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訪光孝寺,六祖惠能在此發表風幡之辯,菩提樹下削發留得瘗發塔

人文旅行達人/小衆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打卡廣州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時,剛好路過光孝寺,回程特意從這裡下車,再次拜訪這座千年古刹,尋找六祖惠能當年在此出山時留下的遺迹。

訪光孝寺,六祖惠能在此發表風幡之辯,菩提樹下削發留得瘗發塔

光孝路的廣州市井

地鐵1号線有一站叫西門口,出站後就是光孝路,沿光孝路向北行走,道路兩旁呈現的是最道地的廣州市井生活。從西門口的名字就能看出,這裡是舊廣州城的西門所在,隻是随着歲月的變遷,古城早已難覓蹤迹。

訪光孝寺,六祖惠能在此發表風幡之辯,菩提樹下削發留得瘗發塔

山門

光孝路的盡頭就是光孝寺,山門雄偉壯觀,兩旁的對聯為:五羊論古寺,初地訪诃林。在門口掃碼買了張門票,票價不貴,隻要5元。走進山門,迎面為天王殿,裡面端坐的彌勒佛像正笑眯眯地看着我。穿過天王殿,走進寺院,頓時有了一種安甯感。

訪光孝寺,六祖惠能在此發表風幡之辯,菩提樹下削發留得瘗發塔

天王殿

光孝寺最初是南越王趙佗的孫子趙建德的府邸,三國時吳國都尉虞翻被貶廣州,在此修宅講學,其死後将宅院捐出改為廟宇,初名制止寺。東晉時印度名僧昙摩耶舍來此傳播佛法,修大雄寶殿,并改名為王園寺。初唐改名法性寺,南宋初年改名報恩廣孝寺,後改為報恩光孝寺,簡稱光孝寺,并沿用至今。

民間有“未有廣州城,先有光孝寺”的說法,足見其曆史的悠久。

訪光孝寺,六祖惠能在此發表風幡之辯,菩提樹下削發留得瘗發塔

大雄寶殿前的花龍

院内正面為大雄寶殿,左右兩側矗立着鼓樓和鐘樓。大雄寶殿前有幾個花壇,勞工師傅正在專心地創作,其中有一個已經完工,是用百合等鮮花紮成的花龍,看起來栩栩如生,也足見寺院的用心。

訪光孝寺,六祖惠能在此發表風幡之辯,菩提樹下削發留得瘗發塔

瘗發塔

繞到大雄寶殿的後面,這裡矗立着一座小小的寶塔,正是我想瞻仰的瘗發塔。惠能受了禅宗五祖的衣缽後,為躲避同門師兄的追殺,回到老鄉新興,足足隐藏了十五年。

訪光孝寺,六祖惠能在此發表風幡之辯,菩提樹下削發留得瘗發塔

瘗發塔和菩提樹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印宗法師在法性寺講經,惠能也過來聽經。剛好遇到風吹幡動,弟子們議論紛紛,有人說是風動有人說是幡動,惠能聽後覺得雙方都未開悟,便說到: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心動,如果仁者的心不動,則風也不動幡也不動。

訪光孝寺,六祖惠能在此發表風幡之辯,菩提樹下削發留得瘗發塔

菩提樹

衆人聽聞大驚,印宗法師趕緊将他請入内室,才知是受了衣缽的六祖。這一天是正月初八,也就成了六祖出山的日子。正月十五,印宗法師在大雄寶殿後面的菩提樹下為惠能削發受戒,并在埋發處建塔,同年四月初八落成,取名瘗發塔,也就是眼前這座七級八角寶塔。

順時針繞瘗發塔轉了三圈,以示對六祖的敬仰,然後來到旁邊那棵高大的菩提樹下,此處正是惠能削發的地方。梁天監元年(502),印度和尚智藥三藏來此講經,帶來一株菩提樹苗,種于寺内,是中國有記載最早移植的菩提樹。可惜原樹于清嘉慶二年(1797)被大風吹倒,目前這棵是從南華寺移植而來,仍種在原處。

訪光孝寺,六祖惠能在此發表風幡之辯,菩提樹下削發留得瘗發塔

洗缽泉

這時忽然下起了大雨,趕緊跑到回廊下避雨。回廊邊看到一座圓形的涼亭,亭上懸挂的匾額寫着“洗缽泉”,這才注意到亭中原來有一口古井,周圍建有護欄,井口上還蓋着鐵網,顯然也是一件寶物。

相傳梁普通元年(520),達摩駐錫光孝寺,為取清泉,在寺中鑿井。當時達摩指着此地說:下面有黃金萬餘兩,于是,“貪者力鑿”,最後得清泉。有人說達摩騙人,達摩回道:這是不能用斤兩計算的黃金。六祖惠能曾在此洗缽,故名洗缽泉。

(極客行天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