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萬人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荒廢4年後現在怎樣了?用處出乎意料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3萬人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荒廢4年後現在怎樣了?用處出乎意料

2019年冬,一場病毒感染悄無聲息地席卷了整個中華大地。

很多人,永遠留在了那個寒冷的冬天。

太多眼淚,浸濕了被病痛折磨之人的雙眼。

我們,在災難中悲痛欲絕,在危險中艱難求生,在衆志成城中迎來新生。

太多不甘,在心裡打轉。

又有太多溫暖,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

太多奇迹,支撐着我們走出困境。

其中,那超30000人施工,僅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便是我們的精神信仰。

3萬人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荒廢4年後現在怎樣了?用處出乎意料

因為有它,太多人免于重病折磨。

因為有它,太多人在九死一生中尋到光亮。

至今想來,眼淚還是忍不住。

如今,四年過去了,雷神山醫院早已完成了自己的精神使命。

可看完它的現狀後,才知負面評價早已占據了主流,不禁令人唏噓。

3萬人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荒廢4年後現在怎樣了?用處出乎意料

2019年底,那場病毒悄然肆虐時,還并沒有人在意。

看着越來越多的人住進呼吸科時,很多醫生隻覺得這可能就是一場普通的流感。

當時隻有少數人及時覺醒,認為這有可能是一場大感染,可根本沒人相信。

很快,病毒就開始大肆擴張,武漢每個醫院人滿為患,大街上的行人也都開始咳嗽,不久便開始發高燒,喪失味覺,全身無力。

人們這才開始正視這場病毒,武漢封城。

可這時剛好趕上春節回家高峰期,病情早已無法控制。

3萬人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荒廢4年後現在怎樣了?用處出乎意料

于是,那一年春節,全國人民都在自己家裡度過,還過了一個有史以來最長的春節。

可是,相對于全國其他城市的停擺,武漢城内更多的是寂寥和無助,恐慌和死亡。

每天大量患者湧入醫院,其中不乏危急症患者,可是,他們連就醫的機會都沒有。

還有很多人,從患病到死亡,都沒被發現,遺體被發現時已經過了很久很久。

更令人絕望的是,遺體都找不到地方安葬......

為了控制這一情況,中央政府決定迅速建立一座能夠容納大量病患的醫院——雷神山醫院。

再抽調全國各地的支援隊到武漢,緩解當地醫療系統的壓力。

要在幾天時間内,建立一座能夠容納上千人的醫院,還要配備一系列醫設施,在這任何地方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更何況是早已封城的武漢。

可是方法總比困難那多。

3萬人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荒廢4年後現在怎樣了?用處出乎意料

号稱“基建狂魔”的中國人,就喜歡創造不可能。

不到一天,工程師就根據地形和氣候,設計好了這座醫院的布局和細節。

他們采用了“工”字形布局,既能夠保證空氣流通,又可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就這樣,整個醫院的模型出來了,可是如何将圖紙變成現實,還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财力。

首先是人力。

當時正值春節,很多人都回了老家,即使有因為封城留在武漢的人,也隻是少數。

然而,當看到雷神山醫院招募勞工的消息出來時,全國各地的農民工都跨越千山萬水趕了來。

接下來就是建築材料,正式春天,幾乎很少人公司施工,建築公司正因如此,也不會生産太多原材料。

但是,建雷神山醫院是勢在必行,于是很多原本已經放假的工廠,緊急開工,隻為了早日将材料生産出來。

配備好這一切後,30000萬名勞工在工地上不眠不休,雷神山醫院施工點晝夜燈火通明。

3萬人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荒廢4年後現在怎樣了?用處出乎意料

終于,12天後,雷神山醫院建成,院内醫療設施完善,感染科、病理科、影像科、檢驗科等多個科室一應俱全,成為了大陸建築史上又一奇迹。

建成之後的雷神山醫院,也果然不負衆望。

2020年2月8日開始收治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67天内,共收治2011名患者,絕大多數患者康複出院。

雷神山醫院再次改寫了大陸人民的新冠感染病史。

一時間,國人内心驕傲不已。

然而,後面的事态發展就有點超出了網友們的想象。

3萬人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荒廢4年後現在怎樣了?用處出乎意料

眼看着雷神山醫院承載的抗疫使命,全國其他地方也開始紛紛效仿。

許多城市借鑒了武漢雷神山醫院的成功經驗,開始建立或改造醫療設施,以應對發熱病人就醫和住院的難題。

北京、湖南、河南、黑龍江、陝西、廣西和貴州等地,相繼展開了病區的建設和修繕工程,以增強當地的醫療能力。

2020年1月27日,河南鄭州岐伯山醫院開始建設。

建築勞工們在寒風中揮汗如雨,他們手中的鐵鍬和錘子,成為了抗擊疫情的有力武器。

現場有一位名叫李強的農民工,他放棄了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毅然決然地加入了建設隊伍。

