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原創文章,全網首發,嚴禁搬運,搬運必維權。本文為微小說,情節虛構,請理性閱讀。

李梅望着窗外的雨,心裡不由自主地回憶起與張強的點點滴滴。兩人曾經是大學同學,從校園到婚姻,一路走來雖有磕絆,但更多的是溫暖的回憶。張強是個工作狂,為了事業總是早出晚歸,但每次回到家,總會給李梅帶些小禮物。

“梅子,我今天看到這本書,覺得你肯定喜歡。”張強微笑着把一本《人生的智慧》遞給李梅。

“你還記得我說過想看這本書?”李梅驚訝地接過書,眼裡閃爍着感激的光芒。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當然,你說的每句話我都記得。”張強摸了摸她的頭發,笑得溫柔。

然而,這段美好的時光并沒有持續太久。張強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常常加班到深夜,夫妻之間的溝通也逐漸減少。最終,他們因為各種瑣碎的争吵和誤解選擇了離婚。離婚後,李梅帶着兒子張小龍獨自生活,而張強則繼續投身于他的事業中。

一天傍晚,李梅正在廚房忙活,忽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一個陌生的聲音:“您好,請問是李梅女士嗎?”

“是的,請問您是哪位?”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我是市醫院的醫生,張強先生在今天下午發生了嚴重車禍,目前正在搶救中,請您盡快趕來。”

李梅隻覺得天旋地轉,手中的菜刀“哐當”一聲掉在地上。她匆忙交代了張小龍幾句,便趕往醫院。到了醫院,醫生告訴她張強搶救無效,已經去世。李梅站在病房門口,看着床上靜靜躺着的張強,淚水奪眶而出。

那天之後,李梅心裡一直有個結。雖然離婚了,但她從未真正放下對張強的感情。她決定去看望張強的母親趙玉芬,這位老人家因為身體不好,一直由張強照顧。

趙玉芬住在一間老舊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身體每況愈下。看到李梅來探望,她露出一絲微笑:“梅子,你來了。”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媽,您怎麼瘦了這麼多?”李梅心疼地看着她,眼中滿是愧疚。

“唉,這些年多虧了強子照顧。現在強子沒了,我也沒什麼指望了。”趙玉芬歎了口氣,眼神黯淡。

“媽,您别這麼說。我和小龍會一直陪着您,不會讓您一個人孤零零的。”李梅握住趙玉芬的手,堅定地說。

經過一番思索,李梅決定接趙玉芬到自己家裡一起住,友善照顧她。這個決定并不容易,李梅的生活本就不寬裕,再加上一個患病的老人,負擔無疑更重。但她知道,這是她唯一能為張強做的事,也是她對自己的一種救贖。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搬家的那天,趙玉芬依依不舍地看着自己住了幾十年的小屋,眼中泛起淚光。李梅則細心地安慰着她:“媽,我們一起住,日子會好起來的。”

趙玉芬住進李梅家後,李梅每天精心照料她,煮飯、洗衣、按摩,從不怨言。鄰居們看在眼裡,紛紛誇贊:“李梅真是個好媳婦。”

然而,日子并沒有那麼順利。趙玉芬的病情時好時壞,每次發作都讓李梅心力交瘁。有一次,趙玉芬突然暈倒,李梅慌忙送她去醫院。

醫生出來後對李梅說:“趙玉芬的病情已經到了晚期,需要有人24小時陪護。”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李梅點點頭,雖然心裡無比疲憊,但她沒有放棄的念頭。

“梅子,我知道我拖累了你。”趙玉芬躺在病床上,虛弱地說。

“媽,别這麼說。這是我應該做的。”李梅握緊趙玉芬的手,眼中含着淚。

在照顧趙玉芬的日子裡,李梅逐漸發現,這位前婆婆其實有着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趙玉芬年輕時因家庭壓力嫁給了張強的父親,一生操勞,最終孤獨地度過晚年。李梅不禁對她多了一份了解和憐惜。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趙玉芬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李梅幾乎每天都在醫院和家之間來回奔波。夜晚,趙玉芬常常疼得睡不着,李梅隻能坐在她的床邊,握着她的手輕聲安慰。

“梅子,我這把老骨頭,恐怕撐不了多久了。”趙玉芬虛弱地說。

“媽,您别這麼說,我們還會有很多好日子。”李梅強忍着眼淚,勉強擠出一絲微笑。

趙玉芬的臉上露出一絲溫柔的笑意,但那笑意很快被痛苦取代。李梅一刻也不敢放松,怕她有個什麼閃失。時間一點一點過去,趙玉芬的身體越來越虛弱,甚至連說話都變得吃力。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一天晚上,趙玉芬突然握住了李梅的手,聲音微弱但堅定:“梅子,謝謝你這些年的照顧。你是個好媳婦,我這一輩子,有你這樣的兒媳,值了。”

李梅的淚水終于忍不住滑落,她哽咽着說:“媽,您别這麼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趙玉芬的眼睛裡閃過一絲光芒,仿佛在回憶着什麼:“我年輕的時候,也曾有過一段美好的愛情,但最終沒能在一起。那些照片和信件,我一直儲存着,藏在床底的木匣裡。”

李梅心裡一震,但她沒有多問,隻是緊緊握住趙玉芬的手,陪她度過這最後的時光。不久後,趙玉芬在一次病痛的折磨中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李梅站在病房裡,看着趙玉芬安詳的面容,心裡百感交集。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趙玉芬去世後,李梅和兒子張小龍一起整理她的遺物。當他們整理到趙玉芬的床底時,果然發現了一個木匣。木匣已經有些年頭,上面布滿了灰塵和斑駁的痕迹。

