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是"線性戰術"?第二次鴉片戰争,英法聯軍靠它如何打敗清軍?

之華說史,史說自話。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

在步兵戰鬥方面(涉及武器和戰術的完善),歐洲近代進步要超過同時期的中國。

火器出現以後,專業步兵組成的方陣和優秀火器的結合,成為14世紀以後的軍事典範。

歐洲最初的火铳是與手槍、火門槍(也叫明火槍)等交織在一起的,除大小之分和能否攜帶外,炮兵武器與輕武器之間沒有實質的差別,它們對戰術和戰争的實施所産生的直接影響微乎其微。

1、近代西洋的火器方陣戰術

早期火槍命中率低、射程短、射速慢且使用起來不友善。

什麼是"線性戰術"?第二次鴉片戰争,英法聯軍靠它如何打敗清軍?

其殺傷力實際上還不如同時代的長弓和十字弓,隻能成為較易操縱的弓箭武器的輔助兵器。當時火槍在戰場上的主要作用是加強長矛方陣的防禦力量,或者專門用來保護戰壕和堡壘等防禦工事。

火繩槍長度70~120厘米,重量36千克,扣動扳機後,鉗住火繩的金屬夾就會彈入藥鍋點燃起爆藥發射子彈,射程50~100米。結構雖簡單,發明持續時間很長。對于舊式的火繩槍來說,整個發射過程由42個步驟組成。

中世紀的歐洲起決定作用的武裝力量一直是手持長矛的封建騎士,其他人員僅是重裝騎兵的輔助力量。

大約從13世紀中葉起,重騎兵便走上了下坡路。當時有三種經過改進并以不同方式使用的老式步兵兵器,它使配有長槍的中世紀騎兵失去優勢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經過改進後效果更好威力更大的十字弓、在美國發展起來的長弓和在瑞士人手中變得令人可怕的長矛。

導緻重裝騎兵衰落的除了兵器之外,還有規模龐大、組織嚴密的步兵方陣的沖擊。

方陣這種作戰隊形古已有之,它是人類社會最為古老的一種作戰陣式。

金屬時代的方陣是以重裝步兵為主體構成的,目的是形成一個堅強的作戰核心,以抵抗敵軍的沖擊,進而在白刃戰中給敵軍造成巨大的壓力。

以公元4世紀的馬其頓方陣為代表,西方已經開始嘗試通過方陣使不同的兵種互相配合進行戰鬥。

但是進入中世紀以後,封建采邑制造成步兵地位低下,作戰模式是重騎兵實行密集沖鋒,這使方陣沉寂了很長一個時期。

以英國長弓手和瑞士長矛兵的興起為标志的“步兵革命”提高了步兵在戰場上的地位,方陣這種作戰形式再次被人們挖掘出來,作為對抗騎兵的一種有效手段。

1534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組建步兵軍團,确立了其在歐洲100多年的優勢。方陣是立足于發揮冷兵器作戰效能的戰術,火器處于輔助地位。

什麼是"線性戰術"?第二次鴉片戰争,英法聯軍靠它如何打敗清軍?

上圖為16世紀西班牙的方陣圖,槍炮在進攻和防禦中的射擊,可為長矛兵提供火力支援,而長矛兵又能在白刃戰時為槍炮兵提供掩護。

其人數不到瑞士長矛兵一半,但戰鬥力卻遠超瑞士的長矛兵方陣。進攻時,先以槍炮兵遠射,之後槍兵散開,由長矛兵穿過槍兵發起沖鋒;方陣兩翼或後方的騎兵也同時發起沖擊。

防禦時,槍炮兵遠射,力求驅散敵方進攻的步兵和騎兵,之後槍兵穿過長矛兵退入方陣中心,長矛兵則用密集如林的長矛,阻止敵方騎兵或步兵突破。

需要指出的是,西班牙方陣是火器尚處于初級階段的産物,是立足于發揮冷兵器作戰效能的戰術,火器處于輔助地位。在實行穿插進攻與防禦時,均易發生隊形混亂。

如此兵種的變革引起軍隊規模的擴大及雇傭兵向常備兵的轉變,也造就了歐洲諸國行政管理專業化體系的轉變。

步兵革命使軍人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呈現出新的特點:

