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革命風雲(2)黃埔軍校的建立

進入1923年,孫中山的思想轉變更為顯著,聯俄、聯共的步伐大大加快。

新年元旦,孫中山發表了《中國國民黨宣言》。除強調三民主義、五權 憲法外,他還指出了群眾的地位與作用,強調“革命事業,由群眾發之,亦 由群眾成之”,表明從依靠地方軍閥到依靠廣大群眾的轉變。1月,孫中山 會見了蘇俄副外長越飛,發表了《孫文與越飛聯合宣言》,标志着聯俄政策 的最後确定。6月,中共三大結束,确定共産黨員和共青團員全體以個人名 義加入國民黨。8月,孫中山派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俄考察政治, 黨務和軍事。10月,鮑羅廷到達廣州接替馬林的工作,被孫中山聘請為國 民黨組織訓練員,後又被聘為政治顧問,國民黨的改組很快進入實行階段, 孫中山委任廖仲恺、胡漢民、譚平山等9人為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汪兆銘(精衛)、李大钊等5人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組成國民黨中央臨時執行委員會,全面負責國民黨改組和一大的籌備工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此時的北方,寒風凜冽,萬木蕭條, 一如反動軍閥的黑暗統治。而南國的大地上,卻是綠草茵茵,花開似錦,溫暖如春。

這也是國共合作的一次盛會。在與會代表165人中,有共産黨人李大钊、 譚平山、毛澤東、張國焘、李立三、瞿秋白、林伯渠等23人。李大钊作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與孫中山肩并肩步入會場。

大會通過《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适 應時代潮流的新解釋。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内容,在民權主 義中強調了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義則以“平均地權”、 “節制資本”為兩大原則。會後不久,孫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事實上确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大會選舉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産黨員李大钊、譚平山、 毛澤東、林伯渠、瞿秋白等10人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執行委員,約 占委員總數的四分之一。會後,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擔任重要職務的共産黨員有:組織部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部長林伯渠、代理宣傳部部長毛澤東(1925年9月)等人。

國民黨一大的成功召開,标志着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國國民黨新生了。

年輕而富有戰鬥性的中國共産黨,至少在南方有了合法的鬥争平台。

國共雙方在國民革命的旗幟下集結,很快便彙聚起全國的革命力量,掀起了反帝、反封的大革命洪流。

勞工運動再度高漲起來了。1924年7月,在廣州沙面租界,數千名中國勞工舉行政治大罷工,抗議英、法帝國主義者限制中國居民自由出入租界 的“新警律”,華人警察也參加罷崗。鬥争持續一個多月,終于取得勝利。 1925年5月,日本資本家槍殺中國勞工顧正紅(共産黨員),上海勞工和學 生舉行示威遊行,租界的英國巡捕在南京路上突然開槍,打死學生、勞工等 13人,傷者不計其數。 一場席卷全國的五卅運動由此爆發。全國各地約有 1700萬人直接參加了運動。從通商都市到偏僻鄉鎮,到處響起“打倒帝國 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怒吼。五卅慘案還直接引發了香港勞工罷工,其中10多萬人回到廣州,彙成了浩浩蕩蕩的省港勞工大罷工。省港大罷工在廣東革命政府的有力支援下,堅持了16個月之久。

農民運動開展起來了。早在1922年,彭湃已開始在廣東海豐地區組織 農會,發動農民進行減租鬥争。這時,廣東各縣農民紛紛建立農民協會,組 織農民自衛軍,向土豪劣紳和貪官污吏開展鬥争。經共産黨人提議,國民黨 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自1924年7月起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先後由共産黨人彭湃、阮嘯仙、毛澤東等人主持,培養了一大批農民運動的骨幹力量。

