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秘:朱元璋八大養子為明朝立下何等赫赫戰功!

1. 沐英

探秘:朱元璋八大養子為明朝立下何等赫赫戰功!

沐英是明朝曆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将領和開國功臣,他的生平事迹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從一個貧苦出身、颠沛流離的孩子,到成為朱元璋的義子,再到在軍事和政治上發揮重要作用,最終成為鎮守雲南、安定邊疆的功臣,這一路走來,沐英展現了非凡的才能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沐英自幼便展現出過人的勇氣和智慧,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在軍事上,他勇猛善戰,屢克強敵,為明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他也非常注重文化和教育,在鎮守雲南期間,他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為雲南地區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沐英的忠誠和孝心也令人感動。他視朱元璋和馬皇後為親生父母,對他們充滿敬愛和感激之情。在馬皇後病逝時,他悲傷過度而咳血;在太子朱标去世時,他又遭受打擊而患病,最終病逝于雲南任所。他的忠誠和孝心不僅赢得了朱元璋的尊重和信任,也赢得了後人的敬仰和懷念。

沐英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才華和勇氣書寫了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他死後,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與明朝相始終,這也充分證明了他在雲南地區的影響力和地位。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遠銘刻在曆史的長河中,激勵着後人不斷前行、奮發向上。

2.李文忠

探秘:朱元璋八大養子為明朝立下何等赫赫戰功!

李文忠是明朝初期一位傑出的将領和謀臣,他的軍事才能和忠誠精神為明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他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才華和勇氣,深受朱元璋的喜愛和器重。

李文忠的軍事生涯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十九歲便開始統領親軍,以其勇猛和出色的指揮能力迅速嶄露頭角,成為衆軍之首。在多次與元軍的交戰中,他屢建奇功,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不僅在戰場上勇猛善戰,還具備出色的戰略眼光和謀略,能夠準确判斷形勢,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

除了軍事才能外,李文忠還具備深厚的政治素養和治國才能。他曾在浙江行省擔任要職,負責治理地方、安撫百姓,并成功平定了金華之亂。在四川進行安撫時,他積極修建成都新城,改善民生,赢得了當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此外,他還時常負責出塞練兵、巡視邊境并留軍屯守,為明朝的邊疆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李文忠的一生并非一帆風順。在晚年時期,他因進谏觸怒了朱元璋而失寵,不久後便病逝了。這無疑是明朝曆史上的一大遺憾,因為李文忠的才華和貢獻本可以為明朝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盡管如此,李文忠的事迹和精神仍然被後人銘記和傳頌。他以其勇猛善戰、忠誠愛國的品質成為了明朝曆史上的傑出代表之一,也為後人樹立了榜樣和典範。

3.朱文正

探秘:朱元璋八大養子為明朝立下何等赫赫戰功!

朱元璋起兵之際,朱興隆已逝,其妻王氏攜子朱文正投奔朱元璋,後者視如己出,悉心撫養。朱文正英勇善戰,随軍渡江,攻克集慶路,屢建奇功,晉升為樞密院同佥。朱元璋問其志向,文正答:“叔父功成,富貴自至。先賞親族,方能服衆。”此言深得朱元璋心,愈發疼愛此侄。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制,樞密院易名為大都督府,并任命朱文正為大都督,統轄全國軍事。

随後,朱文正鎮守洪都(今南昌),穩固西南防線,責任重大。面對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圍困,他多次挫敵銳氣,堅守八十五日,直至太祖親率援軍解圍。陳友諒退守鄱陽湖,朱文正又斷其糧道,終緻其敗。他還派遣何文輝等人征讨未降州縣,對平定江西貢獻卓著。然而,朱元璋歸京大賞将士時,朱文正因未得即時封賞而心生不滿,行為失當,縱容部将侵擾百姓。按察使李飲冰上奏其驕奢不法,朱元璋怒而遣使責問。朱文正惶恐不安,李飲冰再奏其有異志。朱元璋即刻赴城下,召見朱文正,連問其意,随即将之押解回京。經馬皇後求情,朱文正免遭極刑,被軟禁于桐城,不久離世。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念及舊情,封朱文正八歲的兒子朱守謙為靖江王,就藩桂林,使其成為侄孫輩中首位藩王。此舉不僅展現了朱元璋的寬仁,也彰顯了他對朱文正家族的特殊關照。

4.何文輝

探秘:朱元璋八大養子為明朝立下何等赫赫戰功!

14歲時,朱元璋收他為義子,并賜姓朱。朱元璋的衆多義子中,包括了周舍(沐英)、道舍(即何文輝)、馬兒(徐司馬)、柴舍(朱文剛,與耿再成共赴處州之難犧牲)、真童、金剛奴及朱文遜(戰死太平)。

何文輝曾任天甯翼元帥,鎮守甯國,後晉升為江西行省參政。他不僅在江西屢建戰功,收複失地,還親率軍隊征讨鄧仲廉,援助安福,驅逐饒鼎臣,并平定了山尖寨的叛亂。随後,他跟随徐達攻克淮東,最終攻下平江。

明太祖朱元璋對其功勳頗為賞識,特賜紋绮以示嘉獎,并晉升他為行省左丞,同時允許他恢複本姓。此後,他擔任征南副将軍,與平章胡美并肩作戰,自江西進軍福建,跨越杉關,直搗光澤,在邵武、建陽等地展開激戰,最終逼近建甯。元朝将領同佥達裡麻與參政陳子琦負隅頑抗,然而,在何文輝與胡美的圍攻下,十日後,達裡麻夜訪何營乞降。次日,總管翟也先不花亦率衆歸降。胡美因二人未遵其令而怒欲屠城,幸得何文輝及時勸阻:“我等奉命而來,旨在安民。今元将既降,何必因私憤而濫殺無辜?”胡美遂罷兵。軍隊入城,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此舉令汀州、泉州等地相繼歸附。