中世紀騎士那種以追求榮譽、個人的英勇和對領主的忠誠為美德的觀念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等級制、服從指令、标準化、集體感、合作精神、遵守紀律為特征的行為方式和價值理念。

16~17世紀流行火繩槍機步槍,“線行戰術”初步出現。16世紀末期至18世紀末期,以西洋射擊武器為代表的新武器裝備的出現,如英國到1596年正式将火槍作為步兵武器,此給軍隊的組織結構、編制體制帶來很大的變化,軍隊建設的中心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射擊武器的作用,提高軍人的整體作戰能力。

2、從方陣戰術到線性戰術

在軍隊密集編隊的方陣戰術占主流的時代,火槍射速很慢,在射擊完畢裝填子彈時,射手既不能射擊又不能防衛,是以使用起來很成問題。

什麼是"線性戰術"?第二次鴉片戰争,英法聯軍靠它如何打敗清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英國采取了兩個辦法:

一是由長矛兵來保護易受攻擊的火繩槍兵;二是将火繩槍兵編成十列橫隊,當第一列打完一發子彈後,便退回最後一列去裝子彈,接着後面各列依次輪流射擊。

随着法國軍團和西班牙方陣中火槍兵對長矛兵的比例逐漸增加,由荷蘭莫裡斯親王(1567~1625年)首倡,1617~1632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進一步發展出一種具有重大意義的新戰術:“後退裝彈戰術。”

即列隊的滑膛槍士兵在進行齊射後,沿着排與排之間的空隙,一列接一列地依次退到後排裝子彈,以保證射擊火力的不間斷,一個戰鬥編隊至少要有10個橫列。

人們不清楚這種編隊究竟始于何時,但是直到一個多世紀後燧發槍問世并逐漸得到完善時,這種戰術仍然是彌補火槍射速太慢此缺陷的主要手段。

由于後退裝彈能夠保證周而複始地不間斷射擊,是以在野外進攻與防禦作戰中可友善而有效地大量使用火繩槍士兵和長矛兵。

而且,這種戰術還使長矛兵編隊所特有的縱隊戰術能夠長久地發揮作用。

此戰術就是後來有名的“線行戰術”的肇始。

随着滑膛槍兵對長矛兵比例的增加,列陣的縱深越來越淺。1675~1705年,長矛兵的數量越來越少,以緻實際上起不到任何作用。随後的刺刀的出現使得長矛兵在戰場上銷聲匿迹了。

17世紀至18世紀末期燧發槍發明後,“線行戰術”開始普及。

騎兵逐漸退出在戰場上的壟斷地位,以火槍兵為主的步兵成為戰場的主角,炮兵成為戰争的重要力量,常設的指揮機構問世。

戰役的展開和勝負都是線上行列陣的步兵之間的沖突而決定的。雖然騎兵和炮兵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們通常是為了支援步兵,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打赢戰争的。

在16世紀中葉之前,多數戰鬥是通過白刃戰決定勝負的。滑膛燧發槍比火繩槍有了很大進步,但它的射速、射程和精度遠遠不能令人滿意。

什麼是"線性戰術"?第二次鴉片戰争,英法聯軍靠它如何打敗清軍?

一直到19世紀前後,對火槍射速的要求永遠是淩駕于射擊精度而排在首位的。是以使用火槍的士兵比弓箭兵更易遭到敵人的襲擊。

一般情況下,火槍不是單兵使用的,而是以密集隊形進行齊射,整個陣列的寬度延伸好幾裡地,兩條人線互相推進到百米左右的距離開始對射。

貫穿始終的理念其實就是,盡量在正面集中更多與密集的火力,在近距離内進行齊射,火槍的射擊精度就顯得不太重要了,再加上子彈的沖擊力和穿透力,因而火槍比早期的投擲式兵器具有更大的殺傷力。

為了克服火繩槍存在的諸多缺點,幾乎與刺刀同時在法國發明的燧發槍出現,即在17世紀中葉或更早的時間出現一種機械式點火裝置,為1602年左右法國人發明,西班牙最早采用,英國于1690年開始采用此槍,到18世紀早期,燧發槍成了歐洲軍隊的标準的步兵武器。

