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文平 編輯:賈方方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志
01
比翼雙飛,台灣夫妻在大陸任教
黃柏欽和姚佳伶夫妻是一對台灣同胞。
2017年,他們帶着兩個兒子來到福建省福州市安家落戶。夫妻倆都是博士,懷揣着共同的教育夢想,一起應聘成為福建陽光學院的大學教師。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夫妻倆為什麼要在同一所學校任教呢?他們确實可以有更多選擇。“我們倆最後還是決定在一起工作,這樣,彼此可以互相支援,遇到問題可以互相讨論。”黃柏欽想的更多是照顧妻子。“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朝夕相處,有更多話題。”姚佳伶爽朗地笑了。
夫妻倆在同院同系,教同一批學生。學生們非常喜歡這對博士夫妻。黃柏欽上課嚴肅,下課卻和學生一起打籃球,一起聊天。
學生們漸漸把他當成朋友,向他敞開心扉:“老師,你為什麼上課兇我們?”“老師不是故意兇你們,是想給你們點兒壓力,激發你們的潛能。”黃柏欽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恍然大悟。在黃柏欽的引導下,很多學生決定考研,繼續深造。
陽光學院屬于三本院校,學生在聯考時的分數并不高,是以準備考研時缺乏信心。姚佳伶見狀,便邀請學生一起吃飯聊天,鼓勵他們:“聯考并不能說明什麼,不要因為過去而否定自己。”聽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信心倍增。
今年3月,當考研結果公布時,兩名學生第一時間打來電話向夫妻倆報喜。“老師,我考上了福建師範大學!”“老師,我考上了福建農林大學!”
聽到喜訊,夫妻倆比自己考上研究所學生還高興。“除了父母,他們還把這個好消息第一時間告訴我們,讓我們很開心。”黃柏欽說,作為老師,不求學生有任何回報,隻希望看到他們不斷上進,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在陽光學院的經濟管理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第一次有人考研上岸,全校共有4名學生考研成功,其中有兩名就是黃柏欽夫妻的學生。他們從大一到大四一直跟着夫妻倆學習。
能為大陸的教育做出點兒貢獻,夫妻倆既欣慰又振奮。他們關心每個學生,不僅關注學生思想動态,還共同探讨教學方法。在生活中,他們是相親相愛的伴侶;在工作中,他們是攜手并進的搭檔。
因為有兩個年幼的兒子需要照顧,夫妻倆必須通力合作。有時候,本來是姚佳伶組織的創新創業比賽,結果因為要照顧孩子,黃柏欽便代替妻子指導學生。有時候,黃柏欽外出,姚佳伶也會代他上課。在大學任教的一個優勢就是不用坐班,兩人可以輪換接送孩子上下學。
“爸爸,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呀?”有時候,小孩子難免會對學習産生厭倦,上育和上祐也不例外。這時,黃柏欽便用親身經曆來告訴孩子:“你們看,不管是4點放學還是5點放學,爸爸媽媽都可以來接你們。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媽媽經常來接他們嗎?”兩個兒子搖搖頭。
“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聽了爸爸的問題,兩個孩子好奇地眨了眨眼睛。“正是因為爸爸媽媽從小熱愛讀書,才能選擇這樣一份時間相對自由的工作。我們可以晚上做科研,自主支配時間,不像很多工作,要被老闆盯着幹活兒。爸爸不是說别的工作不好,而是好好讀書才有可能找到自己向往的工作,身不由己的機率也會更小一些。”
聽了黃柏欽的話,姚佳伶不免笑他:“孩子們這麼小,能聽得懂這麼深奧的道理嗎?”“誰說不懂?我知道正因為爸爸媽媽都是博士,才能當大學老師,我也要好好學習!”小育搶着回答。小祐也不示弱,大聲說:“今天還有小朋友問我:為什麼你爸爸可以陪你打籃球,而我爸爸總是沒時間陪我呢?”
