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屋檐上的文脈丨古建修繕——用匠心守護文化瑰寶

屋檐上的文脈丨古建修繕——用匠心守護文化瑰寶

“中條第一禅林”——萬固寺。蘭立強 攝

中華大地,寺觀廟宇如繁星般閃耀,從不匮乏。在山西運城這片承載着厚重曆史的土地上,同樣林立着數量驚人的古建,它們如同歲月的守望者,默默傳承着古老的文化。

其中在運城永濟市的西南方,崇山峻嶺中,就有一座倚山而就,幽林拔翠,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千年古寺——萬固寺。

萬固寺始建于北魏年間,已有1500餘年的曆史,被譽為“中條第一禅林”。寺内現存有不少古代建築和文物,主要有多寶佛塔、無梁殿、藥師洞等。2019年10月,永濟市萬固寺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然而,由于長時間的自然侵蝕,以及汛期強降雨影響,給萬固寺帶來了嚴峻挑戰。寺廟的建築外牆剝落,無梁殿及南北耳房屋面漏雨,北耳房窯洞券頂開裂,藥師洞後檐護坡滑落,多寶塔的塔尖更是雜草叢生,導緻塔頂的磚頭松動掉落,嚴重威脅着這座古建築的安全與完整。

屋檐上的文脈丨古建修繕——用匠心守護文化瑰寶

萬固寺一角。蘭立強 攝

面對這一狀況,永濟市文物保護中心對萬固寺進行了搶險修繕及保護傳承工作。

“我們從2023年9月,便開啟了萬固寺搶險修繕工程,截止到2024年7月份,搶險修繕部分已順利完工。目前,我們正在對萬固寺進行保護修繕工作。”永濟市文物保護中心從業人員告訴記者,此次萬固寺整體修繕工程包括對寺廟建築主體的結構加強、外牆修複、塔頂清理與維護等多個方面。通過一系列精心的保護修繕措施,旨在恢複萬固寺昔日的輝煌,使其能夠長久地傳承下去,為後人展現古代建築藝術的魅力。

屋檐上的文脈丨古建修繕——用匠心守護文化瑰寶

修繕中的萬固寺。蘭立強 攝

為全面了解修繕工作進展,近日,記者專程探訪萬固寺。

從永濟西下高速,不到10分鐘便來到了萬固寺的山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巍峨聳立的多寶塔,此刻,塔的四周密密麻麻地搭建着堅固的腳手架,仿佛給這座古老的塔披上了一層堅實且厚重的防護铠甲。

從後門踏入,便直接來到了無梁殿前,隻見楊志傑等四位工匠正全神貫注地進行着無梁殿外牆的修繕工作。

屋檐上的文脈丨古建修繕——用匠心守護文化瑰寶

工匠在認真填補磚縫。蘭立強 攝

“勘察記錄、制定方案、表面清理、縫隙處理、部位修複、加強防護、表面塗層……”楊志傑告訴記者,修繕千年古建的原則是要確定“修舊如舊、建新如故”,是以修繕時的工序很複雜。

談話間,記者看到,在烈日的炙烤下,工匠們的額頭布滿了豆大的汗珠,汗水順着臉頰不住地滑落,折射出晶瑩的光芒。他們正使用特制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填補着牆體上的裂縫,“每一處填補的材料都經過精心調配,竭力追求與原有牆體的材質和色澤完美融合。”

修繕現場,各種聲音不絕于耳。工匠們手中的工具互相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指揮人員為確定施工安全與品質不時發出洪亮的呼喊聲,還有材料運輸時産生的摩擦聲,互相交織融合,宛如一首激昂奮進的交響曲,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久久回蕩。

屋檐上的文脈丨古建修繕——用匠心守護文化瑰寶

勞工正在加強安全網。蘭立強 攝

無梁殿對面便是多寶塔,多寶塔外圍已被精心架起保護設施,為修繕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安全保障。

進入塔的内部,逼仄狹小的空間僅能勉強容納一人通過。沿着塔内盤旋而上的階梯來到第八層,在通往第九層時則需要依靠工匠們搭建的腳手架艱難爬上去。

來到塔頂,放眼望去,由于長時間的自然侵蝕以及塔尖上肆意生長的繁茂植物,緻使不少磚頭松動掉落。

屋檐上的文脈丨古建修繕——用匠心守護文化瑰寶

工匠在萬固寺多寶塔塔頂進行修繕作業。蘭立強 攝

工匠張俊成與師傅張振義圍繞着塔尖,神情專注地探讨修繕方案。“我們先對塔尖進行勘查、清理,這樣能更直覺地确定方案。”當被問及做這項工作的感受時,張俊成鄭重其事地告訴記者:“我感到無比自豪,每一次修繕都是與曆史的對話,不得不贊歎古人的智慧與巧奪天工的技術。通過我們的修繕,盡可能地還原千年古塔最初的面貌,讓世人能夠繼續領略到古建築的魅力。”

屋檐上的文脈丨古建修繕——用匠心守護文化瑰寶

修繕中的多寶塔。蘭立強 攝

塔頂的微風輕輕拂過,工匠們的衣角随風飄動。他們的臉上雖淌滿汗水、寫滿疲憊,但眼神中卻透露出執着。在他們身後,是遼闊無垠的天空和連綿起伏的中條山脈,仿佛在默默見證着這場與時間賽跑的修繕之旅。

屋檐上的文脈丨古建修繕——用匠心守護文化瑰寶

工匠們在萬固寺進行修繕作業。蘭立強 攝

古老的萬固寺如同一位沉睡已久的老者,在現代工匠們的巧手下逐漸蘇醒,正一點一點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此次保護修繕,不僅僅是對一座古老建築的拯救,更是對曆史文化的傳承與守護。

期待修繕完成後的萬固寺,以嶄新的姿态展現在世人面前,繼續見證歲月的流轉,傳承曆史的記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