它極大地縮短了裝彈過程,在某種程度上還能保護火藥池中的火藥免受雨淋,這就有利于長矛的廢除。

但是,射擊仍然很慢,一個士兵在一次戰鬥中最多隻能發射24~36發子彈。

3、線性戰術的優缺點

在18世紀初,普魯士人采用了鐵探條裝彈,射速才有所提高。

英國在18世紀以來開始使用Brown Bess燧發槍,槍長1.067米,口内徑1.93厘米,配備的球形鉛彈直徑1.8厘米,重32克,一直到1840年是其标準步兵武器,持續時間超過125年,總共大約生産了780萬支。

普魯士采用最晚,于1808年才裝備此槍。

它的基本工作方式是:

使用燧石與鋼片撞擊的點火裝置名叫彈簧點火開關,這種裝置提高了燧發槍的效率,最初,其點火有效率為66%,而原先的火繩槍的有效率僅為50%。

後來,燧發槍的點火有效率提高到了85%。在夜戰中不緻暴露槍的點火動作,避免了射手的危險;另外,它使槍在雨天也可射擊。士兵在遭到襲擊時可更快地出手還擊。它逐漸取代火繩槍機,1650年起得到廣泛應用。

1699年,前裝滑膛燧發槍,成了歐洲各國軍隊的制式武器,是直到1830年代撞擊式槍機,出現以前全世界最流行和采用最久的擊發裝置,射速比火繩槍約快一倍。自1700年始,火繩槍在歐洲走向沒落。

什麼是"線性戰術"?第二次鴉片戰争,英法聯軍靠它如何打敗清軍?

裝備燧發槍機的滑膛槍,使用集團沖擊戰術,射擊時先裝火藥,再用一根通條把小于管徑1/20的圓形鉛彈放入前膛,用木榔頭打送彈棍送入彈膛。

程式複雜,動作幅度大,影響瞄準,易暴露目标。槍重常為10磅左右(5~10千克),口内徑通常在1.3厘米左右。

累贅的裝填過程造成每分鐘很少能裝兩發以上,往往低于此數。隻有很好的槍手才能在46米外擊中一個人,火槍要想超過這樣短的射程發揮作用便隻好依靠緊密排成一行的士兵一齊發射了。燧發槍發明以後,原先的冷熱兵器并用的步兵“方陣戰術”變成以火器為主的“線行戰術”,并進而向縱隊戰術發展。

其時,機動性很差的攻城炮變成了密集的機動炮,它是跟步兵及騎兵協同作戰使用的主要作戰武器。

在将冷熱兵器相結合的過程中,最成功的莫過于荷蘭的莫裡斯親王,他用規模約500人的戰術機關替代數千人組成的方陣,在1617~1632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進一步深化了莫裡斯的改革,隊列由10列減為6列,且能保持火力的連續性。

“線行戰術”是在第一排士兵射擊完畢作反方向行進換裝彈藥前,後面兩排士兵已經做好了射擊的準備。而且在實施反方向行進的過程中,整個隊形仍然在向前推進,是以整個隊伍的作戰火力好像是向前席卷的輕武器火力網。

戰鬥的勝敗,差不多均由一次殲滅性的沖擊所決定。

采用這種隊形的原因,首先是當時火器射擊精度還很差和射速很慢:

其次是便于維護紀律,強迫那些雖然經過嚴格訓練,但卻不可靠甚至懷有敵意的雇傭兵去作戰。

“線行戰術”的缺點使得它隻能在平坦地形上作戰:

什麼是"線性戰術"?第二次鴉片戰争,英法聯軍靠它如何打敗清軍?
同時軍隊移動很慢,轉動不靈,機動不便;兩翼易招緻敵人騎兵的襲擊。故編隊向前運動時,燧發槍士兵換裝彈藥時需要一些長矛兵的掩護。線行戰術的采用,反映了作戰方法取決于人員素質和武器性能這一客觀規律。同有效射程僅有百米的燧發槍相比,當時的火炮卻具有射程遠、殺傷力大的特點,因而成為占優勢的兵器。

