑妃盡管是太後,卻比皇後掌有更大的實權。

仁宗對楊淑妃的寵愛,不僅展現在帝王之恩的加封上,更有生活上的無微不至。他時常将楊淑妃護在紫禁城最精緻的宮殿中,命太監們日夜伺候左右。每逢節日佳節,仁宗必先獻上親手烹制的美味佳肴給楊淑妃品嘗,才允許後宮嫔妃們用餐。

宋仁宗對楊淑妃這份寵信的根源,實源于血濃于水的母子之情。自小便由楊淑妃"小娘"撫育長大的仁宗,早已将楊淑妃視作親生母親。他認為,正是楊淑妃的呵護有加,才使他能平安長大,最終登上皇儲之位。是以,即使後來已知李氏才是生身母親,仁宗也矢志不移地尊重楊淑妃為親生母後。

登基後的宋仁宗,朝政日理萬機,身心疲憊。每每在這時,他便傾訴衷腸,向楊淑妃訴說執政的艱辛。楊淑妃雖身份低微,卻了解仁宗的為君之道,時常為其出謀劃策。她甚至能在宮中親自召見文武百官,主持朝政大事,仿佛是一位中宗大權在握的宰相。但她的所作所為,卻隻為了一心一意輔佐仁宗治理天下,并未有任何其他野心。

仁宗對楊淑妃的信任,絕不僅僅是一種恩寵或感激。這其中更多的是一份母子之間不可割舍的親情之誼。正如同仁宗所說:"朕視她為慈母,豈能外眄他人?"楊淑妃用她細膩入微的溫柔之心,将宋仁宗牢牢拴住,使之永世不忘生養之恩。

宋仁宗的"小娘",把宋仁宗當親兒子養,成為宋朝罕見的幸運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