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彭乙彬
編輯|t
引言
1942年5月1日,日軍對華北根據地發起了規模空前的大掃蕩,被稱為“五一大掃蕩”。這次大規模戰略行動,對根據地造成了沉重打擊。
甚至冀中八分區的司令和政委都在掃蕩中陣亡。如果日軍再來個一兩次大掃蕩,可能咱們的根據地就徹底不存在了。
但奇怪的是,不久之後日軍便停止了對根據地的掃蕩,八路軍也最終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轉危為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日軍掃蕩)
一、慘烈的五一大掃蕩,冀中根據地危在旦夕
1942年4月,一對年幼的姐弟行色匆匆,察覺異常的日軍将他們攔下盤問。孩子指了指身上的孝服說:“我們去西關奔喪。”
實際上,兩名孩子此行是為了給定縣情報站的八路軍傳遞重要情報,因為日軍時刻提防,成年人很容易引起懷疑,隻能冒險派出孩子。
此時的華北根據地,正遭受着日軍“鐵壁合圍”的大掃蕩。這次遞送的情報,是關于日軍頻繁調兵動向的。但他們不知道,這次情報預示着不久之後,日軍會發起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掃蕩。
5月1日,為了徹底摧毀冀中抗日根據地,日軍糾集起五萬餘人的部隊,還出動了空軍配合,幾百輛坦克、汽車浩浩蕩蕩向根據地包圍過來。
這次大型戰略行動由華北軍司令岡村甯次上陣指揮,被日軍稱為“1942年間所實行的75次掃蕩中最殘酷的一次”。
(五一大掃蕩)
雖然部隊已經提前收到姐弟送來的情報,但面對部署如此周密的掃蕩,冀中根據地還是遭受了嚴重損失,戰況極其慘烈。
從5月1日開始,根據地軍民進行了270次反掃蕩鬥争,使日軍一舉消滅冀中主力和首腦機關的計劃最終失敗。惱羞成怒的岡村甯次改變戰略,開始将重點轉向地方部隊和民兵,同時大力搜捕八路軍幹部。
冀中軍區的機關遭到日軍攻擊,民兵部隊也被包圍,冀中宣傳部長、團政委等幹部先後犧牲,傷亡近千人。
6月,冀中八分區司令和政委在突圍時犧牲,成為“五一大掃蕩”中我軍損失的級别最高的将領。
但是,岡村甯次并未放棄殲滅主力的目标,日軍先後出動了2.5萬兵力,發起了數次對太行山根據地的大掃蕩,這裡正是八路軍總部和中央北方局所在地。
(五一大掃蕩)
為了跳出敵人包圍圈,抗大總校長下令分散突圍。此時的抗大學員,大部分都是129師營級以上幹部。他們久經沙場,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通過“小轉圈”和“大換班”等戰術,他們順利甩掉了日軍,成功突出重圍。
不過仍有部分學員在突圍中犧牲,分散行動後,抗大陸軍中學的一支分隊被日軍包圍。這些學員當時年僅十幾歲,但面對強敵,他們視死如歸,在彈盡糧絕後沖入敵軍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劫後餘生的八路軍幹部,回憶起“五一大掃蕩”時仍心有餘悸。此次掃蕩持續了2個多月,日軍多次使用密集的“拉網式”“梳篦式”戰術,撒開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一點點向根據地壓縮直至完全殲滅。
(屍橫遍野)
二、妙招連出的“反掃蕩”,跳出日軍包圍圈
可以說,日軍的“大掃蕩”的效果非常顯著,對根據地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頑強的八路軍并未束手就擒,反而研究出來許多有效的“反掃蕩”戰術。
冀中軍區司令呂正操說:“對付日本人的‘合圍’,掌握好時機很重要。跳早了,敵人會放棄原來的合圍計劃,對你實行新的合圍,跳晚了,陷在合圍圈裡當然也不行……”
掌握戰略時機,是根據地軍民用鮮血總結出的一個寶貴經驗。這個方法,劉伯承在1941年日軍第三次大掃蕩時就用到過。當時日軍目标直指129師師部機關,劉伯承和指揮部所在地距掃蕩的日軍僅30餘裡。
