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 | 金角财經(ID: F-Jinjiao)
作者 | 角爺
回購潮,正在席卷中國資本市場。
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A股共有1645家上市公司實施回購,回購金額合計992.84億元;港交所上市公司回購總金額達到1210億港元,創出曆史同期新高。
不過在轟轟烈烈的回購大潮中,一些上市公司都是口号喊得震天響,回購進度卻很慢,甚至A股一些公司還鑽起監管漏洞,上演左手回購右手變相減持的戲碼。
誰在真金白銀地回購,實實在在地登出,成為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
從A股回購實施進展來看,甯德時代、寶鋼股份、九安醫療回購金額最高,分别回購了24.46億元、22.36億元、11.8億元。
但真正的回購王誕生在港股。僅是今年二季度,騰訊控股回購金額就達到375億港元,加上一季度回購的148億港元,上半年騰訊控股已經回購了523億港元,約合人民币487億元。
根據港交所回購即要登出的規則,2023年騰訊共計回購約1.5億股,這些股份均被登出。今年以來回購的股份也在陸續登出中。
更值得關注的信号是,騰訊的大手筆回購持續超過大股東Prosus同期減持規模,後者所緻的流動性壓力已是幾乎風吹雲散。
換個角度想,如果隻是為了應對大股東的減持,騰訊并沒有必要持續加大回購幅度,在“騰十億”的名頭之下,是騰訊對自己未來前景的樂觀下注。
穩坐“回購王”
最新披露的二季度資料顯示,騰訊回購還在持續加碼。
首先是單日回購10億成為日常。
港交所資訊顯示,今年二季度,除去财報資訊披露等敏感視窗期,騰訊在每個可回購日都積極出手,共計出手38次,累計回購超過1億股,其中37次日回購金額超10億港元。
早在2022年,不少投資者就發現騰訊回購金額提升,從兩億變成三億,直呼騰訊可以改名“騰三億”,每天定投自己三億。
如今不過兩年,騰訊每天定投自己的金額就翻了3倍多,從“騰三億”變成了“騰十億”,騰訊的回購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但又擲地有聲。
加大定投自己的力度之後,騰訊回購金額再創新高。
一是單季度回購金額創下同期曆史新高。相比今年一季度回購148億港元,二季度回購金額達到375億港元,環比增長150%。
二是半年回購規模也重新整理了記錄。2023年騰訊回購490億港元,已超過去十年之和,而今年上半年騰訊回購達到523億港元,無疑又是一個新紀錄。
今年3月釋出财報時,騰訊就宣布2024年将投入不少于1000億港元(約合128億美元)回購股份。今年上半年已經突破500億港元,全年回購站上千億應該是闆上釘釘。
回購持續加碼,騰訊連莊港股“回購王”。截至6月30日,港交所上市公司上半年回購總金額達到1210億港元,而騰訊以523億港元的回購總量貢獻了四成以上,對穩定市場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随着騰訊2022年開始加大回購力度,總股本也在穩步減少,已經從2022年的96億股逐漸下降到目前的93.5億股,股本減少也有利于提高騰訊股票的内在價值。
2023年12月,證監會釋出修訂釋出《回購規則》,今年6月在2024陸家嘴論壇上,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上市公司是中國優秀企業群體的代表,将進一步引導上市公司樹立積極主動回報投資者的意識,更好運用現金分紅、回購登出等方式回饋投資者。
大股東減持影響式微
騰訊回購成為市場焦點,還得從大股東Prosus減持的故事說起。
2022年6月,騰訊大股東Prosus宣布将開啟一項長期、開放的回購計劃,通過出售場内所持騰訊股份的方式擷取回購計劃所需資金,來提高公司自身的每股淨資産價值。
這給當時已經風聲鶴唳的中概股市場當頭一棒,加劇了市場恐慌,認為減持是不看好騰訊了要清倉甩賣。
如今回頭來看,事實并非如此。一個強有力的證據是:減持至今,大股東Prosus的“含騰量”卻越來越高,目前每股Prosus股份中的“含騰量”從減持之初的0.915上升到目前的0.936。
Prosus出售騰訊股票,其實是有自己的算計。簡單來說,就是自身股價已經大幅低于淨資産,股價與實際資産價格形成倒挂,那麼通過減持回購來抹平折價,對于Prosus來說,這筆買賣太劃算了。
通過持續的回購,Prosus的淨資産折價率已經從回購計劃開展時的46%下降至目前的37.7%。新任CEO Fabricio Bloisi在業績會首秀時表示,隻要股價相對于相關權益的資産淨值相比、折價仍然很高,股票回購就會繼續,但其對騰訊的投資充滿熱情。
“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在支援他們,将繼續與騰訊合作,計劃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保持騰訊重要股東的地位。”Fabricio Bloisi表示。
