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日,這一天,也正是三伏天的開始,而我們國家一共有三伏天共計40天。
這40天,可不是一般我們所說的三伏十天,而是“初伏十天,中伏二十天,末伏十天”。
也就是說,今年的三伏天,我們要忍受的熱天多了一倍。
是以在小暑這一天,我們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溫的準備,然而關于小暑這一天,我們還有個老話:“三伏熱不熱,就看小暑”,那麼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
今年的三伏天會很熱麼?
三伏天。
在中國古代有個說法叫做“三伏天”,是指夏天氣溫達到最高峰的時候,也就是經過了立夏、夏至之後進入了“三伏天”。
而“三伏天”又分為三個部分,分别是“初伏”、“中伏”和“末伏”。
這三段時間,也正是夏天最需要注意防暑降溫的時候。
“初伏”一般是從7月7日持續到7月16日,這段時間是由于盛夏的陽光照射下來,地面溫度持續上升,而且植物的生長也進入到最好的時候,然而這段時間植物就需要光照和水分,是以很容易就會幹枯,是以這段時間人們要多給植物澆水。
另外,這段時間也是人們需要注意防暑降溫的“熱天”。
是以“初伏”這段時間又有個别稱叫做“老伏”,意思就是這段時間比較熱,讓人感覺老了一樣,是以我們在這段時間一定要多喝水,用水清熱,還可以吃一些清熱解毒的水果來降溫。
在“初伏”結束後就進入到“中伏”時段,這個時候一般是從7月17日開始的,持續到8月16日。
在這40天的日子裡,氣溫會持續上升,尤其是在8月份,這個月份的最高溫度是非常高的,而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連續的高溫天氣比較多,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段裡,人們面臨着更長時間的熱浪襲擊。
而且由于天氣幹燥,也比較炎熱,人們的身體更容易被曬傷,甚至還會中暑,是以在這個時間段裡,人們更需要注意防暑降溫。
最後一個時段,就是“末伏”,這個時候從8月17日開始,一直持續到8月26日。
這段時間就是在“中伏”結束後,人們已經逐漸适應了高溫天氣,是以在“末伏”的時候,人們的身體狀況總體上也比較好,不容易受到高溫的傷害了。
但是在這個時候,人們的精神狀态反而不太好,因為這個時候的天氣非常炎熱,甚至會影響人的工作效率。
同時也容易導緻人們的“懶散”等狀态,是以這段時間人們也需要注意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保持一個好的狀态。
那麼為什麼會有“三伏天”呢?
這是因為在農耕社會的時候,人們都需要進行農耕工作,是以在這個時候才是農耕的旺季,在這個季節裡,受到盛夏的陽光照射,地面的溫度較高,正是植物生長的好時候,但是在這段時間裡,植物很容易“熱”死,是以人們為了讓自己的莊稼能夠順利收獲,也就制定了“三伏天”的規律。
三伏天的防暑方式。
古代人沒有如今我們有的避暑、降溫的裝置工具,是以他們在這段時間裡,是如何防暑降溫的呢?
古人的防暑降溫方式主要就是靠日常的飲食起居來調節,例如:吃些清熱降溫的食物,如綠豆、粳米等,這類食物可以清除人體中的熱氣。
此外,還有一種食物也比較适合用來防暑降溫,就是冬瓜,它本身性寒,消暑效果很好,而且冬瓜藤葉也有很好的降溫效果,是以古代的時候人們經常用冬瓜藤葉懸挂在房門口,這樣一來就能夠起到帶走室内熱氣的作用。
另外,人們在這個時間段裡,為了防暑降溫,還會根據當時的時令,選擇一些清淡的食物,如瓜果類、蔬菜類等,這些食材中都含有大量的水分,能夠起到降溫的作用。
是以在這個時候人們吃清淡食物也是為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暑降溫,還有一種食物也比較适合用來防暑降溫,那就是冷飲,如冰棍、冷飲水等,這些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體的體溫,起到防暑降溫的作用。
在飲食上有這麼多的防暑降溫方式,那麼在生活上,人們還有沒有相應的方式來防暑呢?
古人的居住環境是沒有空調的,他們最常用的就是遮陽棚來遮擋陽光,這樣一來就能夠降低室溫,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在水中遊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人感到涼爽。
古人還會選擇在陰涼的地方午睡,讓人感到更加涼爽舒适,有的人還會在這段時間裡,選擇在樹下擺上涼席,進行休息。
“小暑”為什麼會有“三伏熱不熱”。
小暑節氣所代表的氣候特點是什麼?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從農曆二十四節氣來看,小暑就是表示夏天的第一天。
小暑節氣的到來,正是盛夏的季節,此時正值立夏到來後的第二個節氣,夏天也正式的開始了,同時這一天也是夏天氣溫最高的一個時節。
是以關于“三伏熱不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其實就是根據小暑這一天的氣象情況對未來的氣候有一個大概的推測。
有很多古老的農諺都是用來判斷三伏天和冬天氣溫的。
1.小暑大暑有雷,冬天雪花大,小暑大暑無雷,冬天雪花小。
這句話就是在說小暑大暑這兩天是否會出現雷雨天氣,如果出現了,則在冬天的時候,雪花的規模就會比較大。
若是小暑大暑這兩天沒有出現雷雨天氣,那麼冬天下雪的時候,雪花就會比較小。
2.小暑熱似三九,冬天冷似三伏。
這句話的意思是,小暑這一天的氣溫非常熱,就像冬天的三九天一樣,那麼在未來冬天的時候,就會像夏天的三伏天一樣熱。
3.小暑三天,端午三天,冬天三伏九,夏天三伏九。
這句話是在說小暑這一天的氣溫能夠影響到端午這一天和冬天的氣溫,如果小暑和端午這兩天都比較熱的話,那麼冬天的時候,三伏天就會比較熱,夏天的時候也會比較熱。
4.小暑大暑無雨,冬天寒冷。
如果是這兩天沒有雨,那麼冬天的時候就會比較冷。
其實古人的這些農諺和我們現在所用的氣象預測并沒有本質的差別,都是根據天文氣象的規律用來進行推測。
而且這些農諺并非隻是玩笑,其實其中也是有科學依據的,雖然這些農諺往往比較簡單,但是卻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也就是在很多年的觀察中總結出來的。
也正是這些農諺,讓人們能夠在不了解天氣預報的情況下,根據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進行氣候預測。
結語
“小暑”節氣的到來标志着盛夏的時節正式來臨,此時正是農民朋友們農忙的時候。
同時也是人們避暑降溫的時候,是以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溫的工作,保重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