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原産于印度、印度尼西亞等熱帶地區,約漢晉時期引入大陸。關于扁豆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南朝陶弘景所著《名醫别錄》,後《本草綱目》:“扁豆調肝和胃,清暑祛濕,止瀉…”。扁豆是一種常用的藥食同源的中藥材,生品有小毒,不可多食。今天來聊聊扁豆。
中醫
中藥扁豆為豆科植物扁豆的幹燥成熟種子。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産。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實,曬幹,取出種子,再曬幹。本品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氣。以粒大、飽滿、色白者為佳。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
中藥扁豆性味甘,微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的功效。
注意:扁豆内含毒性蛋白,生用有毒,加熱後毒性大大減弱。
扁豆最早載于《名醫别錄》,名“藊豆”。其異名有白扁豆,南扁豆,沿籬豆、蛾眉豆,涼衍豆,羊眼豆,膨皮豆,茶豆,南豆,小刀豆、樹豆,藤豆。
《本草乘雅半偈》
氣味甘,微寒,無毒。主和中,下氣。
【核曰】二月下種,延纏籬垣間。葉大如杯,圓而有尖,花具紫、白二色,狀如小蛾,有翅尾。莢生花下,凡十餘樣,或長或圓,或如龍爪、虎爪,或如豬耳、刀鐮,種種不同,皆累累成枝。白露後,實更繁衍,秋熱便不易生,故一名雪眉同氣,一名涼衍豆。俗訛為羊眼豆,亦形相似也。嫩時可充菜蔬茶料,老則收子煮食。子有黑、白、赤、斑四色。入藥隻取色白者,莢殼雖厚,子粒粗圓為勝耳。
先人雲:菽,水谷也,秋成色白,臭味甘芳。有土金水貫連三藏之義,故為和中下氣之品。又雲:右遷而降,自然暑息熱消,渴除痢止矣。
【參曰】藊諧扁,門戶之文也。若夏日在膚,蟄蟲将去,壞戶之象也。諧禾,嘉禾之菽,水藏之谷也。若冬日在骨,蟄蟲墐戶,君子房間之象也。觀《永類钤方》,立固将堕将破之胞胎,則壞戶、墐戶之義,真不待言語形容矣。至化炎歊成清肅,轉摧拉就容平,更不待言語形容矣。若秋傷于濕,此即秋金驟斂,緻中含濡濕耳。仍順以時降,從微至著,肺氣乃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别錄》主和中,即和中央長夏之土,藉火土授受之際,斯金火亡刑,乃得出而降,降而入,入複升,升複出,五行均等,運疊不竭,又不待言語形容矣。
轉夏成秋,化炎歊成清肅,此即點火成金,不煩另覓種子。
《藥品化義》
白扁豆。屬陽,體幹(鮮潤),色白帶微黃,氣幹和,味甘,性溫,能升能降,力醒脾和胃,性氣與味俱清和,入脾、胃、肺三經。
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氣清香而不竄,性溫和而色微黃,與脾性最合。主治霍亂嘔吐,腸鳴洩瀉,炎天暑氣,酒毒傷胃,為和中益氣佳品。又取其色白,氣味清和,獨受清中之清,用清肺氣。故雲:清以養肺,肺清則氣順,下行通利大腸,能化清降濁。善療腸紅久瀉,清氣下陷者,此腑虛補髒之法也。
《本草經解要》
扁豆。氣微溫,味甘,無毒。主和中下氣。
扁豆氣微溫,禀天春初少陽之氣,入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中者,脾胃也,扁豆氣溫入膽,膽氣生發,則脾胃之氣宣通,是以曰和中也。味甘入脾,脾健則氣下行,是以下氣也。
制方:
扁豆同人參、白術、白茯、甘草、山藥、苡仁、蓮肉、桔梗、砂仁,末,名參苓白術散,治脾濕洩瀉及小兒脾虛症。
同麥冬、五味、川連、幹葛,解酒毒。
現代藥理
中藥扁豆主要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泛酸、酪氨酸酶、膜蛋白酶抑制物、澱粉酶抑制物、血球凝集素A、血球凝集素B等多種成分。其水煎液具有抑制痢疾杆菌和抗病毒作用,對食物中毒引起的嘔吐、急性胃炎等有解毒作用,尚有解酒、河豚及其他食物中毒的作用。其細胞凝集素 A 不溶于水,可抑制實驗動物生長,甚至引起肝區域性壞死,加熱可使其毒性大減。細胞凝集素 B可溶于水,有抗胰蛋白酶的活性。白扁豆多糖具有抗氧化、增強免疫的作用。
扁豆衣
扁豆衣為豆科植物扁豆的種皮。性能功效與扁豆相似而健脾之力略遜,但無壅滞之弊,偏于化濕。主治脾虛有濕或暑濕所緻的吐瀉及腳氣浮腫。煎服,5~10g。
扁豆花
扁豆花為豆科植物扁豆的花。性味甘、淡,平。歸脾、胃經。功能消暑化濕。多用于暑濕洩瀉及濕熱帶下。煎服,5~10g。
時間: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