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常武地區有不少老街名鎮,
各花入各眼,
名氣大小很難下一個定論。
但湖塘是個例外
——稱其為鎮,更像似城。
春秋淹城、胥城遺址在這裡發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從這裡起步,南俠展昭、“四戶一老闆”等傳奇在這裡演繹……它是許多本地人的精神原鄉,也是外地朋友走進常州的透視視窗。
曆史文化的厚重深邃、工商百業的興衰更疊、市井情和煙火氣的氤氲升騰,共同組成了獨特的湖塘印記。
何以解鄉愁?
何以出新韻?
文成、人成、業成,
一方湖塘一方城。
▲湖塘城市夜景
一
“ 欲知常武,先知湖塘。”
1958年,淹城村村民将淹城護城河的水抽幹積肥,意外挖出一條獨木舟和一批青銅器、原始青瓷器等25件珍貴文物,開啟了“春秋看淹城”的考古傳奇。這條獨木舟,載着2500多年的春秋煙雲,在曆史長河中悠悠前行。
再溯流而上,這裡的新石器時期的墩台遺址金雞墩,見證了良渚文化的演進。
東有采菱河、永安河,西有長溝河,中有湖塘河,大通河連接配接運河和太滆兩湖,每條水系皆潤物無聲,孕育了湖塘人的胸襟底蘊。
宋《鹹淳毗陵志》記載,湖塘原名浮蕩,以坐落于大通河上的古石拱橋——浮蕩橋而得名,後取諧音湖塘橋。橋周邊地域交通便利,聚賈成市,明朝中晚期時成為常州城南著名集市。
在小橋流水泛起的微光中,在熙熙攘攘的街巷裡,曆史文脈得以傳承。虎頭鞋、大麻糕等傳統技藝,湖塘灘簧等傳統戲劇,留青竹刻、湖塘面塑、湖塘剪紙等傳統美術,浸染着湖塘人小鎮大情的格調。
1993年7月18日,武進縣政府駐地由常州市區遷至湖塘鎮。1999年11月,原湖塘、馬杭、鳴凰三鎮合并建立新的湖塘鎮,由此成為常州“金南翼”的重要組成拔節生長,實作了“鎮到城”的脫胎換骨。
▲淹城春秋遺址公園
二
“書院紫薇映金榜,石橋清流譽朝堂。”
從著名詩人楊萬裡在此建立常州曆史上第一座正式書院——毗陵城南書院,到明清時期遍及鎮村的私塾教育,再到民國時期打造的武進群眾教育實驗區,如今成為武進優質教育聚集地,湖塘曆來人文淵薮,俊彥輩出。
曆代的科舉登榜進士,湖塘張氏一姓就達79人,恽氏一姓有18人,尤其宋明以來,誕生了抗金名相張守、抗倭民族英雄張邦定、理學大師張玮等名人。清代的陽湖文派,與桐城派各領風騷;常州詞派,引領一代詞風;今文經學派,為清改良變法提供了重要理論根據;恽南田更是開沒骨畫法先河,被尊為“寫生正派”。
近代以來,“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樸,新聞教育家恽逸群,戲劇家吳仞之,著名出版家、作家陳蝶衣,指揮家陳燮陽,留青竹刻藝術家徐素白,錫劇鼻祖王嘉大,紡織實業家震華電廠建立人江上達……人來潮往,湖光山色,他們都打上了深深的湖塘烙印。
▲秋菊圖 恽南田作
三
湖塘自古繁華,文脈昌盛,百業俱興。
特别是傳統手工業中的棉布、梳篦、豬鬃業名聞蘇南。
以織布為例,唐宋時期,湖塘即為江南五大絲織地之一,“透額羅”風行全國;至明清,湖塘以家庭紡織土布為主,仿制浙江石門的石門布和松江的稀布,産品暢銷南洋、北韓等地;清末民國初期,幾乎家家戶戶在農閑時節從事紡織,南北兩街商鋪林立,有糟坊、土布、鐵鋪、染坊、繭行等店鋪200多家,被譽為“常州南門外第一大鎮”。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湖塘民營紡織業步入輝煌時期,逐漸形成棉、麻、化纖等門類齊全,紡、織、染、後整理和服裝等産業鍊完善的紡織體系。
色織布生産基地與交易市場為全國最大,牛仔布産量占全國總量的20%,燈芯絨産量占全國總量的28%,成為覆寫江蘇、輻射全國的織造工業基地。
1983年11月,費孝通先生考察後曾對湖塘高度評價。作為“蘇南模式”策源地之一,湖塘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準始終處于全省全國鄉鎮前列。
1984年湖塘成為常州市第一個億元鎮,1985年被列為蘇錫常29個對外開放的重點工業衛星鎮之一,并兩度獲得“中國鄉鎮之星”殊榮,成為“中國首批小康縣”。
▲湖塘鎮科技産業園
近年來,湖塘鎮積極引導傳統産業轉型更新,加快發展新興産業,基本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2023年完成地區生産總值372億元,列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第15位。目前湖塘共有企業和個體戶7萬餘家,其中服務業比重超過70%,為全市鄉鎮第一。
靜水流深,激蕩擊楫。
如今的湖塘,早已淡然于“鎮”或“城”的糾結,正積極培育特色商圈、主題街區,大力發展首店經濟、體驗經濟,以跨山越海的氣魄,打造現代時尚和古典風韻融合共生的一方湖光。
來源:常州宣傳
編輯:蔣欣彤
稽核:錢小松 鞠燎原
轉載請注明來源:今日武進
(微信号:wjrb2013)
中共常州市武進區委宣傳部 出品
武進區融媒體中心 營運
轉發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