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流沙上的奇迹

K7911次列車已經奔跑了十幾個小時,車窗外一成不變的風景使人恍惚,火車仿佛從未移動。極目遠眺,黃沙的盡頭還是黃沙。

流沙上的奇迹
流沙上的奇迹
流沙上的奇迹

從2009年臨策鐵路通車,到2015年臨哈鐵路全線通車,屹立沙海的胡楊林見證了茫茫戈壁從“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到列車駛過,綠意萌發。

流沙上的奇迹

臨哈鐵路最先開通的臨策段全長768公裡,有400多公裡修建在無人區。這條鐵路從勘探設計到築路開通,始終面臨一個難題——沙害。

臨策鐵路開通營運15年,也是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臨河營運維修段治沙橋隧工廠中的房間的治沙工與沙漠較量的15年。

流沙上的奇迹

遮天蔽日的沙塵暴滾滾而來,當地牧民紮緊蒙古包,關好門窗,就連羊群和駱駝都找到了避風的山窪。

治沙工的戰鬥就要開始了,狂風吹得人站不穩,沙礫無情地抽打在臉上,連眼睛都要睜不開。

“大家站穩,背靠背挖沙,盡快搶通線路!”工友們互相提醒。前面剛挖開的線路就被風沙淹埋,接着再挖,這一幹就是三天。風停了,列車安全駛過,鐵路人赢了。

流沙上的奇迹

可是,鐵路人是治沙工,不是挖沙工。用什麼辦法能鎖住沙龍,讓鐵路兩側的沙礫不再流動?

流沙上的奇迹
流沙上的奇迹

在治沙專家的指導下,治沙工采取兩個治沙辦法,一個是工程治沙,一個是植被治沙。工程治沙,就是用尼龍網線上路兩側打起網格,将流動的沙土鎖在網格裡。但要想徹底鎖住沙龍,隻有植被治沙這一種永久有效的辦法。

流沙上的奇迹

沙漠裡種樹,當地牧民說是癡人說夢,“我們祖祖輩輩也沒種活過樹”。

治沙工不服氣,一定要把種樹的夢變成現實,徹底解決安全行車的問題。首先要選擇合适的樹種,紅柳、梭梭和檸條,其次種樹還得有水。

小樹苗種下了,治沙工省吃儉用地擠出水澆樹、等待,盼望着奇迹出現。一個月、兩個月,半年過去了,有的樹剛長出一點綠芽就枯死了,更多的樹沒發芽,成活率不到20%。

治沙工一個個沮喪地垂着頭,碗筷擺在桌子上,香噴噴的飯菜沒人吃得下。工廠中的房間主任張宏傑抖了抖身上的沙土說:“怎麼樹死了,大家就蔫了?來,先吃飯,吃完飯開個會分析分析,迎難而上才是咱們鐵路人的本色。”

流沙上的奇迹

分析結果,還是要先解決水的難題。

工廠中的房間向呼和浩特局集團公司打報告,需要在沙漠裡打一口深井。沒多久,一支打井隊來到沙漠。治沙工一邊治沙護路,一邊等待着水井出水。那些日子,他們下了班就往打井工地跑。

50米、150米……井還沒出水,到200米深的時候,治沙工開始失望,也許牧民們說得對,沙漠裡哪種得活樹?

流沙上的奇迹

一天傍晚,打井隊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出水了,水量不小。有了水,又做了土質改良,樹成活了。

流沙上的奇迹
流沙上的奇迹

一棵棵小樹在鐵路邊紮根,一片片綠洲在鐵路邊延展,30多公裡的綠洲帶逐漸形成。如今,梭梭樹下種植了苁蓉,不僅鎖住了風沙,還給當地牧民帶來了經濟收益。

流沙上的奇迹

工廠中的房間的空地上建起一座蔬菜大棚,綠油油的蔬菜、沉甸甸的果實,工友們卻不舍得采摘。他們說:“我們種菜,不隻是為了吃到蔬菜,更是為了能在黃沙遍地的大漠裡看到一點綠色。”

流沙上的奇迹
流沙上的奇迹

治沙勞工們也像那一棵棵樹苗,在沙漠裡紮下根來,守護着鐵路,讓沙漠戈壁變成美麗綠洲,在流沙上書寫下鐵路奇迹。

流沙上的奇迹

文字:王瑞雪

圖檔:張曉圖 袁斌 高帥 胡俊楠 夏亮 魏樹學 劉建軍

編輯:梁呈宇

稽核:張曉哲

流沙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