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27年王國維向同僚借5元錢,買門票進入頤和園跳湖自盡,留16字

1927年,清華大學教受王國維向同僚借了5元錢雇車來到頤和園,叮囑車夫原地等候後,買門票進入頤和園。

誰料,一個小時後他竟然跳湖自盡,身後隻留下買票剩餘的四元四角錢和一張寫有“五十之年,隻欠一死,經此事變,義再無辱。”的字條。

自此王國維之死成了一個解不開的謎團。

1927年王國維向同僚借5元錢,買門票進入頤和園跳湖自盡,留16字

王國維出生在浙江海甯一普通家庭,祖上曾出過抗金名将,承祖上餘蔭,王家在當地備受尊重,但到了王父王乃譽這一代,家境漸趨窘困。

王乃譽不甘平庸,想再續祖上輝煌,因而多次參加科舉,但隻中了個秀才就再無進展。

他把希望全部寄事先串通的人子身上,王國維三歲識字,七歲進私塾,然而王國維的表現卻差強人意。

讀書上不是拖拉就是躲懶,直到12歲時,遇到一位名儒點撥,王國維才開了竅。

之後,他博覽群書、熟讀經史,15歲時就考中了秀才,成了當地有名的“才子”。

然而,仿佛受到詛咒一樣,之後他也同父親一樣多次參加科舉,但都屢試不第,他也止步于秀才。

屢試不第的打擊和早年喪母的傷痛,讓他變得越來越陰郁,他和父親提出要出去闖蕩一下,也許會有出路。

王父心疼兒子,但考慮到王家香火還沒有傳承,便讓王國維等一等,等王國維有了兒子再去上海。

不久王國維娶了同鄉的莫氏,沒有愛情,有的隻是王國維急切了結父親心願的迫切。

1898年,王國維來到了上海,進了一家報社,王國維不善言辭的個性很快就顯現出了弊端,人際上的碾壓令他疲憊不堪,工資又微薄,他萌生了退意。

壓抑郁悶中,他寄情于詩詞文章中,他寫了二十多首詩詞,陸續在報刊上發表。然而,令他萬萬沒想到,這些詩詞将改變他人生的走向。

當時時任“東文學社”社長的羅振玉一讀這些文章便愛不釋手,斷定寫文章的人必有經天緯地之才,于是順藤摸瓜找到了王國維。

一見本人,令他失望,一頂瓜皮帽下是一張老氣橫秋的醜臉,腦後還拖着一條小辮子,和時下新青年格格不入。

好在羅振玉不以貌取人,他安排王國維在他的“東文學社“”中邊工作邊學習,還給他發薪水,這解了王國維的燃眉之急。

羅振玉是文化商人,财力和人脈背景都非常雄厚。

在羅振玉的資助下,王國維去日本求學,可惜沒多久,他就因為身體健康問題,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中國,羅振玉安排他做了《教育世界》的主筆和主編。

這打開了他看向新世界的大門,他如饑似渴地研學,很快就在學術上小有成就,發表了大量的譯著,内容涉及哲學、教育學、美學、文學和外國科學。

從1898年到1906年,王國維主要精力都在求學和教學中,他涉獵了多門學科,“兼通世界之學術”,學貫中西,對大陸教育上的很多科目都有開拓之功。

1927年王國維向同僚借5元錢,買門票進入頤和園跳湖自盡,留16字

1921年,辛亥ge命爆發,王國維舉家跟随羅振玉再一次到日本生活,此時他已經和羅振玉結成了兒女親家。

在日本,他一家老小的生活幾乎全靠羅振玉,這讓他倍感壓力。他隻能将精神寄托在求學上。

這期間,他以古文學為基礎,對古代服裝、建築進行研究并著述,還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進行研究,使得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曆史向前延伸一千年。

郭沫若評價王國維是甲骨學的鼻祖和“新史學的開山“。王國維此時的成就已令同一時期的知識分子都無法望其項背。

四年後,王國維不便在拖累羅振玉主動回了國。

在羅振玉的引薦下,1922年,王國維成為清廢帝溥儀“帝師”,任“南書房行走”,溥儀賞他“五品銜五品俸”,“紫禁城騎馬”。

王國維打小就被父親教育要出将入相,如今能得溥儀“如此殊恩”,感動得五體投地,他專門到父親墳頭告訴父親這一喜訊,以告慰父親在天之靈。

在南書房行走的這段時間是王國維人生少有的得意的階段,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滿足。

然而,他的這種虛幻的舊國朝臣之夢很快就破滅了。

1924年,馮玉祥将溥儀趕出了皇宮,王國維帝師之職終止,很多朋友離開北京避難,并勸王國維趕緊剪了辮子跑路。

王國維不剪辮子,他說:“我不能受辱,我受不得一點辱。”這一年,他想投水殉清,但被友人勸住了。

沒過多久他就接到了清華大學的邀請,他不想去,因為他擔心再一次遭到機關人事傾軋,吳宓給了他應有的尊重,并帶他到清華考察一圈,王國維才同意考慮一下。

而他的這個考慮是去問溥儀的意見,在征得溥儀“可”的回答後,才去清華任職。

然而,沒多久王國維就迎來人生緻命打擊,1926年,王國維的大兒子去世了,然而還沒等他從悲痛中緩過來,羅振玉就從天津匆匆趕來。

他此行除了吊唁,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事情,那就是接走他的女兒,也就是王國維的兒媳,望着昔日友人和兒媳決絕而去的背影,王國維一下子癱倒在地,卧床了好久。

羅振玉這一去,就再也沒和王國維聯系,30餘年的友情就此終止。其實,兩人在政見上早有不同,裂痕早已出現,這次接回女兒不過是個引子。

王國維此時的聲名雖然早已能單飛,但在30餘年和羅振玉相伴中,在心裡對羅振玉形成了依賴,羅振玉是他的精神導師,如今羅振玉的離去等同于抽離了他的靈魂。

王國維就是學術上的巨人,人情世故上的矮子,魯迅曾對王國維有過準确的描述“老實得像火腿一樣”。

國破、喪子、失友,三種打擊,壓垮了王國維,他的臉上看不到任何生機。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像往常一樣照常去上班,這日正是畢業季,學生們忙着和老師互道珍重,現場氣氛熱烈而又惆怅。

王國維和同僚借了五元錢就從這份熱鬧中抽離,一個人來到頤和園,在混明湖邊靜靜吸完一支煙,就頭朝下,跳入了昆明湖,撈起時頭臉都被淤泥糊住,早已氣絕。

岸邊石階留下四元五角錢和一封遺書:五十之年,隻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

一代學術大家就以這種凄慘的方式謝幕。

關于王國維的死因,衆說紛纭,但直至如今也沒有定論。

1927年王國維向同僚借5元錢,買門票進入頤和園跳湖自盡,留16字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王國維是因為欠陸振玉的債,被其所逼而死。

但後人多不認可,認為溥儀是一葉障目,看到王國維困窘,就以為為錢而死,而且他那時自顧不暇,哪裡有閑心去了解王國維?

還有一種說法是王國維殉清,但清華大學同時回憶,這不符合王國維的作風。

無論什麼原因,王國維畢竟死了,詭異離奇的死亡到底原因如何已無從查證,學界泰鬥的隕落,留給世界的都是哀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