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經濟學問題。
一個富人,雇傭一個窮人去擦玻璃,誰最吃虧?
從勞動報酬來說,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都差不多。
但是從人生來看,富人掌握了主動權。
富人考慮到自己有更重要、更多收入的事情要做,是以不願意花掉自己的時間,在擦玻璃這件事上。
窮人為了滿足衣食住行,是以不得不代勞。并且給多少報酬,多半是是富人說了算;窮人隻能答應,若是他不答應,有更需要錢的人來做。
這就說明:富人把窮人的時間變成自己的财富,窮人為了富人的财富消耗自己的時間。
魯迅先生說得很直白:“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的空耗别人的時間,其實無異于謀财害命的。”
時間是有價值的,需要自己去尋找,把握。
01
時間的價值,就在我們的習慣裡。
在《讀者》雜志裡,看到一個故事。
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一家汽車經銷商,因為生意慘淡而發愁。
他們有一款價值一萬美元的車,在市場上幾乎處于飽和狀态。
有一個銷售員提出,若是讓買車的人,可以得到一張一萬美元、三十年期限的債券,應該很有吸引力。
消息一傳出,大量的人湧進了經銷店。
我們從長遠來分析,就會發現端倪:一萬美元、三十年期限的債券,不能直接等同一萬美元,而是“三十年後的一萬美元”。
把一萬,除以三十,就是994美元左右。之後,靠債券的利息,三十年後會累積到一萬美元。
一台一萬美元的車,降低994美元,也就等于降價了10%不到。折扣不到九折。
從買車的人來分析,可以發現一個事實:大家都以為,占了一萬美元的便宜,卻沒有把時間成本算進去。
同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也常常發生。
某超市為了賣掉某些庫存的東西,不會直接降價,而是花幾天時間,給大家發購物券,并且能夠購買的東西,就是庫存的東西。
過了幾天,大家再次到超市,一頓操作,庫存去掉了,新的東西也順走了。
為了一張購物券,很多人起碼耗費了兩天時間。
某商鋪為了促銷,就推出了一角錢一個的雞蛋,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很多老太太,老頭子,一大早就起來排隊。耗費了幾小時,得到了想要的雞蛋。也就等于,幾個小時的價值,也就是幾角錢。
某個機關食堂,中午十二點人特别多,員工紛紛排隊打飯,耗費半小時。
而聰明的人,到十二點半再去食堂,不要排隊,十分鐘就吃完飯了。去食堂之前,還能做半小時的工作。
對比之下,排隊的人,時間的價值更低。
很多人在賺錢的時候,能夠看到空間次元,卻沒有看到時間次元。換句話說,就是擺在眼前的利益可以看到,卻沒有想到這些利益,耗費了多少時間。
02
讓時間增值,是從改變習慣開始的。
同樣一個機關,在不同崗位,一天的勞動的價值不一樣。
同一座城市,在不同的區域,經濟水準是不一樣的。
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崗位,日報酬是不一樣的。
财富的差距,通過各種對比,就能發現。
可是如何才能讓自己在同樣的時間,得到更多的錢呢?
魯迅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隻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規劃好時間,就是規劃了自己的财富,賺取财富的路線。一分一秒積累起來,财富就一點一滴地增加。
其一,養成随手翻書的習慣,提升認知。
提高效率的根本,是找到正确的方法。而方法不是空穴來風的,靠多讀書。
人在社會上,把和工作有關的書,讀一讀,總能和身邊的人不一樣。
就是流水線上的人,一天讀一小時書,多年後就是才高八鬥了,也能夠去更好的工作崗位,考取有用的資格證書等。
其二,養成統籌工作的習慣,提高效率。
如果燒水要十分鐘,那麼你坐等的話,起碼浪費九分鐘。
燒水的時間裡,你還去掃地、整理房間,那一分鐘都沒有浪費。這就是統籌。
人在職場,也是如此。在等待開會之前,你可以用手機找一找資料。在去找客戶的路上, 你可以順便讀一本書。
其三,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深挖财富。
讀書再多,聽老師講課再多,老一輩的人教育你再多,你還得有自己的思維。
要懂得,沒有深入觸及問題的根源,所有行動都是徒勞。
一個問題,盲目開始,一小時都做不好。思考一番,有了思路,五分鐘就好了。
賺錢,就要有和人不同的思維,不能對别人的行為,書本知識,照搬照抄。
其四,養成每天存錢的習慣,積累财富。
一些不經意的錢,累積起來,是一筆巨大的财富。
一天耗費十元,一年就是幾千;一輩子就是幾十萬。
富人巴菲特說:“我的财富來自三種要素的結合:生活在美國、一些幸運的基因、複利。”
複利的來源,多半是你積累的錢,變成了資本。
就算你不投資,也會有利息收入。
03
你每天是用什麼心态去上班的呢?用什麼方式,度過一天呢?
怎麼花掉自己的時間,你就怎麼賺錢。
從不得不花掉時間,謀求一日三餐,到主動把握時間,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你就變富了。
賺錢,是因為我願意賺錢,而不是我不得不賺錢。
休息,不是我無所事事,而是我需要養精蓄銳。
人這一生,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錢太少也是不行的。
不管你處于什麼狀況,養成好習慣,生活會好起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