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奧樂齊“背叛”ALDI

奧樂齊“背叛”ALDI
活成“網紅超市”的中國奧樂齊,因本土化适配不暢而水土不服,經營之道與德國ALDI背道而馳。

作者:呂鑫燚 編輯:鶴翔

出品:零售商業财經 ID:Retail-Finance

自帶“硬折扣鼻祖”光環的奧樂齊,急了。

曾咬死成本、不做營銷,卻成立了營銷部門,邀請“雪姨”亮相線下廣告位,還陰陽山姆“包裝太大”;打出“自有品牌”旗幟,以9.9元系列加入低價戰場;就連國内市場定位,都在去年10月從“國際品質,社群價格”改為“好品質、夠低價”,以弱化國際感和社群精品超市屬性,釋放“品質低價”信号……

事實上,奧樂齊近來的一舉一動都在表明它與德國本土ALDI的經營之道背道而馳(後文中“ALDI”代表德國門店,“奧樂齊”則為中國門店)。

經營模式層面,ALDI能被稱為全球最牛的“窮鬼超市”,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摳”,其“硬折扣”模式決定了它必須追求成本極緻(輕裝修、簡人員、不營銷)。但奧樂齊頗有向“軟折扣”轉變的趨勢,無論是精緻且頗具小資格調的門店裝修,還是增設新員工崗位,抑或以巨幅廣告等營銷方式頻刷存在感,成本控制不夠“硬”。

品牌定位方面,ALDI為社群“窮人超市”,選址在租金較低的地區,面向中低收入人群;奧樂齊在上海的發展最初定位為“進口社群精品超市”,其選址除社群型商業中心、住宅區、地鐵交通點附近外,也偏愛在商場駐紮,輻射年輕白領,瞄準中産。

以上兩點就注定了中國奧樂齊走上了和德國ALDI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從本就不符初心的“精品超市”,逐漸演變成更能迎合國内消費偏好的“網紅超市/打卡點”。

即便當下奧樂齊打了一手“自牌”以“回歸低價”,試圖重新擁抱ALDI的“硬折扣”邏輯,但自牌占比超90%,奧樂齊仍面臨不小的内外部壓力:一是國内門店規模效應尚未顯現,無法釋放供應鍊優勢,導緻難以踐行ALDI的“硬折扣”;二是盒馬、山姆等頭部玩家正以更靈活的市場政策不斷擠壓奧樂齊的生存空間。

那麼,這記由奧樂齊打出的“亂拳”,能打碎其心中“恐慌”嗎?或許在喊出“大牌祛魅、自牌向上”口号之前,奧樂齊還需先給自牌“加魅”。

01 德國ALDI≠中國奧樂齊

貫穿ALDI發展始終的是“去除一系列不必要成本”,其内部将生産、銷售拆分成4個環節,建構“4個1”,即進價成本、營運成本、稅務成本、企業利潤皆為1元。

“摳”到極緻,是ALDI嚴控成本的最大“功臣”,也鍛造了這位成立超百年的“硬折扣鼻祖”,但國内奧樂齊卻難以将其獨到的經營理念落地适配。

門店營運側,ALDI幾乎放棄了門店裝修環節,就連必備的貨架都改為紙箱陳列,省去貨架成本的同時,也省去了整理貨架的人工成本。

奧樂齊“背叛”ALDI

圖:德國ALDI門店

相反,奧樂齊非常注重門店格調,不僅加裝了貨架,甚至還請年輕藝術家在店内繪畫,這與其瞄準高收入、高學曆客群的品牌定位息息相關。

奧樂齊“背叛”ALDI

圖:德國ALDI門店

此外,ALDI門店将員工數量也壓縮到極緻,數百平方的門店隻有4-6名員工,每位員工都是“多面手”,早期員工能背熟所有産品價格,以此省去“價簽”成本。但奧樂齊配備了專門使用者體驗專家(CEE),其工作内容是,介紹産品特點、會員招新、拉升顧客忠誠度等,圍繞使用者購物體驗做文章。

産品側,ALDI以個護、米面糧油等剛需品類為主(占比50%左右),生鮮為輔(占比36%左右)。但奧樂齊的生鮮、即食等品類占比近50%,将生鮮占比推高,除倉儲物流成本增加外,生鮮損耗也會進一步影響經營成本。

最為“離經叛道”的就是營銷側,ALDI幾乎不碰任何宣傳,在他們看來,廣告會變相增加商品價格。然而,奧樂齊不僅邀請雪姨坐陣,還通過碰瓷式營銷、廣告大巴、牛奶盒玩偶等諸多營銷手段強化品牌認知。