尤其是在拿破侖戰争時期,炮兵擔當攻城戰和野戰的主角,成為殺傷敵人的主要軍種。

不同于這個時期的歐洲大多數國家的三列線行陣形的部署,英國陸軍通常使用兩列線行陣形,這種陣形可以使更多的火槍進行有效的齊射。隊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單兵機動,它們站立裝彈,立姿或跪姿齊射橫隊周圍有由散兵組成強有力的屏障,與敵保持接觸,騷擾、殺傷敵軍,并分散敵方火力,使己方隊列不緻過分暴露在敵人火力下。

散兵主要由訓練有素和具有高度紀律性的輕裝步兵和來複槍兵擔任。

17世紀,由于一些工程家的努力,隻配備有前裝式兵器和黑火藥的歐洲軍隊,在城堡的攻防能力上達到了最高的水準,攻城作戰變成一種技巧和科學,使戰争的主要形式從野戰轉向圍攻戰達200年之久。

快到18世紀末的時候,來複槍逐漸被應用于軍事,進而大大改變了輕步兵的特性和作用。

早在燧發槍主宰戰場的時期,就已出現早期的不很靈便的手持式線膛槍,早在1498年,德國萊比錫的槍匠就已發明來複槍,發現刻上來複線的槍管使子彈旋轉,可以保證在空氣中平穩飛行。

飛行平穩就可使射程更遠,準确度更高。它不裝刺刀,因為裝上刺刀後就可能降低射擊的精确性。膛線多為2~7條,最多達34條,此導緻造價較高。

什麼是"線性戰術"?第二次鴉片戰争,英法聯軍靠它如何打敗清軍?

來複槍的有效射程是914米左右,而滑膛槍的有效射程則隻有183米,兩者有5倍之差。

4、線性戰術的變種——“縱隊戰術”

至18世紀末19世紀初,随着槍炮威力的加大,陸軍部隊又發明出“縱隊戰術”。

此時期的法國普遍采用義務兵役制,同時,武器進一步得到改進,士兵在戰場上遭到火力威脅的程度在加深。

在前裝滑膛炮的支援之下,互相結合的燧發槍和刺刀是戰場上占有支配地位的武器。火炮比燧發槍在射擊距離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戰鬥中差不多半數死傷是炮火所緻。

鑒于此,此時期陸軍的縱隊戰術逐漸取代原先的線式戰術。騎兵除用于偵察外,經常用于對敵人的翼側和後方進行突然襲擊,以擴張步兵所取得的戰果。

它實際上是線行體制的一種變形。線行隊形适宜在平坦地形作戰,但一遇到難以通行的地形就易造成隊形混亂。

要避免此,士兵就要經過嚴格的訓練,一般要受訓5年左右。有鑒于此,土兵作戰時就自動散開,各自為戰,故而稱為散兵,其緻命軟點,就是在主要方向上難以形成最大戰鬥力。

這一缺憾是在散兵後面部署具有一定縱深的縱隊,使其在主要方向上不斷增強突擊力量。

中英鴉片戰争時期,英國在陸地上的優勢沒有在海上交戰時的差距明顯。英軍配備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1800年研制成功的伯克式前裝線膛燧發槍,以及少量的1838年使用的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布式擊發槍的點火裝置為擊發槍機撞擊火帽,威克式擊發槍在1841年5月中英三元裡的沖突中發揮一些作用。

19世紀中葉更為革命性的改進還有圓柱錐形子彈,這使高度精确的遠射程來複槍最終替代了精度差、射程近的燧發槍,成為基本的步兵武器。

是否采用圓錐彈丸是衡量19世紀中葉以後各種線膛槍射擊性能優劣的重要标志。法國軍官米尼上尉,于1849年發明金屬彈藥筒,它連結彈丸、火藥和火帽于一體,該年他獲得子彈的專利。這種子彈用特制銅和其他軟金屬制成,爆炸受熱後會膨脹,能有效封閉向後逃逸的氣體。

彈丸形體改進後,減少了空氣阻力,又進一步提高了精度和增大了射程。

此子彈是長形的,底部中空,可以扔進槍管(就像幾個世紀将球形滑膛槍彈丸扔進槍膛一樣),但是當火藥爆炸所産生的氣體沖力使子彈,帶凸緣的底部緊貼槍管内部時,子彈就會膨脹而與槍膛來複線密合,發射出去,此解決了線膛槍射速過低的問題,也使射程、準确性和侵徹力大大增強。

什麼是"線性戰術"?第二次鴉片戰争,英法聯軍靠它如何打敗清軍?

