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客觀的角度來講,童年創傷隻是人成長過程中的應激因素,對其人格還有心理的發展造成阻礙,談不上絕對化或者不可逆轉的影響。
平時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人表達比較極端,事情過得不順都會怪罪原生家庭,這樣的人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比如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愛因斯坦的經曆并不幸福,三歲還不會講話,九歲時語言表達能力也比較有限,會給人笨拙的表現。由于他顯得不那麼聰明,不愛與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
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很厭惡,曾經公開罵他:“愛因斯坦,你長大後肯定沒有出息,以後不會有什麼大成就。”
而且害怕愛因斯坦哭鬧,在課堂上會影響其他學生,還想把他趕出校門。為此愛因斯坦多次逃學,來避免學校老師和同學的欺負。
等到後面十六歲的愛因斯坦報考了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工程系,慢慢接觸數學,人的一生才變得好起來,後來發奮讀書,長大以後實作成就。
還有科學心理學家的創始人馮特,小時候遭遇父母虐待,老師欺負,他是備受欺辱。父親去世以後,他開始擺脫家庭所帶來的困擾,去海德堡大學學習醫學,3年時間内完成了學業,并在1855年醫學全國會考中獲得第一名的成績。
接着拿到碩士學位,成為心理學教授并一生從事心理學研究。
縱覽許多名人的故事,還有周圍人的經曆觀察發現,童年過得不順,遭遇創傷,長大以後有所成就的人非常多,不是所有人遭遇童年創傷人就沒辦法長大了,人格和心理還是會很幼稚。
人的心理可塑性非常強,具有彈性發展的模式。即使父母虐待,沒有得到完整的家庭陪伴還有關心,但是社會關系會有許多。
你的朋友、同僚、戀人、老師、事業夥伴等等,遇到良人提供幫助,并且發展維持長久的關系,人的心理還有人格也能得到健全發展。
父母得不到的,可以從别人身上去獲得養分,也不會說“因為童年創傷經曆而變得一蹶不振。”
為什麼有的人遭遇童年創傷經曆,就會導緻人格和心理的急劇變化,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呢?這裡面的原因非常多。
可能會跟他的環境有關。有的人覺得父母不好,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困擾,希望來到一個穩定的環境去修複創傷。然而社會險惡複雜,來到一個不好的環境裡,繼續遭人欺負虐待,那麼就會加劇童年創傷的影響,進而導緻人的人格出現扭曲異常。
還有就是心智能力的欠缺。前面我提到了心智不太成熟的觀點,這個要表達的就是人的心理功能還有能力是需要學習的。由于父母沒有好好照顧孩子,孩子心理就會呈現出幼稚、低社會化功能的狀态。
不懂得與他人合作,缺乏同理心,為人自私自利等行為,都有可能在他們身上出現。
那麼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有人在生活中去教他們怎麼去做。比如工作中如何配合同僚開展任務,和戀人相處怎麼有同理心去照顧别人,這些都是要重頭來學的。
沒有學習這方面能力,那麼人的人格和心理就會不太健全,長大成人以後也無法成熟,進而加劇社會化功能的失敗。
因為社會沒有那麼多耐心,允許你犯錯,你一旦做錯,大家都會指責你,遇到挫折以後人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困擾裡面。
是以對于創傷經曆,要想改變,人的話需要做的就是修複關系,獲得良好感受,同時也要積極去尋求改變的過程。不會的、或者遭遇痛苦的事情,學會用新的能力去調整。
在關系中尋求發展,并且在我成長,那麼童年的創傷就能降至最低,學會各方面的能力之後人的人格會變得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