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玉和(西安)
江南貢院,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貢院街95号,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現為中國科舉博物館。
江南貢院原建築僅存明遠樓,其餘均為重建。江南貢院曾經作為明、清兩代鄉試考試場所,是研究明清貢院建制沿革和科舉情況的實物資料。
1982年3月25日,江南貢院碑刻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機關。1982年,江南貢院内的明遠樓被江蘇省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機關。2002年10月22日,江南貢院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機關合并項目,歸入江南貢院碑刻,更名為江南貢院。
曆史沿革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建康知府史正志建造建康府貢院。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集鄉試、會試于南京舉行。
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為留都,因江南地區人文荟萃,參考士子日益增多,永樂帝便沒收犯臣紀綱的府邸,又取懷來衛指揮陳彬家人陳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黃公永元祠、秦桧之子禧祠等改建江南貢院。
明景泰四年(1453年),應天府尹馬諒籌建貢院。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遠樓始建,可号令、指揮全場,也是監臨、監視考場之處。
清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占領南京後,江南鄉試被迫停止,江南貢院建築也遭毀滅性破壞。
清同治三年(1864年),曾國藩的湘軍攻克南京時,除明遠樓、衡鑒堂、至公堂等建築尚存外,“監臨主考官及各所片瓦無存”,一派衰敗景象。為籠絡士子、争取民心,曾國藩果斷決定立即修複江南貢院。
清同治六年(1867年),繼任兩江總督李鴻章繼續在江南貢院增加号舍數百。
清同治八年、十年、十二年(1869年、1871年、1873年)又經幾次增擴,規模達“房屋四百九十九間,披廠七十四間,号筒二百九十五字,共号舍二萬零六百四十四間”。貢院占地達數萬平方米,其規模之龐大,為當時中國23個行省的貢院之最,僅供考試用的号舍就有20644間,還不包括司考官員辦公住宿用房在内。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從此江南貢院便結束了它的使命。
民國七年(1918年),江南貢院大部分被拆除,隻保留了明遠樓、至公堂、衡鑒堂及少量号舍。
919年貢院被拆除,除留下貢院内的明遠樓、衡鑒堂和一部分号舍作為曆史文物外,餘下部分全部拆除,辟為市場。
1927年3月24日,國民革命軍第二、第六軍占領南京後,南京勞工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在明遠樓成立了南京市總工會。6月1日,南京市政府成立後,明遠樓成為市政府大門的門樓。
1950年後江南貢院被南京市中醫院用,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南京市中醫院讓出“明遠樓”到“至公堂”的範圍作為江南貢院遺址保護,飛虹橋則仍在南京市中醫院内。
江南貢院以刻滿曆代狀元名錄的魁星堂為核,以刻滿經史子集文字的石牆為皮,以科舉的曆史變遷分層,将科舉的千年曆史收藏其間。
江南貢院寶匣由坡道的狹長空間環繞而下,一邊是布滿文字的經匣,另一邊是瓦礫堆積的立體庭院。
明遠樓
明遠樓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遠樓是江南貢院的主體建築,清道光年間重建,是中國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貢院考場建築。
明遠樓平面正方形,三層木結建構築。是考試期間考官和執事官員警戒,發号施令的地方。
号舍
号舍在明遠樓東部和西部,為士子考試食宿之所。号舍左右兩壁磚牆在離地一二尺之間,砌出上、下兩道磚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層木闆。
号舍充分展現了科舉考試的公平,因為考生不論高低貴賤,不論家庭經濟狀況如何都可參加科舉,科考不僅是考核成績,也是考核考生的人品。考生面前有一些考籃,是考生進考場時帶進來的,裡面裝了一些幹糧和考試用具如筆、墨、紙、硯等,但考生帶的幹糧必須切開,以防考生作弊。
飛虹橋
飛虹橋是江南貢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曆史遺存,号稱江南貢院的“三寶”之一,其它兩寶分别是江南貢院明遠樓與貢院碑刻。飛虹橋是科舉時考試和閱卷的分界點,是古代科舉防止營私作弊的見證和特别建築,2002年10月22日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機關。
棘闱
為防止考場内外的串聯作弊,江南貢院的外面建有兩道高牆。兩牆之間留有一丈多寬間距,形成一圈環繞貢院的通道。圍牆的四角又建有四座兩丈多高的崗樓,圍牆的外面也留有一圈空地,嚴禁百姓靠近和搭建,這就是著名的“貢院街”。
至公堂
明遠樓與至公堂之間的道路兩側懸挂着八面旗幟,分别是:明經取士、為國求賢、青雲直上、天開文運、連中三元、指日高升、鵬程萬裡、狀元及第等,這些名詞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吉祥如意詞語。貢院主展廳叫至公堂。至公堂是指這裡是最公正、公開、公平選拔人才的地方。館内陳列了中國科舉制度的介紹和科舉相關實物等。
文物價值
江南貢院曾經作為明、清兩代鄉試考試場所,是研究明清貢院建制沿革和科舉情況的實物資料。
作者陶玉和,西安人,1970年參加工作,1973年入伍,退伍後在市公安部門工作至退休。
編輯:李勳修/宋現檩/徐文合《青煙威文學》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