日軍将兵力分成20多路部隊,擺出梳篦隊形向南推進。劉伯承指揮129師分成前後兩個梯隊按兵不動,靜待時機。他清楚地知道,過早行動會暴露自己,突圍的機會隻有一次。
(八路軍積極備戰)
一直等到下午,劉伯承覺得時機成熟,下令立刻轉移。部隊避開大路,專挑偏僻小路急行軍,經過一個晝夜50多公裡的艱難跋涉,師部成功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
劉伯承根據多次反掃蕩經驗,寫成了《反對敵人大掃蕩的戰術訓示》,不僅分析了日軍掃蕩中各種戰術特點和弊端,還詳細地制定了應對政策,以及部隊行動要領、彈藥使用等一系列規範。
另一個反掃蕩的經驗是及時準備,“五一大掃蕩”中,劉伯承的偵察分隊得到了日軍的确切情報,從5月21便指揮部隊開始轉移。信心滿滿的日軍在6月9日抵達時,才發現原來的八路軍司令部早已人去樓空。
(劉伯承)
最後一個經驗,也是八路軍最重要的反掃蕩經驗——敵進我退。早在1940年黎城會議上,劉伯承就提出了這個戰術思想。
這一戰略專門針對日軍的“囚籠政策”,不與敵人内線硬拼,而是追着敵人屁股打。轉移主力從外線側擊敵軍,摧毀他們的基地和交通補給線,和武工隊一同進行遊擊戰。必要時正面迎敵,集中優勢兵力進行運動戰和殲滅戰。
這種作戰方針在反掃蕩中廣泛運用,使八路軍在軍事上由被動逐漸轉向了主動。
三、“大掃蕩”最終流産,背後原因發人深省
從長期戰況來看,岡村甯次的大掃蕩對根據地造成了沉重打擊,為什麼最後沒有推行下去呢?
(根據地積極備戰)
1940年日軍就提出了針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囚籠政策”,也正是大掃蕩的戰略指導思想。他們先後在華北建立了2700多個碉堡據點,在“百團大戰”後,又從華中戰場抽調了2個師增員華北。
1941年日軍大學營準許《大東亞長期戰争指導綱要》,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上明确推行華北“治安強化運動”,調集了除關東軍外的侵華日軍75%的兵力和全部僞軍,進行鐵壁合圍的大掃蕩。
(冀中反掃蕩作戰圖)
從1941至1942年期間,日軍組織千人級掃蕩132次,1至7萬人大掃蕩27次,在同一地區反複掃蕩3個多月。如此高強度、長時間的大規模作戰,讓日軍全員高度緊張、身體疲憊不堪,已經達到承受的極限。
面對中國這頭大象,日本侵華戰略的核心就是速戰速決,拖得越久勝算越小。岡村甯次和日本軍部都深知這個道理,大掃蕩就是這一指導思想的具體執行。
(五一大掃蕩)
正因如此,毛主席在1938年提出了“持久戰”的觀點,這一方針也貫徹于八路軍抗日戰争的始終。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根據地軍民研究出諸多反掃蕩的方法,最終拖垮了日軍,這一點在本文第二章中已有詳細論述。
另外,國際局勢也是日本大掃蕩流産的重要因素,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幾個月内日軍幾乎控制了整個西太平洋。美國當然不可能坐以待斃,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成為美日态勢的轉折點。
(日軍偷襲珍珠港)
面對武力強大的美國,日本不敢掉以輕心,他們抽調了大量部隊前往新的占領地,積極為應對美國反撲預備兵力。這就導緻日軍無法再集中優勢兵力開展大掃蕩,這一戰略自然無法繼續下去。
岡村甯次“大掃蕩”戰略最終流産,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人民為堅持抗戰做出的巨大犧牲,也再次論證了毛主席“持久戰”方針的正确性。
參考資料
[1]武強籌建抗日戰争冀中“五一”反掃蕩紀念館.人民網.2013-09-11
[2]反掃蕩:跳出“囚籠”去戰鬥.河北日報.2015-08-14
[3]日本侵略軍“三光政策”形成始末.解放軍報.2015-05-13
[4]日軍為何慘敗中途島?一個緻命原因讓山本五十六追悔莫及.抗日戰争紀念網.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