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錢塘江大橋的建設不僅是一次工程技術的挑戰,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考驗。1933年,面對"九一八事變"後的緊張局勢,浙江省的交通和國防因錢塘江的阻隔而受到影響。國民黨浙江建設廳決定在這條洶湧澎湃的江上建造一座大橋,以連通浙贛鐵路和滬杭鐵路,加強區域間的聯系。
然而,錢塘江以其寬闊的江面、兇猛的潮湧和深達40米的流沙,讓建橋任務顯得異常艱巨。杭州民間流傳着"錢塘江無底"的說法,而外國橋梁專家更是輕蔑地質疑中國工程師的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茅以升,一位年僅38歲的橋梁工程師,毅然辭去了大學教職,接過了這項幾乎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934年11月11日,錢塘江大橋的開工典禮在杭州舉行。茅以升和他的團隊,經過兩年的精心準備和實地調查,克服了自然條件和技術難題,終于迎來了這一曆史性時刻。然而,開工的第一天,就發生了不幸的事故。一艘打樁船在下水不久後觸礁沉沒,船上的民工全部遇難。這一事件,讓原本就對錢塘江心存畏懼的群眾,更加恐慌不安。
面對輿論的壓力和群眾的恐慌,茅以升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采取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來安撫人心。他請來了戲班子,在江邊連唱三天三夜,以此來轉移群眾的注意力,緩解他們的恐慌情緒。這一舉措,雖然看似簡單,卻展現了茅以升對群眾情感的深刻了解和關懷。
茅以升對大橋建設的關注,展現在每一個細節上。從橋墩設計到鋼梁建設,從每一顆螺絲釘的檢查程式,他都親力親為,確定工程的品質和進度。在全面抗戰的背景下,所有施勞工員都憋着一股氣,希望能早日建設完畢來支援國家抗戰。
1937年9月26日,錢塘江大橋的下層單線鐵路橋率先通車,這标志着大橋建設的基本完成。然而,戰争的殘酷現實很快打破了這份喜悅。當年12月23日,距離大橋建成僅89天,為阻滞日軍南下,茅以升忍痛下令炸斷大橋。這一夜,茅以升一夜未眠,他在日記中寫下了"抗戰必勝,此橋必複"的誓言,并賦詩一首,表達了他對未來的堅定信念。
錢塘江大橋的設計服役年限為50年,但曆經多次大修和加強,它已經超期服役30多年。如今的錢塘江大橋依舊堅如磐石,其設計之高明,建造品質之優良,俨然已經成為大陸橋梁建設史上的一大傑作。茅以升的事迹和錢塘江大橋的曆史,不僅是一段工程技術的傳奇,更是一曲民族精神的贊歌。
文/寓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