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封面評論 | 化解網約車“空調費”之争,平台定價體系必須多些成本視角

封面評論 | 化解網約車“空調費”之争,平台定價體系必須多些成本視角

封面新聞

2024-07-05 20:14釋出于四川封面新聞官方賬号

封面評論 | 化解網約車“空調費”之争,平台定價體系必須多些成本視角

□蔣璟璟

進入夏季以來,網約車“拒開空調”“開空調要加錢”引發的争議不斷。一些地方,由于極端高溫天氣增多,疊加油價不斷上漲,網約車與乘客之間的“空調費”沖突更為突出。采訪中,無論是網約車司機還是計程車司機,當被問及大熱天為什麼不開空調時,大多數回答都是“開不起”。一些網約車從業者調侃“接單猛于虎,到手兩塊五!”司機們表示,開空調産生的油耗費用,全部由自己承擔,對收入産生較大影響。(北京日報)

有關夏天網約車不開空調的熱議,近年來頻頻上演。在個案投訴中,平台往往會做出有利于消費者的裁決,看似是主持了公道。但就整體而言,平台在此事上的态度極其模糊,甚至可說是消極作為。在網約車這門生意中,平台掌握着流量入口、業務管道以及最核心的定價權,但很顯然,相較于自身所擁有的巨大能量,平台在此事中顯然未能展現出足夠的擔當。由此,沖突被積壓到終端消費場景,造成了司機和乘客雙輸的局面。

按照平台的規則,“空調費”并不屬于合規的“附加費”,而被定義為司機的亂收費、額外收費。這看似是保護消費者,其實是回避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也即由開空調所新增的成本,到底該由誰承擔?一個必須正視的事實是,如今不少城市,網約車都屬于是“微利經營”,客單價低、單客利潤低,司機們賺的是大量跑單、積少成多的苦活錢。平台預設由司機全部承受開空調的花費,自然會激起反彈,并且本身也難言公允。

理論上,網約車理應保質保量提供服務,可現實中,網約車司機不得不把“成本控制”做到極緻。不少司機都表示,開空調每天至少增加20元的油錢,一個月就要600元。就算是新能源網約車,也可能面臨着“開空調掉電快”進而影響營運時長的棘手狀況……酷暑難耐,乘客要求開空調合情合理,司機不願開空調似乎也情有可原。唯一有能力打破僵局的,顯然是網約車平台——既然開空調的成本就在那裡,就不能視而不見,就不能試圖以司乘博弈來取代平台設計。

圍繞“空調費”的紛争,其實穿透下去,最本質還是平台定價邏輯的問題。網約車平台的定價模型,看起來是動态定價,也即根據市場需求來靈活定價。但實際上,其似乎更适合看作“極限定價”,也即根據大多數乘客所能承受的最高路費、大多數司機所能承受的最低酬勞來綜合定價。在這個定價體系中,原本至關重要的成本因素,顯然是被忽略了,或者說其所占的權重小得可憐、小得不合常理。

我們知道,網約車這門生意,其起家之初,就是“燒錢換市場”,是不計成本的。但時至今日,随着這門生意成熟化,進入存量博弈階段,也該是時候将“成本”尤其是“司機的營運成本”,予以更多考慮了。“空調花費”就在那裡,究竟該如何分攤?無論是采取季節性、差異化的車費定價,還是平台通過讓利抽成來彌補司機開支,都該将之說明白、講清楚才是。

檢視原圖 27K

  • 封面評論 | 化解網約車“空調費”之争,平台定價體系必須多些成本視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