說到底,騰訊依然是Prosus最值錢的資産之一。
即使抛開這一層原因,騰訊的回購力度也已經大幅超過減持。
如圖所示,從2023年3季度開始,騰訊回購已經連續4個季度超過Prosus減持金額,且差距不斷拉大,到今年二季度,騰訊回購總額已經是Prosus減持規模的2.7倍。
而以6月17日-6月21日周資料為例,騰訊控股當周成交約0.92億股,成交金額約351.96億港币(約44.84億美金),騰訊當周累計回購1308萬股,金額約6.42億美金,Prosus共售出250萬股騰訊。以此計算,Prosus周減持數量約占周成交量的2.72%,騰訊回購力度是其5倍之多。
此外,從趨勢上看,Prosus減持騰訊的力度越來越小。受其所在的泛歐交易所對回購的限制規定,上市公司單日回購數量不能超過前20個交易日平均日成交量的25%。
過去由于Prosus公司的持續回購登出,流通股的持續減少導緻流動性和交易量也在降低,這會影響每日回購金額,最終導緻減持騰訊的金額也在降低。
即使以上半年Prosus回購33.6億美元推算,今年全年Prosus回購股份總額預計約為67.2億美元,與騰訊計劃回購至少千億港元相比,騰訊全年回購預計将達到Prosus減持總額的1.9倍。
此消彼長之下,大股東減持帶來的流動性壓力幾乎風吹雲散,騰訊已過萬重山。
确定性的回歸
如果隻是為了抵消減持壓力,騰訊其實沒有必要持續加大回購力度。
港交所披露的騰訊回購資訊統計,騰訊二季度回購均價為361.8港元,相比一季度回購均價290.6港元上漲近25%。其中5月20日,在一季報業績披露後股價沖高之際,騰訊仍出手回購,最高回購價達399.8港元。
騰訊總裁劉熾平曾在一季報後機構電話上表示,騰訊将繼續按照公布的節奏執行股票回購計劃。“我們宣布回購時的股價極具吸引力,盡管股價近期已有不小漲幅,我們仍然認為現在的股價仍然如此。”
言外之意就是,騰訊認為自己目前的股價依然便宜,歸根結底是對自己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信心源自何處?在今年的一季報中已經顯露。騰訊當季營收和毛利雙雙創下曆史新高,淨利潤(Non-IFRS)同比增速達到54%,大幅高于市場一緻預期,而視訊号、小程式、SaaS等優質“新芽”業務快速成長,成為驅動騰訊大象起舞的第二曲線。
騰訊“新芽”業務的出圈,來自今年初的員工大會上。馬化騰表示,“每一個業務要自己想:第一,能不能常青,新業務沒有那麼容易耕耘,要在自己的領地考慮怎麼常青;第二,考慮有沒有新芽,而且這個芽要是自己枝頭的,不是外面找的。”
騰訊如今的新芽業務,大緻可分為四個闆塊:微信使用者及商業生态、To B中的SaaS業務、海外遊戲、AI大模型。
微信以其12年的深厚底蘊,成為“煥新芽”典範,展露出強大的生态活力。
2024年一季報披露,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進一步增至13.59億,從微信生态中迸發出來的視訊号、小程式、小遊戲、微信搜一搜等産品都為高品質增長貢獻了新動能。
以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為代表的To B業務,已經成為騰訊最大的營收貢獻闆塊。到了今年一季度,受益于雲業務成本效益提高,實作了毛利同比增長42%。
其中,視訊号直播技術服務費已成為了騰訊企業服務收入的重要來源,極大地改善了該業務的利潤率;企業微信和騰訊雲被內建收入均實作了2倍增長;騰訊會議代理收入則增長了7倍。
而遊戲出海成為騰訊增長的新藍海。自2019年Q3單季收入貢獻達到10%,到2023年收入貢獻占比30%創新高,這一躍升标志着騰訊遊戲海外擴張取得關鍵進展,并開啟了其業務全球化的新起點。
與上述新芽業務相比,AI大模型業務有所不同,承擔更多的責任是驅動其他新芽業務高品質增長。
今年一季度,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騰訊樂享、騰訊電子簽、騰訊問卷等騰訊協作SaaS産品,已全部接入騰訊混元大模型,實作智能化更新。
短期來看,大模型可以助力廣告等業務的更新,提高廣告轉化效率,節省廣告制作成本;對廣告主帶來附加價值的同時,加大對廣告主預算的擷取。
中長期來看,AI+應用的界面,目前還沒有誕生超級應用,但不代表未來不會産生新的大型應用入口,具有先發優勢的騰訊,已經躬身入局AI時代的國民級應用之戰。
如今,騰訊混元大模型已經應用于汽車、零售、教育、金融和醫療等衆多行業,成為企業服務業務的新增長點。
回顧過去兩年騰訊的增長曲線,大股東的減持行動對市場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幾乎變得可以忽略不計,這标志着一段不确定時期的落幕。
如果說内生增長就像是北極星,指引着騰訊不斷探索和開拓新的商業領域,股票回購則是壓艙石,確定公司在波濤洶湧的市場中穩健前行。
兩者結合,成為騰訊當下最大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