夫妻倆相視一笑,問兒子:“那你怎麼告訴他的?”“我告訴他,因為我爸是大學老師。”看着兒子仰起驕傲的小臉,夫妻倆欣慰地笑了。
在他們眼裡,每個父母都是偉大的,每份工作都有其意義,但教書育人是夫妻倆共同的夢想。正是為了這個夢想,夫妻倆跨越海峽從台灣來到大陸。
02
同甘共苦,一起經營幸福生活
黃柏欽和姚佳伶同在台灣的元智大學讀書,是博士班的同班同學。他們在同一個科研組,跟随同一個導師學習。黃柏欽成熟穩重,姚佳伶文靜賢淑。在朝夕相處中,兩人互生好感,但誰也沒捅破最後一層窗戶紙。
沉浸在文獻和科研的日子雖然充實,但也枯燥單調,每天晚上要學習到快10點才下課。讀博第二年的一天,黃柏欽得知電影《變形金剛》在午夜12點首映,便想邀請姚佳伶一起去看。
讓他沒想到的是,姚佳伶非常痛快地答應了。兩個年輕人就像被囚禁在籠子裡的小鳥,終于可以放飛自我了。兩顆雀躍的心也在一場電影後越靠越近。
兩個學術型人才談戀愛,有着獨特的浪漫。相處不到半年,黃柏欽便向姚佳伶提出想結婚。姚佳伶雖然也很喜歡黃柏欽,但對這突如其來的提議不知如何應對,索性說:“那你跟我爸去講吧!”
去就去!為了抱得美人歸,黃柏欽開車兩個多小時直奔姚佳伶家。他非常坦誠地将自己的情況向未來的嶽父說明,然後直率地說:“您可不可以将女兒嫁給我?”姚父非常開明,尤其得知黃柏欽也是博士,感覺和女兒很般配。
“你們想什麼時候結婚?”姚父問黃柏欽。原來,姚父是客家人,他們有個習俗,半年之内不能連續嫁女兒,但可以在同一個月内連續嫁女。因為小女兒已經決定在下個月結婚,如果姚佳伶想結婚的話,不在下個月,就要等半年之後。
“那我們就下個月結婚。”黃柏欽沒和父母商量,自己就把終身大事給定了。一周後,雙方父母見了面,把他們的婚事敲定。
2011年12月24日,黃柏欽和姚佳伶步入婚姻的殿堂。愛情是美好的,婚後的生活卻是忙碌的。夫妻倆既要上課又要忙論文,還要應付考試。2012年大兒子上育的出生讓黃柏欽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他在學習之餘,還找了份兼職,以賺錢補貼家用。
2013年7月,小兒子上祐提前兩周來到世間。此時,黃柏欽正在大陸出差。幾天後回來,他竟有些恍惚:自己又多了一個兒子。他知道自己在外賺錢辛苦,妻子在家生産更不容易。
但姚佳伶沒有絲毫埋怨,還向他講起生孩子鬧出的笑話。原來,小兒子出生後,嶽父抱着他,後面跟着印尼女傭。醫院很多人都誤會這是嶽父和女傭生的孩子。
“這是我女兒的孩子,我女婿在外出差。”弄得嶽父不得不見人就解釋。黃柏欽聽着感覺既有趣又心酸,他從心底感恩嶽父,心疼妻子。他隻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賺更多錢,來承擔起做男人的責任。
黃柏欽負責境外招生,去過世界各地,也見識了各國的風土人情。在這個過程中,大陸同胞的真誠友善尤其讓他記憶深刻。他經常去山東濰坊學院、山東科技大學等院校招生。大陸同胞不僅熱情,而且非常講誠信,“這些學校都非常支援我的工作,答應給幾個名額就給幾個”。
正是這5年的招生工作,讓黃柏欽對大陸有了更多了解,也深深愛上了大陸。2017年,他博士畢業。彼時的台灣,很多民辦大學倒閉,博士生過剩,畢業後隻能降級降薪工作。黃柏欽了解到,很多學長學姐陸續來到大陸,在溫州、廣州、福建等地工作,而且發展得不錯。
“要不我們也去大陸發展吧?”黃柏欽将内心的想法說給妻子聽。“可以呀!”姚佳伶喜歡教學和專心做科研,但在台灣隻能當大學的行政工作者。是以,她非常贊同丈夫的提議。
“你們要想清楚。”得知夫妻倆要到大陸工作,父母最初有些擔心。黃柏欽告訴他們在台灣沒有想要的工作,而大陸發展迅速,全家人一起到大陸生活應該不成問題。
黃父祖籍福建泉州,之前從事紡織業,作為台商經常來大陸。是以,他深知大陸的日新月異。最後,雙方父母都非常贊同他們到大陸發展。
03
紮根大陸,助力兩岸融合發展
黃柏欽和姚佳伶是福建省内第一對帶着子女在大陸就業生活的台灣博士教師夫妻。“因為沒有先例,最初辦理孩子入學、打疫苗、居住證等遇到一些麻煩,但後來越來越順利。”黃柏欽非常感謝台港澳辦與各級上司的關心。在大家的幫助下,兩個孩子順利入學,一家人在福州穩穩地紮下了根。