他說:“我知道這很危險,但我更知道,如果我能出一份力,就能幫助更多的人。”

經曆9天後,2月6日建成,2月13日開始收治病人。

3萬人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荒廢4年後現在怎樣了?用處出乎意料

當然,除了這種建立的專門為收治新冠患者的定點醫院,還有很多地方是對舊醫院進行修葺和改造。

據新華社報道,北京小湯山醫院在1月30日已經開始了改造工程,以備不時之需,為可能的疫情變化提供支援。

那個曾經抗擊非典的堡壘,如今再次成為抗擊新冠病毒的戰場。

在短短幾天内,這裡再次聚集了衆多醫護人員和建築勞工,他們不分晝夜,與時間賽跑,為救治患者争取了寶貴的時間。

比如,廣東東莞的第九人民醫院,成為新冠患者救治定點醫院。

由于東莞市是制造業重鎮,外來人口衆多,廣東東莞第九人民醫院因其具備相應的隔離和治療設施,為患者提供了及時的救治,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希望之光。

3萬人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荒廢4年後現在怎樣了?用處出乎意料

然而,随着疫情的逐漸控制,這些臨時醫院的未來成為了公衆讨論的焦點。

一些人開始質疑,這些醫院的建設是否過于倉促,是否造成了不必要的資源和财務浪費。

他們認為,在疫情過後,這些醫院可能将面臨閑置,甚至荒廢的命運。

網絡上出現了各種聲音,有人指責決策者未能充分考慮長遠,有人擔憂這背後可能隐藏的經濟利益。

然而,也有人認為,面對疫情,這些醫院的建設是必要的應急措施,它們在關鍵時刻挽救了無數生命。

在争議聲中,我們不得不思考這些醫院的現實意義。

它們是否真的失去了用途,還是仍有潛在價值未被發掘?

3萬人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荒廢4年後現在怎樣了?用處出乎意料

在疫情的陰影下,這些醫院曾是患者的庇護所,醫護人員的戰場。

如今,它們是否可以轉型為正常醫療機構,繼續為人們的健康服務?

或者,是否還能有一些新的用途?

随着疫情的緩解,雷神山醫院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所曾經在抗擊新冠病毒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醫院,在完成了它的緊急救治任務後,似乎就沒用了。

但事實上,雷神山醫院在疫情之後,并沒有立即拆除。

3萬人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荒廢4年後現在怎樣了?用處出乎意料

雖然醫療器械和裝置很快被搬出,但雷神山醫院的區域基本都被保留下來,被當地博物館收容,成為了曆史的見證。

因為這座醫院不僅記錄了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艱辛曆程,也成為了進行公共衛生教育和防疫知識普及的重要場所。

然而,也有一些報道指出,雷神山醫院的部分區域由于缺乏持續的維護和更新,出現了荒廢的迹象,甚至有些地方雜草叢生。

原本開闊平整的廠房,現在因沒有人迹而顯得荒蕪;原來潔白厚重的牆壁,現在看起來斑駁不已;原來寬敞明亮的過道,現在昏黃陰暗......

3萬人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荒廢4年後現在怎樣了?用處出乎意料

很多人說,疫情後期各地還花很多錢建造了類似的方艙醫院,但是如今也是一樣處于廢棄之中。

不禁令人唏噓。

在當時,那種不明朗的情況之下,建造方艙醫院實屬好心之舉。

但若是真的在疫情快要結束之後,還繼續效仿,那就有點讓人想不通了。

可是,事情早已發生,或許更好的事情就是思考如何處置這些方艙醫院,最起碼不能讓這些努力和心血白浪費。

這一陣子,俄烏沖突之下,不少普通人的遭遇着實卻讓人心酸,但轉念一想,也許這件事情還能帶給我們新的啟發。

這種不可預見的危機對一個國家和人民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3萬人12天建成的雷神山醫院,荒廢4年後現在怎樣了?用處出乎意料

這也不禁讓我們思考,那些曾經為抗擊疫情緊急建立的醫院,是否也能在其他類型的緊急情況下發揮作用?

就如同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預制菜風波一樣,烏克蘭很多地方被炸後,人們流離失所,資源短缺,這個時候,預制菜是不是就能派上一點用場?

當然,這也隻是想象。

畢竟,預制菜本身就不是什麼好東西,而雷神山醫院帶給大陸人的貢獻卻是實打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