革命武裝力量建立起來了。在蘇俄顧問和共産黨人建議下,國民黨一大 決定創辦一所軍校。這所學校設在廣州附近的黃埔島上,是以被稱為黃埔軍 校。為創辦這所學校,蘇俄政府資助了開辦費,派了一批軍事幹部來擔任軍 事教育工作,并運來槍械、子彈。孫中山因過去長期依靠地方軍閥而吃盡苦 頭,是以他把建立這所學校看做建立黨軍的起點,對它抱有極大的希望。他派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恺為黨代表,自己則親兼總理一職。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

孫中山身着白色的便服,頭戴一頂“拿破侖帽”,在夫人宋慶齡的陪伴 下走下“香固”号軍艦,然後邁步跨進了離珠江邊隻有二十幾米的校門。在 校門門梁上面,剛剛寫上的“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分外顯眼。此時,嘹 亮的歌聲和口号聲從校園内傳出,幾百名生龍活虎的學生持槍列隊,邁着整齊的步伐前來歡迎。

孫中山在開學典禮上發表了演說,足足講了一個多小時。他的口音雖然廣東味很重,不過還能讓大多數國人聽得懂。他一開始就痛切地說:

今天是本學校開學的日期。我們為什麼有這個學校呢?為什麼 一定要開這個學校呢?諸君要知道,中國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現在 得到的結果,隻有民國之年号,沒有民國之事實。象這樣看來,中 國革命十三年, 一直到今天,隻得到一個空名。是以中國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敗,就是到今天也還是失敗。

他接着比較了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認為俄國革命之是以勝利,是由于“有革命軍做革命黨的後援”。而中國革命13年來, 一般官僚、軍閥,仍敢 明目張膽更改中華民國的正朔,把持民國,簡單地說,就是由于隻有革命黨的奮鬥,沒有革命軍的奮鬥。他接着說:

我們今天要開這個學校,是有什麼希望呢?就是要從今天起 把革命的事業重新來創造,要用這個學校内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 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将來革命軍的骨幹。有了這種好骨幹,成了革 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便可以成功。如果沒有好革命軍,中國的革 命,永遠還是要失敗。是以,今天在這地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 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孫中山詳細說明了什麼是革命軍。他說13年來所聞的軍隊,沒有一種 是革命軍,他們沒有接受過革命的教育,都是為了謀生而到軍隊裡來的,所 以他們必然自私自利, 一碰到與利益相突,馬上靠不住。革命軍必須富有 革命的志願, 一生一世不存升官發财的心理,隻知救國救民,實行“革命的主義"。

“革命的主義”,這是革命軍不同于舊軍隊的最大特點。為了實作這一 點,黃埔軍校學習蘇俄紅軍的建軍原則,建立了黨代表制度,規定軍中的一 切指令及發出的公文,凡未經黨代表共同簽署者,蓋不發生效力,以防止軍隊淪為個人獨斷專行的工具。不僅如此,黃埔軍校還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 把政治教育提到和軍事訓練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 命精神。在這方面,周恩來等共産黨人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在黃埔軍校乃至整個中國軍界,周恩來都稱得上是革命政治工作的開拓者。

1924年9月,26歲的周恩來從歐洲回國,擔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兼 宣傳部部長,不久,被聘為黃埔軍校政治教官,講授政治經濟學。11月,他 接任政治部主任一職。黃埔軍校的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是戴季陶,不久離校去 滬。代主任邵元沖原來當過孫中山的秘書,極少到校内來,偶爾來也不大過問教育。開始邵元沖到校時還講過兩次課,卻最不受師生歡迎,因為他不看對象滿口洋名詞,口才又差,上課時學生們不知其所雲,大都聽得昏昏欲 睡,下課後稱他為“催眠術教官”。此人到黃埔軍校任職,純粹是為了争一 個少将軍銜。此前,他追求國内女界名流張默君,張默君提出的條件是文要有碩士學位,武要有少将軍銜才能相嫁。于是邵元沖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先 讀了一個碩士,回國後又向孫中山要少将軍銜。孫先生看他可憐,又念其跟 随自己當過秘書,對這個手無縛雞之力、又從不懂兵事的人無法安排軍隊實 職,隻好派他到黃埔軍校當個政治部主任,也算是少将階級。邵元沖少将到 手,張默君也同意嫁他,就無心到學校辦公。1924年11月孫中山北上,邵元沖跟随前往,這樣,周恩來便接任了政治部主任一職。