将米尼子彈塞進槍管時,尖頭必須朝上。米尼子彈後來改為錐頭柱體的次口徑彈,除了這一細微差别以外,裝填彈藥和射擊的程式跟老式燧發槍是一樣的。米尼槍射程比舊式燧發槍提高了3倍,即從二三百米提高到近1000米,命中率和射速提高了3.5倍,殺傷指數提高到70和102,其殺傷力超過同時期清軍火槍的5~10倍,射擊更加簡便可靠,且不受天氣影響。

由于例行程式變化很小,此種改進就易被采納。米尼槍使用雷管火帽及中空圓錐子彈兩項新技術。英國于1851年購買此項專利,1852年制成恩菲爾德式前裝圓錐形彈丸的擊發來複槍,它是1851年米尼式槍的變種。

法國于1857年定米涅式擊發步槍為标準槍彈。

美國陸軍也于1855年改用之,普魯士人在1854~1856年間将其老式燧發槍改制成米尼制。是以,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17世紀以來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的陸海軍的裝備開始被淘汰了。

由于小型線膛武器比燧發槍具有更遠的射程,比滑膛野戰炮具有更快的射速,是以前裝滑膛加農炮突然間變得過時了。

盡管後者未被歐洲軍隊完全認可,但小型線膛武器如此遠的射程,還意味着就像拿破侖戰争中那樣使用霰彈的炮兵不能恣意地襲擊步兵陣營,而且還意味着野戰炮不再是戰鬥武器中的主導。

5、線性戰術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中的應用

發生在1856~1860年的英法聯軍侵華之役,法軍步兵裝備是米尼1851式前裝線膛步槍,從1854年起,英軍裝備了1853年型前裝線膛撞擊式恩菲爾德步槍,射程約1100米,其威力是清軍火繩槍的10倍之多。

不過這個階段由于步槍射速較低(3-4發/分鐘),火力方面仍主要依賴火炮。

清軍隻能用少量古舊的火繩槍來對抗英國恩菲爾德步槍。

清人雖然英勇抵抗,但長槍、鐵叉和火繩槍,在近距離戰鬥中根本不是聯軍刺刀和膛線步槍的對手。

在8月12日的新河炮台之戰中,法國獵兵槍手在1500米之外進行了十分準确的射擊。

什麼是"線性戰術"?第二次鴉片戰争,英法聯軍靠它如何打敗清軍?

此時期蒙古騎兵弓箭的射程在274米以内,鳥槍、擡槍或許可及457米,但完全沒有準确性。

這就是為什麼在1860年9月21日的八裡橋戰役,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慘敗于聯軍的原因,他們進攻嚴陣以待的英法聯軍,無論怎樣迂回包抄,都必須面對敵軍布置的火力網,這個火力網至少延伸914米,而且越接近敵陣火力越強。是以,八裡橋之戰清軍失敗是必然的。

此時期的聯軍仍使用“縱隊戰術”進行陸戰,由于槍炮射程的急劇增加,一再把卷面而至的清軍騎兵打翻在地。

19世紀60年代,歐洲軍事技術首先是步兵的武器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來複槍代替了滑膛槍,後裝藥代替了前裝藥,連發射擊代替了單發射擊,這一系列變化使步槍的威力一時超過了火炮,兩者殺傷力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逆轉。技術決定戰術,作戰方式和戰術必須随着武器裝備的發展而變化。

如1776年英國軍官弗格森,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後裝線膛槍,射程約為200米,能以4-6次/分鐘的射速連續發射4~5分鐘,比起每分鐘隻能發射1次、射程僅百米的前裝滑膛槍無疑是一個巨大進步,為連射槍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什麼是"線性戰術"?第二次鴉片戰争,英法聯軍靠它如何打敗清軍?

普法戰争(1870~1871)後,随着後裝線膛槍的廣泛使用,暴露出縱隊突擊戰術的緻命弱點,于是此戰術逐漸被“散兵線戰術”所取代。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