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一名解放軍工程兵馮俊科在烏蒙山區偶遇一位老太太,她家住蘆葦深處,門前有棵挂滿金黃枇杷的大樹。
馮俊科
第一次見面,老太太就好客地請馮俊科吃枇杷,再三推辭之下,馮俊科不好意思地嘗了一顆。
見老太太的家破敗不堪,衣服也都是破洞,馮俊科想買一點回隊裡給戰友們吃。
可老太太卻說:“山裡人不講買,想吃你就上樹摘,不要錢。”堅持之下,她隻收了一毛錢。
有一搭沒一搭地聊了不多久,老太太走到馮俊科跟前,輕輕撫摸着他的軍裝,哽咽道:
“小夥子,你和我丈夫一樣,都是軍人。我年輕時特别喜歡軍人,我丈夫在孫立人師長的隊伍上當連長......”
在後來的聊天中,馮俊科也得知,原來這棵枇杷樹是老太太這輩子的守望,他的眼淚逐漸模糊了雙眼。
山中偶遇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烏蒙山區作為三線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解放軍的重要駐防區域。
而馮俊科作為解放軍工程兵中的一員,來到了烏蒙山區。
在這裡,他們承擔了繁重的國防建設任務,參與了交通、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軍工企業的布局和建設。
也參與農業生産、水利建設、道路修築等工作。
同時,他們還與當地政府和人民群衆開展了廣泛的軍民共建活動,加深了軍民之間的魚水情誼,促進了地方社會的和諧穩定。
1973年5月,烏蒙山區的腹地。一個星期天的清晨,馮俊科難得地休息一天。
他走出軍營大門,踏着一條鮮有人迹的小徑,朝着山後蜿蜒而去。
身為解放軍工程兵的他,平日裡與山石為伴,此刻卻渴望在這片山野深處尋覓一絲難得的甯靜。
太陽尚未露面,路旁,野草謙遜地匍匐于地,偶爾探頭向路中央張望,似乎也在好奇這位不速之客的行蹤。
馮俊科緩步徐行,心中卻翻湧着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情感,每一步都踏出了他對自然的敬畏與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轉過一座山頭,又不知行了多久,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半人高的蘆葦蕩映入眼簾,蘆葦的那邊,幾戶人家散落其間,炊煙袅袅升起,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高大的樹上挂滿了黃色的果實,它們在初升的朝霞映照下,閃爍着金色的光芒,如同勝利的勳章,映照着馮俊科心中那份對家國安甯的堅守與期盼。
馮俊科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滿眼皆是新奇,一時無法辨認那矗立眼前的樹木與挂滿枝頭的果實為何物。
他小心翼翼地沿着僅一尺多寬的小徑,穿梭在蘆葦叢中,正欲擡頭細細觀賞那滿樹閃爍如金果的景緻,忽聽一聲低沉而有力地詢問:“幹哪樣?”這聲音把他吓了一跳。
定睛一看,樹下的石闆上,坐着一位年約六旬的老太太,手中緊握一根木棍,臉上溝壑縱橫,烏黑的膚色讓人難以分辨她是怒是笑。
“不幹哪樣,就是随便走走。”馮俊科,身為一名解放軍工程兵,平日裡習慣了與堅硬的岩石和冰冷的機械為伍,此刻卻以柔和的語氣回應着。
“吃枇杷嗎?”老太太突然問道。
“這個叫枇杷?”馮俊科指了指樹上的果實,眼中閃爍着好奇的光芒。老太太輕輕點了點頭。
他嘗試着品嘗了一顆,酸中帶甜,甜裡又透着酸,那獨特的味道瞬間征服了他的味蕾。
于是,他提出想買些帶回去與戰友分享,沒想到老太太和藹可親地說:“山裡人不興這個,想吃你就上樹摘,不要錢。”
馮俊科本想推辭,但又發現老太太家門寒酸,衣服褴褛,于是決定上樹多摘一點買下來。
他靈活地爬上那棵高大的枇杷樹,輕輕地搖動着一枝挂滿果實的枝條,枇杷便紛紛跌落。
老太太則耐心地蹲在地上,一顆一顆地将草叢中的果實拾起,小心翼翼地放在一起。
馮俊科見狀,連忙脫下自己的軍帽,滿滿地裝了一帽子的枇杷。
馮俊科從口袋裡掏出了幾塊錢的紙币,他也沒數,就往老太太手裡塞。
老太太一再表示不需要錢,反正她一個人也吃不掉,熟透了也是掉地上壞掉了。
馮俊科堅持要給,說自己身為一名軍人,必須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收錢他會受處分。
最終,老太太隻象征性地收了一毛錢。
回到軍營,戰友們嘗了馮俊科帶回的枇杷,都贊不絕口,紛紛詢問他從哪裡弄來的。
悲慘身世
馮俊科笑着賣了個關子,沒有告訴他們這些美味的枇杷究竟來自何方,隻是心中默默感激着那位淳樸善良的老太太,以及這片給予他意外驚喜的烏蒙山區。
自那以後,馮俊科每次前往老太太處購買枇杷,都享受着随意品嘗、自由采摘的待遇,不論數量,隻需付出一毛錢。
在頻繁地探訪中,他逐漸了解到老太太孤身一人的生活狀态,家中無兒無女,也無老伴相伴。