奧樂齊“背叛”ALDI

圖源:網絡

重裝修、重體驗、重營銷的奧樂齊,從一個“樸實無華”的硬折扣超市,搖身一變“小資”味道的精品超市。

這也難怪業内人士對奧樂齊的評價是:“披着”ALDI外衣的“硬折扣”超市。

去年下半年,奧樂齊将品牌定調由“精品超市”改為“平價社群超市”,這背後是其基于國内市場環境做出的本土化适配。

所謂“适配”指的是“适勢”,奧樂齊初入國内時,正趕上“一億新中産”成為零售企業的“香饽饽”,審時度勢的奧樂齊選擇自擡身價,将門店開在社群,滿足中産對于社群精品超市品質商品的需求。

奧樂齊“聚焦中産”的深層次原因是,尚未在華形成絕對的價格優勢。

ALDI開拓海外市場依仗的是全球最牛“窮鬼超市”的光環,但本土和異鄉存在不同的生存土壤,僅在上海布局5年的奧樂齊,無論門店規模、品牌心智,還是本土供應鍊實力,都難以與深耕上海的盒馬、叮咚買菜等零售企業一較高下,即便其具備全球供應鍊能力,但礙于更高的采購運輸成本,想要在國内“去除一系列不必要成本”并非一夕之功。

這也是奧樂齊在華發展轉向“軟折扣”的底層原因。

如今,頻頻靠營銷出圈的奧樂齊,難掩其發展焦慮。步入2023年後,“質價比”已成為消費新風尚,以盒馬為代表的頭部零售玩家,紛紛卷向折扣化,通過搭建垂直供應鍊等深入上遊的動作,全鍊路“擠水分”,将終端價格一降再降。

不可否認,目前的盒馬在商品層面比奧樂齊更像ALDI。而面對競争對手風頭正盛,奧樂齊隻能做出“違背祖宗的決定”,以營銷試高低,通過造勢為自己“挽尊”。

02 大牌祛魅、自牌向上 真僞命題疑雲

本土化适配,是奧樂齊在國内市場紮根階段的“解法”,但以往路徑已不再适用當下,“質價比”風潮下,仍堅守“精品超市”隻會讓奧樂齊面臨不進則退的局面。

如何立于不敗之地?思來想去,奧樂齊打了一手“自牌”,和本土供應商合作開發自有品牌商品,從生産端把控價格成本,推出了包括“超值”系列在内的多條自有品牌産品線,涵蓋生鮮、烘焙、零食、日化等生活必需品。

奧樂齊“自牌”亮相時,綁定的是“好品質、夠低價”的宣傳語。以最近熱銷的500ml濃香型白酒為例,擁有傳統固态發酵工藝和52度的酒精度,自6月5日上市以來,奧樂齊白酒便告售罄,目前正積極補貨。

該酒售價為9.9元/瓶,代工廠為沁園春酒廠。筆者發現,同酒廠的相同規格白酒(52度、500ml、濃香型),在淘寶的售價為188元。

奧樂齊“背叛”ALDI

圖源:左為淘寶、右為小紅書

可見,奧樂齊将固态發酵白酒的價格推向了新低。沁園春酒業的從業人員對媒體解釋過降價原因:通過縮短發酵時間至30天,并采用較低等級的分級儲存,有效降低了生産成本。

雖然這款白酒成為奧樂齊宣揚“自牌”的高品質、低價格極具代表性的産品,但奧樂齊并非所有産品都與9.9元白酒一樣兼具品質和價格力。

以同樣售價9.9元的奧樂齊洗面乳為例,消費者發現,其打着氨基酸的名号,實則成分還是皂基。其他平台同價格帶産品中,也不乏真正的氨基酸洗面乳。此外,奧樂齊洗潔精産品的商品力也同樣存疑,有消費者發現其代工廠是家小企業,且風險總量為27件。

奧樂齊“背叛”ALDI

圖源:左為淘寶、右為小紅書

更為重要的是,社交媒體中,有消費者發現,奧樂齊售賣的“多谷物蔓越莓全麥吐司面包”,配料表中含有脫氫乙酸鈉,該成分為防腐劑,多項研究顯示長期攝入會引起肝、腎等損傷。目前美國、歐盟等多個國家已放棄該成分,2021年起大陸也在逐漸落實禁用脫氫乙酸鈉。

一個來自歐盟地區的知名超市,卻在國内生産的産品添加了歐盟禁用的成分。奧樂齊所謂的“好品質”似乎還要打上一個巨大問号。

奧樂齊“背叛”ALDI

圖源:小紅書

自有品牌無疑是ALDI夯實價格力的抓手,但其整體呈現的是物美價廉的産品,而奧樂齊宣傳“自牌”時,在物美價廉的基礎上又碰瓷“大牌”,喊出“大牌祛魅、自牌向上”的口号。拉踩“大牌”的宣傳手法,難免誤傷奧樂齊和“大牌”的信任關系,失去品牌入駐的機會。

筆者發現,在奧樂齊自有乳品“悠白”的貨架上,明晃晃地挂着“不輸隔壁,快來試試!”的宣傳語,而悠白的旁邊就是頗受消費者喜愛的明治牛奶。一個是“極力推銷自己”的自有品牌,一個是享譽全球的知名品牌,二者并論,消費者自然會“用腳投票”。

奧樂齊“背叛”ALDI

圖源:小紅書

畢竟,大牌的背後,不光是知名度“大”,更代表着品牌對品質、口味的絕對把控。

而從上述産品來看,用有風險隐患的小工廠代工、使用主流摒棄的防腐劑,奧樂齊要如何講好“自牌向上”的故事?

