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核的藥用曆史較為悠久,宋代寇宗奭的《本草衍義》謂其主治“心痛,小腸氣痛”。明·《本草綱目》認為荔枝核“入厥陰,行散滞氣”,并治“疝氣痛,婦人血氣刺痛”,較為樸實記錄了本品的主要功用。清·《本草備要》則指出本品能“辟寒邪,治胃脘痛”。
中醫
中藥荔枝核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幹燥成熟種子。主産于福建、廣東、廣西。夏季采摘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及肉質假種皮,洗淨,曬幹。本品氣微,味微甘、苦、澀。以粒大、飽滿、光亮者為佳。搗碎,生用或鹽水炙用。
本品性味甘、微苦,溫。歸肝、腎經。具有行氣散結,祛寒止痛的功效。
注意:無寒濕氣滞者慎用。
荔枝樹結果實時枝弱蒂牢,不可以用手摘取,而應用刀割取其枝,故名荔枝。用荔枝的核仁入藥,故名荔枝核。正如《本草綱目》引蘇頌語謂“此木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劙取其枝,故以為名。劙與刕同”。本品又名荔仁,枝核,大荔核。
《本草備要》
荔枝核。宣散寒濕。
甘澀而溫。入肝腎。散滞氣,辟寒邪。治胃脘痛,婦人血氣痛( 存性五錢,香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鹽湯或米飲下,名蠲痛散。單服、醋湯下,亦效)。其實雙結,核似睾丸(睾音臯,腎子也)故治 疝卵腫,有述類象形之義( 存性,酒調服,加茴香、青皮,各炒為末,酒服亦良)。殼發痘瘡,燒存性用。荔枝連殼 研,止呃逆(生荔枝多食則醉,以殼浸水解之。此即食物不消,還以本物解之之義)。
《本草分經》
荔枝核。甘澀溫,散滞氣辟寒濕,治胃脘痛,形肖睾丸故亦治 疝卵腫, 用。荔枝甘酸熱,止呃逆,多食發熱龈腫衄血。殼發痘瘡。
現代藥理
中藥荔枝核主要含多糖、總皂苷和黃酮類化合物等。
中藥荔枝核具有降血糖、調血脂、抗氧化、抑制病毒、抗惡性良性腫瘤及抗肝損傷等藥理作用。其中,黃酮類化合物可抑制病毒和抗惡性良性腫瘤,總皂苷能抑制病毒活性并降血糖、調血脂和增強胰島素敏感性;黃酮類、總皂苷類和多糖均具有抗氧化作用,多糖又能提高免疫功能。
時間: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