與前任政治部主任截然相反,周恩來在校内所上的政治大課最受學生歡 迎,而且所講的課大都是“國内外革命形勢的分析”一類題目。周恩來因在 日本、法國、德國都留過學,同時關心國内外形勢及其發展變化,每次講演 都是博而能約,同時裡面貫穿着辯證唯物主義的分析和鮮明的革命立場。他 口齒清晰,手勢有力,講話條理性強,易于筆記也容易背誦。别人講課時, 帶隊的長官一般都是來回走動觀察學生情況;可是當周恩來登台講演時卻無人走動,長官們也都肅坐恭聽,不時做筆記。

周恩來不僅課講得好,也以他出衆的才華,把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搞得 有聲有色。當時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指導股主任的王逸常後來回憶說:“從 此以後,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了。周恩來同志每日除了 用少量時間浏覽我們為他準備的報紙剪輯、工作日記,批閱來往函件外,大 量的時間都花在找人談話和抓工作落實上。他思考事物周密,處理問題靈活,原則性和靈活性掌握适度。他經辦的事沒有不水到渠成的。”

在軍校裡,政治總教官恽代英在教學威信方面是唯一能與周恩來媲美的 人。他長長的消瘦面孔,有人說像印度的“聖雄”甘地,再加上一副深度近 視眼鏡,臉上時時洋溢着一種迷人的執著神情。由于入學的黃埔生大都是青年學生,絕大多數人在此前都讀過他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不少學生未見面前就為之傾倒。恽代英不僅在課堂上講課時深入淺出,課後也很 平易近人,對學生循循誘導。例如社會發展史、辯證唯物主義等課程對多數 學生還很陌生,經他用生動的語言講解,大家都能很好了解,在不知不覺中 就了解了一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當時同學們共同的評價是:“恽老師不愧為青年運動之師。”

黃埔軍校的學生是從全國各地招收的。由于當時廣東以外的絕大部分地 區處在軍閥的統治下,無法公開招生,就委托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 代表回省後代為招收。有趣的是,這時擔任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執行委員的毛 澤東,也在上海負責了一期學生的招生複試工作。他于1954年在國防委員 會第一次會議上還講道:我還曾經在上海為黃埔招過一期學生呢,位址是上 海環龍路44号。毛澤東與黃埔軍校的另一次“親密接觸”是1926年9月 3日。那天,毛澤東應邀到黃埔軍校作演講。雖然由于幾個月前的《整理黨 務案》被通過(其中之一是共産黨員不得擔任國民黨中央的部長),毛澤東 不得不辭去代理了八個月之久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職務,但還是農講所所長、聞名的“農民運動專家”,他的演講受到了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黃埔軍校為國共兩黨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翻開黃埔一期的學生名錄, 日後在國共雙方赫赫有名的人物,不少名列其中。共産黨一方,如徐象謙 (向前)、陳赓、左權、蔣先雲、許繼慎、王爾琢、周士第、蔡申熙、宣俠父 等人;國民黨一方,如胡宗南、杜聿明、鄭洞國、範漢傑、李仙洲、關麟征、 黃維、王敬久、孫元良,以及當初是共産黨員後來又投入國民黨方面的王叔 銘、宋希濂、李默庵、侯鏡如等人。在後來國共兩軍的長期厮殺中,戰場上 的雙方指揮員很大一部分是過去的黃埔同學。當時這批有志青年從全國各地 慕名而來,正是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标。就像那首激越高亢的《黃埔軍校校歌》所唱: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

這是革命的黃埔!

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松,

預備做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群眾。

攜着手,向前行

路不遠,莫要驚,親愛精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