“最初是抱着試試看的态度,沒想到漸漸愛上了這個飽含真情的城市。”姚佳伶說,“閩台兩地生活環境、飲食習慣接近,台灣到福州不過是台北到高雄的距離。老人想我們了就過來住一陣子,和我們去廈門、泉州一樣。”
在兩個孩子看來,台灣就是放寒暑假才回去的地方,平常爸爸媽媽在哪裡,哪裡就是家。他們在學校從來沒被差別對待過,和每個小朋友都能玩兒到一起。
黃柏欽經常對兩個兒子講:“你們是台灣人,更是中國人,無論到什麼時候,都不能忘本,不能忘根。”他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傳統文化的潤澤,而在大陸,他們能更好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近幾年,台灣當局搞“去中國化”,甚至将課本上的中國曆史都去掉了,改成日本和南韓的曆史,這讓黃柏欽痛心疾首。“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學習外國的曆史?海峽兩岸同根同源,曆史是不能随意篡改的,必須真實地呈現給下一代。”黃柏欽越發感覺帶孩子來大陸是對的。
每逢節假日,夫妻倆都會帶孩子到全國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他們去過福州三坊七巷、南平武夷山等地,讓孩子身臨其境,觸摸曆史,感覺文化;他們還去過北京的鳥巢、頤和園和哈爾濱的冰雪大世界……他們要讓孩子們看看,這就是我們的祖國,它是多麼廣闊,發展得多麼繁榮。
在電影《長津湖》上映期間,夫妻倆帶孩子一起去觀看,讓孩子了解抗美援朝這段曆史。黃柏欽告訴孩子們:“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在他看來,孩子們要了解中國曆史文化,到什麼時候都不能忘本。
黃柏欽夫妻希望孩子們熱愛學習,但他們從不強迫孩子學這學那,隻有孩子感興趣才給他報名。兩個孩子非常自律,學習也不錯。
有一次,看到同學們都有手機,他們也想要。黃柏欽想等孩子升入國中時再買,姚佳伶卻想滿足孩子們的要求。“聽老婆的!”黃柏欽深谙家庭經營之道,每次遇到分歧,都會讓着妻子。
同時,黃柏欽叮囑兒子們:“我們不能每天盯着你們,要自己控制好玩兒手機的時間。”在他看來,家長越信任,孩子越自律。身教勝于言傳,黃柏欽和姚佳伶從不打遊戲,除了偶爾看會兒電視外,就是讀書、做科研。
這個溫馨美好的四口之家,在2023年5月被推選為全國“最美家庭”。夫妻倆得知後,謙虛地說:“我們身邊有很多美好的家庭,我們隻是普通的家庭。”在陽光學院,全校師生都為他們開心。
全國“最美家庭”是一個很好的激勵。夫妻倆除了做好本職工作、經營好家庭外,還積極充當兩岸人才交流的“擺渡人”,為兩岸融合發展貢獻力量。
很多台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夫妻倆都會提供幫助。從申請居住證、安排配偶就業、小孩就學等生活大事,到打車、寄快遞、下載下傳使用支付寶等生活瑣事,他們熱情地幫助台灣老鄉盡快熟悉和融入大陸生活。他們家也成了台灣同胞的聚集地,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擁抱大陸機遇。
每年3月,夫妻倆還會和海峽兩岸的青年一起參加福州的植樹活動。今年3月15日,在福州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大門口不遠處的一片空地上,姚佳伶扶樹,黃柏欽培土,不一會兒,一棵紫薇便挺立在大地上。“兩岸的青年一起種樹,一起出力,一起流汗,這樣的感覺就像兩岸融合在了一起。”黃柏欽望着兩岸青年忙得不亦樂乎,不禁發出感慨。
為了更好地促進交流,黃柏欽經常組織兩岸青年一起打籃球。端午節,黃柏欽作為隊長,還組織了一場賽龍舟活動。“在比賽中交流感情,在玩樂中增進友誼,台灣和大陸不斷融合,濃厚深情不言說,兩岸終歸一家親。”黃柏欽對未來充滿信心。
本文摘自《婚姻與家庭》雜志 2024年6月上
原标題《逐夢而來、紮根而生,台灣博士夫妻在大陸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