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是一種随處可見的小鳥,無論是在鄉村,還是繁華的鬧市,我們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麻雀雖然外形普通,但因“雀”字諧音通“爵”,象征加官進爵,是以自古以來便被視為一種吉祥之鳥。不過這種小鳥在近代也經遭受過一次劫難,在十九世紀流傳出了一種說法,即麻雀會導緻瘟疫的傳播,同時又有研究認為麻雀會影響農作物的豐收,于是一時之間,在全世界範圍内展開了滅除麻雀的行動。從美國到歐洲,從歐洲到亞洲,沒有一個地方,麻雀能夠得以幸免,大陸也将麻雀列為四害之一,進行除殺。
在這樣的圍剿之下,全世界的麻雀族群迅速衰減,有一段時間,甚至很難見到麻雀的身影了。
不過這種小生物的生命力是非常頑強的,适應環境的能力強,繁殖的速度快,随着人類認知的提升,滅除麻雀行動結束,麻雀的數量迅速開始恢複,再加上人為的進口,很快,我們便又能夠在大街小巷聽到麻雀的鳴叫了。說到鳴叫,麻雀是一種典型的鳴禽,時時刻刻都會在我們耳邊叽叽喳喳。
與其它鳥類不同,麻雀并不會對人類敬而遠之,無論是人迹稀少的鄉村,還是人聲鼎沸的城市,麻雀都會在枝頭駐足,甚至還會将卵産在人類的陽台、屋檐、空調外機之上。
沒有人沒有見過麻雀,但說來奇怪,麻雀的數量如此龐大,又總是待在人類的身邊,為什麼我們很少能夠見到麻雀的屍體呢?死後的麻雀都去哪裡了呢?麻雀的死亡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被捕殺,另一種則是自然死亡。對于麻雀來說,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都存在着一個非常可怕的天敵,就是貓。
貓喜歡捕食麻雀,這我們都知道,但你知道貓能夠捕食多少麻雀嗎?說出來會讓人感到震驚。
根據南京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大陸的城市流浪貓和農村散養貓加起來,每年捕食的鳥類大概在26億隻到55億隻之間,其中麻雀占了絕大部分。對于野貓來說,種群數量龐大的麻雀可以說是一種穩定的食物來源。那麼這些被捕食的麻雀,殘骸去哪裡了呢?吃過麻雀的人都知道,麻雀的骨骼其實是非常小巧的,炸得酥脆一些,甚至可以直接嚼食,是以很多麻雀都被野貓直接吞食了,即便留下一些細小的殘骸,也很容易被泥土、樹葉遮蓋。
比如有的時候我們在樹根處刨土,刨出來一根細小的骨頭,這可不一定是某人吃完剩下的炸雞骨頭,它也有可能屬于一隻小麻雀。
除了被捕食,就是自然死亡了,其實對于野生動物來說,能夠熬到自然死亡的情況是比較少的。麻雀的壽命大概在5至10年,當它們的大限來臨之前,自身會有所感覺。作為一種性情機警的鳥類,瀕死的麻雀通常會尋找一個密實的灌木叢或隐秘的土堆将自己隐藏起來,然後靜靜等待死亡的到來。
由于麻雀藏身的地方本就隐秘,很難被注意到,再加上死後的麻雀很快就會引來各種食腐動物,比如小型肉食動物或昆蟲,于是屍體很快就會被啃食,然後被細菌分解,我們自然很難見到。
這就是為什麼,無論是被捕殺的麻雀,還是自然死亡的麻雀,它們的屍體都很少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原因了。值得一提的是,麻雀雖然生命力和繁殖能力都很強,但在全世界範圍内,其總體數量是呈現下降趨勢的,這與人類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