“媽,這是什麼?”張小龍好奇地問。

“這是你奶奶年輕時的記憶。”李梅輕輕擦去木匣上的灰塵,小心翼翼地打開它。

木匣裡有一封信和一些舊照片。李梅拿起照片,看到照片上的年輕女子,眼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那是趙玉芬年輕時的模樣,她身邊站着一個英俊的年輕男子,兩人笑得很甜蜜。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這是奶奶年輕時的照片嗎?”張小龍驚訝地問。

“是的,這是你奶奶和她年輕時的戀人。”李梅回答,眼中閃過一絲感動。

李梅拿起那封信,展開後讀了起來。信中寫滿了趙玉芬對年輕時那段愛情的回憶,以及她對李梅的感激之情。

“梅子,當你讀到這封信時,我可能已經離開了。年輕時,我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但最終因家庭的壓力,我們沒能在一起。後來,我嫁給了你公公,雖然他是個好人,但我們之間沒有愛情。我一直把那段回憶藏在心底,隻有這些照片和信件陪伴我。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這些年,你無怨無悔地照顧我,我心裡滿是感激。你是個好媳婦,是我最信任的人。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願你以後的人生充滿幸福。”

李梅讀完信,眼淚再次模糊了視線。她合上信紙,輕輕放回木匣,心裡充滿了對趙玉芬的了解和敬意。

“媽,奶奶真是不容易。”張小龍感慨道。

“是啊,她這一生經曆了太多的苦難,但她依然堅強。”李梅感歎道,“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讓自己有遺憾。”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張小龍點點頭,母子兩人互相依偎,默默地為趙玉芬祈禱,希望她在另一個世界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趙玉芬去世後的日子裡,李梅經常翻看那封信和那些照片。她覺得,這些不僅僅是趙玉芬的私人回憶,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她決定将趙玉芬的故事寫成書,紀念她的一生,也希望能夠激勵更多的人。

一天晚上,李梅和兒子張小龍坐在客廳裡,讨論着未來的打算。

“媽,你真的打算把奶奶的故事寫成書嗎?”張小龍好奇地問。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是啊,小龍。我覺得奶奶的故事很有意義,她的堅強和隐忍值得被記住。”李梅點點頭,眼神堅定。

“那你準備怎麼開始?”張小龍顯得很感興趣。

“我打算從她年輕時的愛情故事寫起,一直到她和你爸爸結婚,再到她後來獨自生活的經曆。”李梅思索着說,“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她的紀念,也能讓更多人明白生活的艱辛和堅持的力量。”

張小龍點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贊許:“媽,我支援你。你一定能寫得很好。”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李梅微笑着拍拍兒子的肩膀:“謝謝你,小龍。其實,我也有個新的打算。”

“什麼打算?”張小龍好奇地問。

“我打算開一家咖啡館,把我們的生活重新規劃一下。”李梅的眼神中充滿了希望。

“咖啡館?媽,你真有想法。”張小龍驚訝又興奮,“那我們就一起努力,把這個計劃實作。”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于是,李梅開始忙碌起來,一邊整理趙玉芬的故事,一邊籌備咖啡館的事情。她每天早起晚睡,既要查閱資料寫書,又要跑市場選址、設計裝修。張小龍也全力支援母親,放下手頭的工作,幫她打理一切事務。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李梅和張小龍終于標明了一處靠近市中心的小店鋪,決定在這裡開他們的咖啡館。母子倆親手裝修,每一個角落都傾注了他們的心血。李梅還特意在店裡擺放了一些趙玉芬年輕時的照片和一些老物件,讓整個咖啡館充滿了溫馨的氛圍。

“媽,這裡真漂亮。”張小龍看着煥然一新的店鋪,滿心歡喜。

“是啊,小龍,這裡就是我們的新起點。”李梅擦了擦額頭的汗水,微笑着說。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終于,在一片忙碌和期待中,李梅的咖啡館開張了。社群居民紛紛前來祝賀,咖啡館裡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李梅穿着圍裙,親手為每一位顧客沖泡咖啡,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梅姐,你這家咖啡館真不錯,環境又好,咖啡也好喝。”鄰居王阿姨贊不絕口。

“謝謝王阿姨,您喜歡就常來坐坐。”李梅笑着回應。

張小龍也在忙碌着,他幫着母親接待客人,清理桌子,一刻也不停歇。看着母親忙碌的身影,他心裡滿是自豪和感動。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媽,我覺得我們這個決定是對的。”張小龍在一個空閑時刻對李梅說。

“是啊,小龍,人生總是要往前看。”李梅擡頭看着兒子,眼中滿是希望。

晚上,咖啡館關門後,李梅坐在店裡,翻看着趙玉芬的照片,心裡感慨萬千。她知道,這不僅是她們一家人的新生活開始,也是對趙玉芬的一種告慰。

“媽,奶奶一定會為你感到驕傲的。”張小龍坐到李梅身邊,輕聲說。

前夫車禍沒了,我給婆婆養老,她去世後我在床底發現一個木匣

“我也這麼覺得。”李梅點點頭,眼中閃着淚光,但更多的是希望和堅定。

未來的日子裡,李梅繼續寫着趙玉芬的故事,她的咖啡館也漸漸成為了社群居民的聚集地,大家在這裡分享生活的點滴,感受溫暖和關愛。而李梅,也在這忙碌而充實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幸福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