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畢加索

畢加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

在全世界前 10 名拍賣價最高的畫作裡,他的作品占了四幅。作為一個生前便由盧浮宮收藏畫作的畫家,畢加索的存在無疑為西方美術史抹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這個在很多人眼裡繪畫不如三歲小朋友的人,憑什麼那麼厲害?

你來看看他的畫——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要構圖沒構圖,要造型沒造型,還沒我孩子畫的好看,到底憑啥叫大師?難道畫的看不懂就可以稱為大師了嗎?

那你了解過少年時期的畢加索嗎?可能答案就在這裡。

1

畢加索不如你?他年輕時候的作品你見過嗎

畢加索曾經說過:“我在小時候已經畫得像大師拉斐爾一樣,但我卻花了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如何像小孩子一樣作畫。”

你以為他這樣說是自戀?那我們就走近他的小時候,來看看他四歲時候的作品。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從構圖到色彩搭配到人物形象,從遮擋關系到動态把握,這是一個四歲連筆都拿不穩的小朋友的作品,想想四歲的我們在做什麼,玩泥巴???

這個世界真的是有天才的,畢加索就是!而天才的進步也是飛速的。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畢加索12歲時候的素描石膏像,你覺得這已經很優秀很震驚了?完全不夠!他十三歲的作品就完全可以媲美很多寫實主義大師了。

畢加索13歲時的油畫作品《老漁夫》: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最初的聖餐》畢加索14歲的作品: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而這幅《科學與慈悲》是畢加索進入藝術學校後,在老師的指點下創作的。

我們可以看到這幅畫面展示了醫生和修女共同護理病人的場景,整個畫面的色調非常沉重,透過畫面,可以看到畢加索的思考和他的人道主義精神。這樣飽有内涵的畫作,誰能相信 它出于一個年僅15歲的少年之手。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有沒有被深深震撼到,我們以為畫畫連孩子都比不過的畢加索,竟然年輕時候的作品寫實到如此地步。

是以,畢加索說的在小時候畫得像大師一樣真的不是在誇張。那為什麼畢加索之後的作品變成了那個樣子?更奇怪的是畢加索名震畫壇并不是因為寫實,而是在立體主義之後。

可見基本功是大師的必要卻不充分條件,我們看大師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2

畢加索“越畫越差”?

看了早年畢加索的畫作我們有理由懷疑他是在“逆生長”狀态,畢加索真的是“越畫越差”嗎?看一下畢老師的自畫像發展史吧。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15歲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24歲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56歲

看完是不是一臉的問号?其實正像畢加索自己說的那樣“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他放棄了自己的舒适圈,背離傳統的繪畫道路,來到藝術之都巴黎開啟屬于畢加索獨一無二的藝術道路。

在我們被驚豔的青年時候後,畢加索因為被好友自殺影響進入憂郁陰沉的藍色時期。情人奧利維葉的出現為畢加索的繪畫注入一股鮮活的氣息,畫面彌漫着粉紅色的浪漫環宇。再到他最被人所知的立體主義,使畢加索真正的名聲大噪起來。

可見他一直在創新,在改變,畢加索也因創作方法的多變和作品風格的多樣而被譽為“永遠年輕的畫家”。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藍色時期畢加索作品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粉紅色時期畢加索作品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立體時期畢加索作品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提到立體主義,不得不提的就是《阿維尼翁的少女》。它被認為是最早的立體風格作品,立體主義也被認為是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分水嶺。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女性似乎是被扭曲着表現出來的,但實際上最左邊的帶有埃及常有的正面的姿态,從中間兩個人的臉上,我們可以看到西班牙古伊比利亞雕刻的痕迹,右邊女性則是受到非洲藝術的影響,每個形象都是畢加索深思熟慮而創作出來的,是他在豐富的知識背景下的創新。誰還敢說這是簡簡單單的臆造?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畢加索一直在思索,在改變,雖然在我們看來這些似乎是“逆生長”的。

這就是畢加索自己的獨特,從後印象主義、野獸主義和古典主義中去領悟創新,并且并受到非洲黑人雕刻和古代伊比利亞人藝術的影響,他對東方的藝術也具有非常大的興趣,塞尚的幾何形構圖幾何結構美更是給了他新的靈感追求。

當一個畫家看到他所要畫的對象的正面時,難道對象就沒有側面和背面麼?……我們能不能“同時地”把它們畫出來呢?也就是說能不能用“二維”的畫布畫出“多元”的物體呢?

——畢加索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畢加索是個具有冒險精神的天才,他希望在畫作上去表現一個動态的人物,一個具有“雙面性”而不單調的個體,他的不斷嘗試也成就了他不斷超越自己、富于變化的藝術風格。

他一面開拓着新的藝術樣式,一面卻又回到舊的樣式中去尋找新的可能性,這是畢加索作品難以被大家所了解的原因,也是畢加索可能擁有如此成就的原因。

3

親眼看到自己畫作被收藏進盧浮宮的人

這個成就,就極其優秀了。畢加索這個願意打破自己去進行蛻變的天才,也注定不平凡。

對于影響力僅局限在藝術圈子裡的人,大衆未必會對他俯首稱臣,而畢加索的藝術能量之大,已經輻射到了建築、奢侈品,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

比如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柯布西耶就深受畢加索的影響,他的薩伏伊别墅就是從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中得到靈感。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畢加索作品——《格爾尼卡》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柯布西耶作品——薩伏伊别墅

而當香奈兒和畢加索碰撞在一起,又會産生什麼樣新的火花呢?

1924年,在芭蕾舞劇《藍色列車》上,香奈兒擔任全劇服裝設計、畢加索負責節目單和幕布的創作,二人的合作也為這個舞台增彩不少,兩個人也是至交的好友。

畢加索:我小時候畫的像大師,但成為大師了畫卻像小孩

畢加索為芭蕾舞劇創作的巨型布景

《沙灘上的女人》

畢加索曾透露過,“繪畫不是一個美學過程,而是......一種魔法,一種擷取權力的方式,它淩駕于我們的恐懼與欲望之上。”看懂了畢加索的作品,就能了解畢加索想要表達的“魔法”,并且把它化用到生活中的其他領域。

這也是我們今天要來了解畢加索的意義,給自己點亮一個全新的審美技能,是其一,汲取畢加索藝術中的寶藏,則是其二。

要想徹底了解畢加索,說難也難,難的地方陳丹青也告訴了我們,“大家看了畢加索的作品後還是不太懂。畢加索為什麼不好懂,這牽涉到一個知識準備,一個眼界。”

是以真的要懂畢加索,并不是可以瞬間完成的事情,或許要看一下非洲藝術,塞尚的藝術,看一下新古典主義也就是安格爾的藝術,還有希臘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