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其一生究竟為了什麼?換言之,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呢?
老子在道德經裡有一句“為腹不為目”,白話講就是吃飯的目的是為了填飽肚子。不能跟孔子說的“六不食”相比,孔子說他過季的不吃、品相不好的不吃,席不正不吃,凡此種種,在老子看來,非是君子所為。
從為腹不為目引申開說便是世人如何面對這個世界。有怎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便會有怎樣的處世态度。老子說吃飯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溫飽,孔子說“食不厭精”,這便是兩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不同之處。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今天會上來就直奔主題,連個鋪墊都不寫了。
我喜歡直接,不再喜歡含蓄。我不再說孔子不好,我隻來說老子。
為什麼要吃飯呢?這是一個本質的問題。吃飯的目的就是要解決身體的需要,不吃飯便會餓,幾天不吃飯便會死。
吃飯的實質便是讓人能夠活着。吃玉米餅子和白面饅頭在解決溫飽層面上效果是一緻的。
那為什麼有人喜歡吃白面饅頭而不喜歡吃玉米面餅子呢?因為白面的好食。于是分别心便有了,欲望便出現了。
從吃飯解決生存問題,開始變為追求口感和味道。這便距離吃飯的本質意義越來越遠。
物質世界,依靠着人的感官來認識。耳目所聞見,口腹所享受,哪有個盡頭?從玉米餅子到白米飯才幾天?白米飯吃飽了,便又想着更高的美味。人類的欲望沒有盡頭。
老子看到了人性中的這種缺點,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即“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放下欲望的執着,不去追逐聲色之樂,摒棄物欲的誘惑,令自己保持内心安定的生活。
許多人一聽到道德經便會以為是講玄學的經典。我在讀道德經百遍之後,發現老子是個入世的智者。
他騎着青牛到了函谷關,尹喜請老子留下箴言。不寫,尹喜便不開關門。
我了解的老子是不想寫的。世間事自有各自的歸宿,老子早将人性看透。隻是見尹喜執着,隻得答應尹喜的請求。
我想像的畫面應該是這樣。老子盤膝與尹喜對座,青牛在一旁食草。
尹喜問一句,老子答一句。
那日尹喜向老子請教。當今食稅者錦衣玉食,廟堂之上華蓋如雲,朱門外寒食無助,此等事何解?
老子笑道:“無解。”
尹喜歎息又問道:“以先生之見,何以獨善?”
老子遂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告誡尹喜,面對外界的誘惑,要學會取舍。
如何取舍便要看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如何取舍也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
我總以老子的内心是悲涼的。眼見着周朝四分五裂,大勢将去,明明知曉結果,卻又不能明說,隻得騎着青牛,給自己尋一個安生之所。
若無尹喜,老子騎牛過函谷,遁世而去。這世間便無道德經。
老子著道德經,給世人留下了智慧,也給世人提供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許多人固守在自己的境遇之中,這境遇或許是幾十年養成的,也或許是别人給他建的。其實若能如老子一樣,看清了人世的本來面目,長歎一聲,不過如此。或許人生便會有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