這份了解激發了馮俊科内心的責任感,他決定要幫助這位生活在枇杷樹下的孤獨老人。
再去時,他不僅購買枇杷,還主動幫老太太做家務,有時也從自己有限的物資中節省出毛巾、肥皂送給她。
老太太每次都會将肥皂捧至臉前,深深嗅着那熟悉而溫馨的香味,眼中閃爍着過往歲月的懷念。
馮俊科雖不明是以,但他能感受到老太太的慈祥、和藹,以及對後代深深的愛意。
老太太慢慢走向馮俊科,她伸出蒼老的雙手,撫摸着馮俊科的軍裝和帽徽,哽咽着說道:
“小夥子,你和我丈夫一樣,都是軍人。我年輕時特别喜歡軍人,我的丈夫曾在孫立人師長的隊伍裡擔任連長。”
“孫立人?是哪個師的師長?”馮俊科心中疑惑,當時他也不了解孫立人是誰。但他更驚訝的是,原來老太太竟是一位軍屬,這或許就是她對軍人如此熱情的原因。
他心想,應該把這個情況告訴班長,讓班裡的戰友們也能經常來幫幫她,這既是對政府的擁護,也是對軍人家屬的關愛。
老太太似乎看出了馮俊科的心思,她說道:“你等等,我拿照片給你看。”
說着,她領馮俊科走進了那間灰黑簡陋的房子。屋内四周是木闆牆,房頂上錯落有緻地鋪着石闆,從屋裡往上看,石闆縫隙間透着光亮。
中央的火塘上懸挂着一個熏黑的壺,桌椅闆凳和屋内的其他物品都顯得黑黢黢的,散發出一種特有的黴味。
老太太從一個破舊的木箱中拿出一張照片,遞給了馮俊科。
那是一張年代久遠、色彩泛黃的全家福。照片上,一個年輕的女人身着旗袍,黑發如瀑,面容秀麗,懷中抱着一個一歲多的小孩,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她的身後站着一位國民黨軍官,腰挂手槍,英姿勃發,面色威嚴。
看着這張照片,馮俊科不禁有些吃驚,原來老太太的丈夫竟是一位國民黨軍官。
老太太告訴馮俊科,她祖籍山西運城,姓薛,丈夫當年在隊伍裡擔任連長。
民國三十一年,她跟随孫立人師長遠征緬甸抗日,但在隊伍前往雲南的途中,一些傷兵和家屬被遣散,她帶着一歲多的兒子和丈夫分别,從此便在這個偏遠的地方隐居下來。
整個村子二十多戶人家,大都是當年被遣散的傷兵和家屬。
他們長期與世隔絕,自耕自食,和睦共處。對于山外的世界變成了什麼樣子,他們一無所知。
連解放軍戰士和國軍士兵,他都分不清。
“你兒子呢?”馮俊科忍不住問道。
“他20歲那年,上山采藥時滑跤摔死了。”老太太的聲音裡充滿了悲傷。
了解了老太太的身世後,馮俊科的心情變得異常複雜。他沉悶了許久,再也沒有勇氣踏進那個村子,更不敢告訴戰友們那些美味的枇杷來自何處。
1975年11月,部隊即将調防前夕,馮俊科還是偷偷地跑去看望了老太太一次。
離别的眼淚
聽說他要離開,老太太的眼眶濕潤了。她緊緊拉着馮俊科的手,哽咽着說:
“小夥子,軍人就是要走遍天下的,我丈夫以前也常這麼對我說。當年我們一家人分别之前,他幫我蓋好了屋子,栽下了這棵枇杷樹。幾十年來,枇杷年年結果,但他卻再也沒有回來過,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去了哪裡。”
馮俊科不忍心再繼續這個話題,他給老太太留下了10元錢、一套舊軍裝、幾條毛巾和幾塊肥皂,然後心情沉重地離開了那間破舊的房子。
他無法想象,一個如此孤獨的老太太,是如何熬過這幾十年的。
後來,馮俊科才得知,孫立人192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毅然棄筆從戎,後來擔任了國民黨遠征軍新38師的師長。
1942年,他率領部隊遠征緬甸,抗擊日寇,之後更是升任為新1軍的軍長。是一位威名遠揚的抗日名将。
馮俊科常常思緒萬千,想象着那位慈祥的老太太或許不知道孫立人後來去了台灣。
她也不知道她的丈夫是犧牲在了緬甸,還是和孫立人一起去了台灣。
馮俊科也不知道,老太太是否還常常坐在那棵枇杷樹下,期盼着她那在孫立人隊伍中擔任連長的丈夫能夠歸來。
是否還會想起他這個和她丈夫一樣身着軍裝的解放軍工程兵,何時能再次品嘗到她那滿樹金黃色的枇杷。
在那座山中,那棵難忘的枇杷樹成為了馮俊科永遠的思念。
每當回憶起那段時光,他的心中都充滿了對老太太的深深挂念和對那段特殊經曆的無限感慨。
而這段經曆,也成為了他人生中一份寶貴的記憶,永遠镌刻在他的心間。
結語
這段故事不僅是一段溫情邂逅,更是對那些為國征戰、舍小家為大家的戰士們的頌歌。
馮俊科與老太太的偶遇,展現了他深厚的同情心和責任感。
老太太的身世更是讓人感慨,她的堅守與期盼,是對丈夫深深地思念,也是對國家安甯的渴望。
那棵挂滿金黃色枇杷的大樹,成為了對戰士們無私奉獻、舍家為國的永恒見證。
讓我們向那些為國征戰的戰士們緻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懷念,他們的精神将永遠激勵着我們前行,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
參考資料:
一棵難忘的枇杷樹《北京觀察》 2018年第9期 作者:馮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