明太祖親赴汴梁時,召何文輝随行,并委以河南衛指揮使之職。他随後跟随大将軍征讨陝西,并留守潼關。洪武三年(1370年),何文輝被授予大都督府都督佥事及世襲指揮使的榮譽。之後,他又随傅友德平定四川,獲賜金币,并奉命留守成都。

何文輝治軍嚴謹,深得軍民愛戴,太祖亦對其謀略與威望贊譽有加,後晉升為大都督府同知。洪武五年(1372年),他奉命率領山東兵馬随李文忠出征應昌。次年,他轉鎮北平,期間因李文忠北征而負責巡視居庸關,後因病被召回。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何文輝不幸病逝,年僅三十六歲。

明太祖深感痛惜,特遣官為其營葬于滁州東沙河上,并給予豐厚的撫恤與賞賜。其子何環承襲父業,任成都護衛指揮使,後在征讨迤北時英勇陣亡。

5.徐司馬

探秘:朱元璋八大養子為明朝立下何等赫赫戰功!

徐司馬,(生年不詳-1393),字從政,籍貫揚州。元末之際,天下紛擾,兵禍連綿,年僅九歲的他,孤苦無依。幸得朱元璋賞識,收為義子,并賜以國姓,視如己出。及長,随侍朱元璋左右,勤勉盡責。及至婺州之戰告捷,徐司馬被委以重任,擔任總制之職,輔佐名将常遇春鎮守婺州,功勳卓著。

吳元年,徐司馬因功受封金華衛指揮同知。洪武元年(1368),随副将軍李文忠北征,英勇善戰,成功俘獲元宗王慶生,戰績斐然。随後,擢升為杭州衛指揮使,旋又晉升為都督指揮使,位高權重。太祖念其功績,特诏恢複其本姓,以示恩寵。

洪武九年,徐司馬調任河南鎮守,時值汴梁新設為北京,乃國家之重鎮。太祖深知其賢良之才,故委以重任,以固國本。彼時,宋國公馮勝亦在河南練兵,适逢天文異象,馮勝于大梁占卦以求吉兇。太祖密遣使者谕馮勝,并轉告徐司馬:“當此之際,尤需謹慎,秦、晉二王已歸,當嚴兵以待。王至汴梁,若國公迎,則都指揮守;反之亦然。”敕書中僅書官職而不提姓名,足見對其信任與倚重,與宋國公無異。

洪武十九年,徐司馬入朝觐見太祖,獲晉升為中軍都督府佥事,仕途更進。二十五年,又任左副總兵,随藍玉征讨建昌及越辒,戰功赫赫。然次年正月,于成都歸途中不幸逝世,令人扼腕。後因藍玉案牽連,其二子亦受波及,遭緻不幸。

徐司馬平生酷愛文學,性情謙和寬厚,治軍有方,所至之處,皆能安撫士卒,深得民心。在河南任職期間,更是政績卓著,惠及百姓。其于公暇之餘,退居簡出,室無長物,清貧自守,頗有高士之風。雖論戰功或稍遜于何文輝,但其胸襟氣度,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二人并稱為當世賢将,傳頌後世。

6.平安

探秘:朱元璋八大養子為明朝立下何等赫赫戰功!

平安(生年不詳-1409年),小字保兒,祖籍滁州全椒(今屬安徽),是明朝初期一位傑出的将領,其仕途輝煌,最終官至北平都指揮使。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養子,他繼承了父親濟甯衛指揮佥事平定的英勇與智慧。

平安早年便随同燕王朱棣征戰塞外,屢立戰功,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在父親去世後,他毅然接過重擔,繼任濟甯衛指揮佥事之職,繼續為明朝的邊疆安甯貢獻力量。

在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初期,國家陷入了一場内亂之中。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平安以列将的身份,随同大将軍耿炳文北上平叛,誓要恢複國家的安定與秩序。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特别是在靖難之役中,平安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和無畏的戰鬥精神,多次擊敗朱棣的軍隊,并斬殺其多名将領,一時之間,威名遠揚。

然而,曆史的程序總是充滿了變數與無奈。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經曆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戰鬥後,終于大敗南軍,平安也不幸被俘。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棣并未是以記恨平安,反而欣賞他的才能與忠誠,于是任命他為北平都指揮使,繼續為明朝的邊疆防禦貢獻力量。

然而,平安的命運并未是以而得到徹底的改變。在永樂七年(1409年)三月,由于種種原因,平安被逼自殺,一代名将的生命就此畫上了悲壯的句号。盡管他的生命曆程充滿了坎坷與不幸,但他所展現出的英勇與忠誠卻永遠銘刻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7.朱文遜

探秘:朱元璋八大養子為明朝立下何等赫赫戰功!

朱文遜是朱元璋的養子,元朝末年,朱元璋打下無為州之後,派養子朱文遜為元帥,協助大将花雲鎮守。不過,在和陳友諒作戰的過程中,朱文遜不幸陣亡。明朝建立後,朱文遜的牌位被安放在功臣廟中。

8.朱文剛

探秘:朱元璋八大養子為明朝立下何等赫赫戰功!

朱文剛也是明太祖的樣子,打下處州之後,朱元璋派養子朱文剛為元帥,協助孫炎守衛處州。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元朝降将蔣英叛降張士誠,殺死金華守将胡大海,處州苗人降将、副元帥李祐之等人聽說後,也率部叛亂。

在此背景下,朱文剛雖然拼死抵抗,卻還是被處州的叛軍殺害。明朝建立後,朱文剛的牌位被安放在功臣廟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