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蔚:北約落子“印太”,到底想幹什麼

吳蔚:北約落子“印太”,到底想幹什麼

直新聞: 日韓澳新四國上司人再度獲邀參加北約峰會。一場北約國家的聚會與亞洲乃至大洋洲國家有何關系?“亞太版”北約是否已經呼之欲出了?

特約評論員 吳蔚:自2022年6月在西班牙馬德裡舉行北約峰會以來,日本、南韓、澳洲與紐西蘭已經是連續三年獲邀參加。大家可能會好奇,北約不是叫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嗎?怎麼把太平洋沿岸國家也帶上了?

在這裡我有必要将北約東擴的另一條暗線擺到明面上說了。不同于大家認知裡的北約東擴,實際上在冷戰結束以後的三十多年時間裡,北約不僅僅在歐洲實作了東擴,也事實上在亞太地區實作了擴張。2006年,時任美國駐北約大使紐蘭首次提出“全球夥伴關系”的概念,試圖通過與日韓澳新四國建立一種“準北約成員國”的聯系機制,借此擴大北約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在2012年至2014年間,北約先後與日本、南韓、澳洲與紐西蘭簽署了“個别夥伴關系與合作計劃”。時間來到2023年,北約又與日本、南韓、澳洲将關系進一步更新為“量身定制的合作夥伴項目”。除了上述國家外,印度也被納入了北約聯合網絡防禦示範中心的架構之内。

一段時間以來,“亞太版小北約”的說法在觀念市場裡很是流行,但我卻覺得這個說法不夠嚴謹。個人認為,正确定義應該就是北約在所謂“印太”地區謀求東擴。無論是基于布魯塞爾的“歐洲版北約”還是基于“島鍊”構築陣地的“印太版小北約”,歸根結底都是由同一顆大腦在操控的,那就是美國華盛頓。這可不是什麼另起爐竈,而是典型的“兩條腿走路”,一隻腳踩在歐洲,另一隻腳插足廣袤的太平洋。

如今在所謂“印太”地區發生的事情讓我有很重的“既視感”,我認為北約東擴的底層邏輯是基于海權博弈實作的。回看冷戰以來的這三十多年,北約東擴在歐洲實作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在海上收緊了套在俄羅斯脖子上的繩索。如今的俄羅斯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先後喪失了波羅的海、黑海的出海口,而随着部分北歐國家加入北約,巴倫支海這片“凍海”也已經不再安甯。北約就是通過一步步壓縮俄羅斯的海權,進而将壓力由海向陸一步步向地面傳導的。某種程度上我認為,俄烏沖突的爆發正是北約這種步步緊逼态勢引發的劇烈反彈。它以地面戰争的方式呈現,那也隻是因為俄羅斯已經無力養活一支能夠怒海争鋒的艦隊了。

順着這個邏輯往東看,中國可沒有俄羅斯那樣的資源禀賦,對海權的依賴性是更高的。北約在所謂“印太”地區的東擴也是從海上發起的,路徑也是一樣的,那就是企圖壓縮中國的海權,威脅中國的海上生命線。

是以諸位,誰說他們不想把繩索再一次套在中國的脖子上呢?不發展強大的海軍禦敵于國門之外怎麼行呢?

吳蔚:北約落子“印太”,到底想幹什麼

直新聞 : 另一方面,要讓北約真正實作在所謂“印太”地區的東擴,就得需要一個假想敵。美國作為盟主又是如何将一衆盟友統合在一起的呢?

特約評論員 吳蔚:任何軍事同盟的結成,都需要一個很具有說服力的動機,可能是一個強大的外部敵人,如果沒有,那就捏造一個假想敵出來。無論是一戰的同盟國與協約國之争,還是二戰的軸心國與同盟國之争,抑或是冷戰時期的北約與華約的軍事對壘,都滿足這個條件。

你提到的一個關鍵詞:統合。作為一盟之主,美國要協調那麼多盟友之間的關系是需要付出極高成本的。這裡面就存在一個很微妙的關鍵,如果來自外部假想敵的力量越強大,盟友們基于自身安全考量所迸發出的向心力也就越強,盟主所付出的統合成本也就相對沒有那麼高。

理論照進現實,即将在華盛頓召開的北約峰會将聚焦兩個主題。一個是俄烏沖突,另一個則是“印太”局勢。攤開了說就是,北約正試圖在觀念市場裡塑造一個強大的假想敵,也就是所謂的“中俄軍事同盟”。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還記得中俄兩國是如何定義彼此雙邊關系的不?今年5月,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中俄兩國共同發表了《在兩國建交75周年之際關于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的聯合聲明》。裡面有一句畫龍點睛的話是這麼說的:雙方指出,目前的中俄關系超越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模式,具有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性質。也就是說,中俄之間的雙邊關系根本不是軍事同盟的關系,如果真有那麼一個所謂的“中俄軍事同盟”,那麼你覺得北約總部還有可能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指手畫腳嗎?早就躲回華盛頓了。

眼下,美國為首的北約正在國際輿論上捏造一個假象:所謂“中國對俄羅斯進行了軍事援助”。如果僅僅是因為中國沒有加入一些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的行列,就可以被認定為軍援俄羅斯,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除了這些西方國家,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在“軍援俄羅斯”?這根本就是一個強盜邏輯。

當然,我們的認知與一些西方國家的認知是存在差異的。也正是這個認知差異導緻了“中國威脅論”一直擁有滋生的土壤。這些在曆史上就是“列強”出身的國家,錘子當久了看誰都是釘子,看誰都以為對方也想當錘子。這是他們囿于殖民侵略曆史的路徑依賴與認知短闆,是吾之蜜糖彼之砒霜。

我們或許短期内無法扭轉他們的這種認知,但我們千萬不要忘了,這個世界并不僅僅由這些“列強”構成。還有更多的國家根本不認同“列強們”的這套強盜邏輯,因為他們也曾在曆史上被欺辱過、被殖民統治過。而這些國家,恰恰對中國的崛起寄予希望,他們與我們秉持同一個看法:從來如此,便是對的嗎?人類值得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未來。

中國就是立志于走一條不同于西方列強們擴張的道路,是基于人類命運共同、全球同此涼熱的公心。

作者丨吳蔚,深圳衛視直新聞進階主筆,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

編輯丨郭永佶,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