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頭條改版,增加了廣告解鎖功能,您靜待5秒鐘,再點選右上角的叉号關閉,就可以繼續閱讀我的文章了,感謝您的支援!
文|鹿上
編輯|鹿上
7月1日,“天才小将”張志傑的離世是羽毛球界的重大損失。
沉痛之中,我們不由聯想到上個月接連的悲訊。
藝術界、科學界、航天界的泰鬥紛紛隕落。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竟已揮别了5位重量級名人......
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環球時報】【央視新聞】(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王鐵成——總理的忠實塑造者
“像,實在是太像了!”
當王鐵成穿上中山裝走到舞台上,所有人的眼睛都濕潤了。
1977年,40多歲的王鐵成還是在劇團裡“打雜的”小角色。
有一天,劉伯玲把他拉到話劇《轉折》的劇組,讓他試總理的造型。
“就是你了!”劇組導演顫抖地拉着他的手。
這一試,直接改變了王鐵成的一生。
當他第一次以總理的形象亮相劇院時,台下立刻掌聲雷動。
王鐵成感受到觀衆對總理深深地愛戴與眷戀,感受到他肩上扛起的責任。
于是從舞台到熒幕、從話劇到影視劇。
王鐵成“抛棄”了自己的名字,将總理演了25年。
這25年間,王鐵成幹了很多“傻事兒”。
暴瘦脫相、以藥物控制體型、重傷拍攝......
他如此“糟蹋”自己的身體,隻為無限接近艱苦年代中積勞成疾的偉大總理。
《大河奔流》《李四光》《西安事變》《周恩來》《金陵之夜》......
王鐵成在熒幕上還原了總理所有偉大的光輝時刻。
就連總理夫人鄧穎超都肯定了他的演技,還提出了不少指導意見。
盡管已經時隔多年,每每提到王鐵成,觀衆們無不贊歎。
“到目前為止,隻有王鐵成先生演的恩來總理是可以以假亂真的。”
“王鐵成似乎專門為扮演總理而生,方言、語速、形态何其相似!”
2002年,年近古稀的王鐵成退出影壇,然而他卻并沒有安享晚年。
因為他的孩子患有“先天性癡呆”,心智遠遠低于同齡人。
告别演藝事業後,王鐵成與妻子悉心陪護兒子,教他生活、教他藝術。
一家三口常常一起彈曲誦詩、周遊名勝,倪萍稱他們是“最優秀的父母”。
然而就在今年的6月22日,耄耋之年的王鐵成永遠離我們而去。
這一生他榮譽無數、無愧于自己的事業,圓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或許唯獨妻兒,是他永恒的牽挂。
陳醇——享譽全國的播音界泰鬥
當6月19日陳醇先生因心髒衰竭而去世的消息傳來,業界一片悲泣之聲。
衆多點傳播音主持界的優秀人士無不出言悼念,表達追思。
上海知名人物曹可凡回憶起陳醇曾經的教導和贈書之恩。
“金話筒”路平惋惜于沒能見到陳老的最後一面,追憶往昔的音容笑貌。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劉陽感念陳醇先生的點撥告誡之言。
他是大陸第一批獲得播音指導“正高職稱”的大師。
陳醇老師“陳”釀般“醇”厚的播音風格,是上個世紀珍貴的回憶。
《憲法》播讀、新聞轉播、實時翻譯、小說播送......
