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方的天氣不但熱,而且濕氣特别重,前不久很多地方還遭遇了洪水災害,很快就要迎來“小暑”。
那麼小暑之後,就标志着正式進入了夏伏最熱的天氣,俗話說“不怕小暑雨,就怕小暑晴”,那麼小暑是晴是雨,對未來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咱們先來看小暑這個節氣為什麼叫“小暑”?小暑的後面緊跟着還有一個“大暑”,這裡的“大”“小”,指的其實就是夏季的炎熱程度,因為“暑”這個字,代表的就是“熱”。
古籍中記載:暑熱分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比如今年的小暑是在農曆六月初一,大暑是六月十七,古人認為小暑“熱氣猶小”,故稱“小暑”。
《詩經》中有一句描寫小暑的詩句,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很多人懷疑這句詩寫得不是小暑,七八九十月,怎麼會是小暑呢?
其實,詩經中關于節氣的句子,采用的都是周曆,大概是先秦時期采用的曆法,而今天我們所采用的的是夏曆,詩中的八月,剛好是小暑節氣,這個時候,蟋蟀鑽到牆角躲避炎熱,是以在夏日的夜晚,我們就聽到蟋蟀的鳴叫。
大陸以季風氣候為主要特點,受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大部分地區會出現高溫多雨的天氣,對于農業生産來講,小暑時節的雨水,有助于農作物的生長,但如果小暑前後出現高溫幹旱的情況,很可能就會影響一年的收成,是以俗話說“不怕小暑雨,就怕小暑晴”。
小暑時節的雨水天氣,雖然有利于農業生産,但也可能形成洪澇災害,特别是南方地區容易遭遇雷暴天氣,狂風暴雨就會帶來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而華南東部,則往往是連續晴天帶來高溫幹旱,氣象學将小暑的這一規律稱為“東旱西澇”。
但是根據古人總結的經驗,“不怕小暑雨,就怕小暑晴”,說明小暑下雨,要好過小暑天晴,對于農民朋友來講,雨熱同期,才是豐收的征兆。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首唐代元稹的詩作,寫的就是小暑: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那麼元稹的這首詩,充分展現了小暑時節的氣候變化,意思是說忽然有一陣陣的熱浪襲來,原來是到了小暑節氣,窗外竹林飄搖導緻喧嘩的吵鬧,預示即将有場大雨,天色變得灰暗陰沉,仿佛已經聽到陣陣雷鳴。
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炎夏日,提醒大家注意防暑,天氣雖熱,但是要記住:心靜自然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