想要卸下“大牌”的濾鏡,奧樂齊喊口号的時候,需要先向内保證,自牌是有品質和價格優勢的。不僅如此,奧樂齊“自牌力”還面臨“差異化”戰場。

發展自牌的背後,是依托于供應鍊優勢,生産成本更低、更具特色的産品,以“排他性”為自牌帶來差異化競争力。但《中國自有品牌發展研究報告(2021)》指出,每個供應商平均為4.65個管道服務,各家零售商所開發的自有品牌商品往往來自于同一個供應商,這是自有品牌創新不足的原因之一。

以奧樂齊推出的海鹽蘇打餅幹為例,同樣的大小、味道,山姆、麥德龍的自有品牌都在售賣。當衆多友商和自家生産出相似産品時,奧樂齊的“自牌力”也會被削弱。

零售企業做自有品牌多半選擇有品類、無品牌的産品,在業内尚未跳出同質化競争泥潭的同時,奧樂齊還面臨更棘手的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奧樂齊(對外公布的資料)自牌占比超90%,山姆這一名額為30%-40%。超高的自牌占比,表面上說明奧樂齊已具備全品類的生産能力,擁有全品類供應鍊資源,掌握着最大限度的價格優勢。但當一家零售企業的自有品牌幾乎包攬所有貨架時,其定位究竟是品牌商還是管道商?

相較于自牌帶來的降低成本,高品質、差異化、重精而非多,寬SPU、窄SKU(每一類隻提供1-3種商品選擇),才是符合當下消費需求的最優解。

03 奧樂齊不再“隻放一隻羊”

2023年下半年,奧樂齊調轉定位且逐漸加快在華布局節奏。彼時,奧樂齊中國董事總經理Roman Rasinger透露,将不斷加碼中國市場,持續開店。

奧樂齊“變調”頗有“被迫”意味。同期,盒馬打響“折扣化”第一槍,山姆也加快了在上海市場的門店布局。深耕上海的奧樂齊,被迫面臨更激烈的競争,且競争對手實力不容小觑。

于是便有了,奧樂齊的營銷攻勢、自牌造勢的“保衛戰”。無法“隻放一隻羊”的奧樂齊,迫切希望在國内市場釋放出“飛輪效應”。

“隻放一隻羊”的專注與簡單,就是ALDI用來戰勝“複雜”的法寶。從ALDI的成功之道中,亦能窺見奧樂齊的困境所在。

ALDI将“低價”奉為全鍊路的決策因子後,便削減一切環節,就連運貨車輛都修改了擋風玻璃的傾斜角度,減少風阻降低油耗。

奧樂齊“背叛”ALDI

圖源:網絡

“價格為先”理念下,ALDI精簡SKU、擴張門店增加規模優勢,得到供應商更低的價格,通過更低的價格,招攬更多的顧客,帶來更高銷量,再反哺ALDI增加議價權。一個以低價為核心的“飛輪”就此釋放商業效應。

但奧樂齊自進入中國起,就沒有貫徹落實ALDI的理念。當其定位為“精品超市”時,就意味着,價格不再是其“第一性原理”,必要時刻,價格可以為精緻的格調讓路。

奧樂齊想要為了本土化做好“适配”,卻落了個水土不服,且留給它突圍的空間越來越狹窄。

眼下,本體零售企業在溯源學習ALDI“硬折扣”理念的基礎上,紛紛探索更适合中國市場的“硬折扣”模式。例如,胖東來的自有品牌,已涵蓋全品類商品,同樣樸素的包裝,兼具價格和品質。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從中國土壤生長出的零售企業,胖東來在自有品牌開發時,産品口味、産品品類更适合國人的消費偏好。

值得一提的是,盒馬的自有品牌商品不光上新速度快、品質高、價格力強,還踏上了出海路,在美國超市拿下多個“銷冠”,亦給海外市場帶來了中國零售企業的“震撼”。

國内零售企業經曆了,從學習到模仿再到超越的蛻變之旅,也逐漸擁有了和ALDI等全球零售巨頭“掰手腕”的資格與實力。顯然,留給奧樂齊成為ALDI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