在那個百業待興的年代,他是撐起大陸播音事業的重要支柱。
他曾在國際會議中擔任周總理的翻譯員,得到了總理的點頭認可。
而1976年,播報總理逝世訃告的任務,也被交予陳醇的手中。
他曾與巴金一家結下深厚情誼,與巴金本人更是忘年至交。
陳醇将巴金先生的作品通過收音機播音的形式傳遞給萬千觀衆。
他的朗讀字正腔圓、渾厚而和緩,感情如不息河流、豐富而充沛。
巴金先生格外愛惜他,認為他用聲音給自己的作品賦予了靈魂。
陳醇先生播讀的《故事大王》《變形金剛》和《太空堡壘》也早已成為時代經典。
是“80後”孩子們難以忘卻的童年之聲。
在他的有意培養下,中國播音主持界無數人才如破土春筍拔節而起。
陳醇先生的逝世,令業内後輩的垂淚,也令曾經的聽衆們惋惜。
劉錦雲——中國著名劇作家
6月13日,劉錦雲先生走完了他藝術人生的全部曆程。
就在兩個月前,劉先生還在話劇《永定門裡》的見面會上亮相。
已經86歲高齡劉錦雲先生坐在輪椅上與媒體打招呼。
盡管已鬓發斑白、兩頰深凹,但他精神狀态卻十分不錯。
這部如平民史詩般的《永定門裡》,是劉錦雲先生留給世人的最後之作。
他将畢生的心力都投入在了劇本創作中去。
力圖将大陸的時代特征、人民生活等通過話劇的形式呈現出來。
他的作品《狗兒爺涅槃》《在希望的田野上》《背碑人》《阮玲玉》無一不是經典之作。
尤其是《狗兒爺涅槃》通過意識流的融合展現了時代的改革變遷。
劉錦雲的作品不僅隻展現在“形”、在“場面”的盛大。
他更注重對“神”、對人物内心、對群體精神的刻畫。
他如同一把犀利的匕首,割開時代的囊腫。
以批判性的眼光、悲憫的情懷去展現出我們民族的風骨和贊歌。
劉錦雲先生并非“天才”,直到40多歲他才走上文學劇作的道路。
餘下40多年的歲月裡,他筆耕不辍、時刻保持最靈活的思維,這才寫就無數優秀作品。
雖然如今劉錦雲先生已故,但他留下的作品卻是永不熄滅的精神之燭。
宋心琦——實體化學界的耕耘者和傳播者
今年6月8日,清華大學的一則訃告,帶來了宋心琦教授去世的消息。
宋心琦先生并不隻是一位普通的教授,他的一生可謂是嘔心瀝血。
大陸優秀的科學家數不勝數,然而宋心琦卻是獨秀的一枝。
因為宋心琦的貢獻不僅在實體化學事業的研究上,他更是一位“接地氣”的教育家。
人們刻闆印象中的頂尖人才,似乎總會因為醉心研究而不通世故。
就比如北京大學的“韋神”,他是不可多得的數學天才。
但一旦當“韋神”講起課來,就仿佛“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
可宋心琦先生卻并非如此,他将一生掰成了三瓣。
出生于1928年的宋教授曆經過社會的動蕩。
跟千千萬萬個兒郎一樣,他的心中有着一腔報國熱血。
在學生時代,宋心琦卓絕的理科天賦就顯露了出來。
經過中學老師的重點栽培,再加上個人的不斷努力,宋心琦毫不意外地考上清華大學。
宋心琦一開始的志向十分簡單,就是在擅長的領域深耕鑽研。
于是在畢業後他留校任職,從普通講師一步步升為教授。
然而在任教的過程中,宋心琦漸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和缺陷。
在與學生的接觸中,宋心琦感受到許多孩子對于專業常識的缺乏。
于是他不由得思考,這些同齡中的“佼佼者”都已經如此。
那豈不是還有更多孩子缺乏擷取知識的途徑和管道?
是以在課題研究之餘,宋教授投身于科普書籍的編審之中。
為了讓知識更為通俗易懂,他花費的力氣可不比研究少。
遣詞造句、名詞釋義都皆有講究,力求無一漏洞且生動有趣。
鑽研幾十年,宋教授可謂是碩果累累。
在實體化學領域,他在雷射誘導熒光、多道光纖傳感技術等問題上頗有所得。
在教育事業領域,他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卓越的專業精英。
在文化科普領域,他主編了《走近化學叢書》《感光科學與光化學》等一系列教育叢書。
可謂是将人生利用到了極緻,将熱血奉獻到了極緻。
宋心琦教授既是一位科學家,又是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傳播者。
他的貢獻,惠及了全國所有學子,讓大家都能沐浴在化學知識的精華下。
王永志——中國工程院院士
“東風吹遍全球,長征正走向深空;道不盡您的功績,注定光大您的精神!”
王永志先生6月11日逝世後,網友發文字字肺腑,句句垂淚。
隻因為他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臣”!
王永志先生一生的理想皆與祖國的現狀息息相關。
十幾歲時,他是萬千挨餓受苦的農村人中的一員,于是夢想成為農業專家。
戰争爆發後,他看到戰機劃過長空的弧線,于是夢想成為一名飛行員為國出征。
埋頭苦讀,考清華、去留學,一切隻為實作報國的志向。
然而當他看到蘇聯的第一枚洲際飛彈成功發射後,再一次被深深震撼了。
在那個瞬間王永志明白自己的使命——要将中國的航天事業發揚光大。
曆經40載風雨,他和團隊不知道遇到了多少失敗和磨難,但始終咬牙堅持。
在兩代“航天人”的共同努力下,大陸僅用10年就趕超外國40年的水準。
王永志在“定海神針”就在,他一生指揮的發射任務,無一失敗,全部成功升空!
王永志人如其名,他真的做到了“永懷志向,跨步向前”!
小結
這些先生是各自領域的“頂梁柱”,也是各界的英雄。
我們要沿襲他們踏出的坦途,傳承前人意志,堅定地繼續走下去!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檔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内容資訊來源:【環球時報】【央視新聞】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