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溝鄉從業人員入戶了解老人的生活狀況
志願者定期幫助居住在互助幸福院的老人理發、洗澡
老人們圍坐一起就餐
随着農村老年人留守、獨居、空巢比例的不斷上升,以家庭為機關的代際養老模式逐漸解體,取而代之的是互助型養老。近年來,清水河縣窯溝村的互助幸福院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在老人們看來,畢竟遠親不如近鄰,生活在互助幸福院裡,離家不離村,不但自己住得開心,也能讓兒女們放心。
離家不離村 互助幸福院得到認可
為村裡的互助幸福院亮化牆面、增添保障器材,這是最近清水河縣窯溝鄉窯溝村辦的一件暖心事兒。互助幸福院裡的老人們三三兩兩地坐在院子裡唠嗑、下棋、曬太陽,快到飯點時,張大爺從屋前的菜地裡摘點兒青椒、黃瓜,李大娘拿點兒雞蛋,大師傅起火做飯……這就是窯溝村互助幸福院的日常生活。
69歲的李果犁大娘從2017年窯溝村互助幸福院開院時就入住了進來,至今已有6個年頭了。每當有人詢問起在互助幸福院裡住得咋樣,李大娘就會變成熱情的“講解員”,将互助幸福院裡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鄉政府對咱們互助幸福院可重視了,給咱們擴建了一排新房,刷牆面、換家具,輪椅、助聽器都給配齊啦。怕咱們平時待着悶,還給蓋了活動室,理發、洗澡、檢查身體都不用出遠門,有村衛生室的醫生上門服務。”
然而,6年前,李大娘剛聽說村裡建成了互助幸福院,自己可以入住時卻不贊同,老人的想法是:“金窩銀窩不如我的小破窩。”直到有一天夜裡,突發疾病的李大娘連拿起手機給遠在外地工作的兒女們打電話的力氣都沒有時,這才有了住進互助幸福院的想法。
“在互助幸福院的日子确實幸福!吃得好、住得好,更重要的是這麼多平日裡熟悉的同村老人住在一起互相照料,兒女們也能安心工作了。從哪一點來講,都要比自己以往一個人吃住、閑得坐在牆根下曬太陽的日子強多了!”入住第一天,李大娘就徹底改變了原本對互助幸福院的看法。
遠親不如近鄰 互助幸福院很受歡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窯溝村互助幸福院總占地面積600平方米,一期共建成18戶,每戶面積32平方米以上,配有廚房和獨立衛生間,冬季24小時集中供暖,還配有電熱炕,設施齊全,溫暖又友善。互助幸福院裡的幸福生活被大家口口相傳,越來越多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人向村裡提出入住申請。為了滿足更多老人的申請需求,不久前,窯溝村繼續改擴建了二期共12戶房屋,活動室、醫療室、洗澡間一應俱全。
“大家都是同齡人,有共同語言,平時一起看個電影、下會兒象棋。每天早上,我還要到廣場上活動活動老胳膊老腿兒。”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讓住在這裡的七旬老人張柱歸屬感滿滿。
互助幸福院定期進行秧歌表演,在文化活動室可以下象棋、打撲克、排練節目、演奏樂器……互助幸福院的養老模式,讓老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社交圈沒有發生太多變化。雖說離開了家,卻并不離村,更能符合老人們的養老心理、養老需求。
目前,窯溝村互助幸福院入住16戶共21位老人。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老人們在熟悉的環境中互相照料,一起生活,大家感受到的是親人般的關懷和溫暖。“老張眼神好,又心靈手巧,是以她幾乎承包了互助幸福院的所有針線活兒,衣服破了、扣子掉了,老張總能幫助修補一新。還有我們互助幸福院裡最年輕的幾位老人,閑暇時就在院子裡種些瓜果蔬菜,時不時自己下廚給我們換換口味。最要表揚的就是勤快的王淑芬,洗衣服、打掃衛生,從來不說苦、不喊累……”面對記者的采訪,互助幸福院的老人們互相稱贊道。
在這裡,老人們更像是一家人,各盡所能,為他們共同的幸福生活努力着,真正實作了老有所居、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互助養老 讓農村老人樂享晚年
近年來,清水河縣窯溝鄉積極應對農村老齡化日益嚴重的形勢,堅持把解決獨居老人養老問題作為一件大事,本着讓真正有需要的老年人獲得更加幸福、高品質晚年生活的原則,對可持續性的養老、助老進行了積極探索,細化審批流程,綜合考慮老人居住條件、社會關系、自理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把符合入住互助幸福院的獨居老人應入盡入,集中居住、互助養老、開放管理。住宿是免費的,水電費按照農村民水民電的價格收取。政府對五保戶、低保戶還會進行一定補貼。
這幾年,互助幸福院裡還陸續建立了為老服務食堂、理發室和活動室等,基本滿足了住戶的生活所需。今年,還計劃建立一所公共浴室,并把原有的設施再進行完善。
“将留守老人集中到互助幸福院居住,其子女可安心在外務工、經商,促進城鎮擴容和産業發展,有助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下一步,窯溝村互助幸福院将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服務半徑從全村輻射至周邊村,積極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服務和助餐、探訪等居家上門服務。同時,也将繼續努力提高為老服務水準,關注老年人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着力解決老年人的‘身邊小事’,為他們提供更加溫馨、體貼的服務。讓‘夕陽’變得更加絢爛,散發出溫馨與和煦的光芒。”窯溝鄉黨委書記喬建斌說。
文/圖 呼和浩特晚報 記者 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