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股價幾近“腰斬”、業績承壓,“星火4.0”能救科大訊飛嗎?

股價幾近“腰斬”、業績承壓,“星火4.0”能救科大訊飛嗎?

文|甯成缺

來源|博望财經

盡管身披“AI第一股”的榮光,但科大訊飛的日子卻不好過。

受到2023年報、2024年一季度不及預期的影響,科大訊飛股價備受打擊。截至目前,科大訊飛的股價截至發稿前7月4日午間收于41.66元/股。市值收縮至963.07億元,與一年前推出AI大模型“訊飛星火”後所觸及的市值巅峰相比,幾乎“腰斬”,令人唏噓。

股價幾近“腰斬”、業績承壓,“星火4.0”能救科大訊飛嗎?

來源:百度股市通

即便是星火大模型V4.0的釋出,也未能挽救公司市值。目前,科大訊飛正面臨多重挑戰:實作千億營收的緊迫任務、負債規模的快速上升,以及減員帶來的内部壓力等,這些問題如同重巒疊嶂,考驗着公司的韌性與智慧。而近期曝出的一起員工猝死事件,更是将科大訊飛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公衆的關注與審視更加嚴苛。

在AI技術蓬勃發展的2023年,科大訊飛卻未能如願駛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依舊困擾着這家曾經的明星企業。

這一系列現象不禁引人深思:科大訊飛在AI大模型賽道的重注,是否真的是一條正确的道路?在AI浪潮中,如何平衡長遠規劃與短期效益,如何確定研發投入的有效轉化,成為科大訊飛乃至整個行業亟待解答的課題。

01

星火大模型V4.0釋出,科大訊飛赢了?

回溯至去年,當科大訊飛正式釋出星火大模型的1.0版本時,其CEO劉慶峰滿懷信心地宣布,該模型将于同年10月與ChatGPT一較高下。

這一雄心勃勃的宣言立即激發了市場的熱烈反響,科大訊飛股價應聲漲停,并随後持續攀升,創下曆史新高,市值更是一度突破1700億元大關。

曆時一年,科大訊飛在北京釋出訊飛星火大模型V4.0及其在醫療、教育、商業等多個領域的落地應用。該模型基于全國首個國産萬卡算力叢集“飛星一号”訓練,模型能力全面對标GPT-4 Turbo,并在文本生成、語言了解、知識問答、邏輯推理、數學能力等方面實作超越。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在國内外12項大模型主流測試集中,訊飛星火V4.0在其中的8項測試中脫穎而出,整體表現超越了GPT-4 Turbo等國際頂尖大模型。

劉慶峰進一步透露,星火APP的下載下傳量已激增至1.31億,不僅吸引了大量忠實使用者,還催生了一系列備受歡迎的應用助手。在星火大模型的賦能下,部分智能硬體産品的銷量實作了顯著增長,同比增長超過70%,月均使用次數更是突破了4000萬次。

此外,根據七麥資料,截至今年4月,訊飛星火App在安卓平台的累計下載下傳量排名第二,蘋果App Store上的使用者評價和打分也領先于國内同行,使用者規模穩居行業前列。

與此同時,科大訊飛在2024年北京車展上展示了其最新一代“訊飛星火+座艙”解決方案,這一創新成果已在多家車企的多款車型上成功落地應用,有效解決了人車互動的痛點問題,為駕乘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體驗。

作為背靠合肥政府和中科院等強大資源的企業,科大訊飛自2010年起便布局訊飛開放平台,緻力于将自身的AI能力向下遊移動網際網路及智能硬體開發者輸出。目前,公司采取“平台+賽道”戰略,圍繞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慧汽車、智慧金融、營運商、平台及消費者業務等七大核心業務領域展開布局。

去年,受經濟環境和财政支出等因素影響,公司在G端業務的智慧教育、智慧城市及營運商闆塊遭遇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AI的轉型成效顯著。2023年,公司C端硬體GMV實作了超84%的增長,開放平台收入也同比增長超過40%。開放平台及消費者業務更是以61.9億元的營收貢獻,同比增長33.4%,首次成為公司第一大業務,占總營收的比重達到了31.47%。

盡管取得了這些成績,2023年科大訊飛實作營收為196.5億,仍未能邁過200億營收的門檻,距離劉慶峰2021年提出的千億營收目标相去甚遠。

更令人擔憂的是,公司近兩年的營收增速均未能突破5%的瓶頸,2022年和2023年的營收增速分别為2.77%和4.41%。這不禁讓人思考: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科大訊飛為何未能如預期般騰飛?這背後或許隐藏着更為複雜的挑戰與困境。

02

一季度虧損3億,錢去哪了?

雖然星火認知大模型疊代到4.0版本,在大模型戰場上傲視群雄,但科大訊飛卻伴随着顯著的财務挑戰。

财報資料顯示,2023年,科大訊飛扣非淨利潤1.18億,同比下降71.74%,而2024年一季度更是出現歸母淨利潤虧損3億元的嚴峻局面,這一數字接近了2023年全年的利潤半數。

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自2022年一季度以來,科大訊飛已連續四個報告期面臨營收增長卻利潤下滑的困境,引發市場對其“造血能力”的廣泛質疑。

那麼,錢到底去哪裡了?

深入剖析科大訊飛的财務狀況,不難發現其資金流動的兩大主要去向:一是年度分紅,公司慷慨派發現金紅利2.29億,占2023年歸母淨利潤的三成。

二是研發投入的持續加碼,從2021年至2023年,科大訊飛累計投入已達101.28億元,其中2023年研發投入38.36億元,同比增長14.36%,占營收比例提升至19.53%。其中,訊飛開放平台系統、訊飛AI輸入法的研發資本化金額分别為6587萬元、6250萬元,均超過6000萬元。

而2024年第一季度,科大訊飛研發費用8.42億元,同比增加1.26億元。

在AI界,大模型研發離不開算法、算力、資料,而這三項都是無比燒錢的主,2023年,單是伺服器裝置,科大訊飛就花掉了1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與核心技術研發相比,科大訊飛的銷售費用增長同樣迅猛。2023年,銷售費用達到35.84億元,同比增長13.26%,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到了18.2%。

公司CEO劉慶峰直言,随着星火大模型的推廣進入“燎原”階段,市場投入必須相應增加。這一政策導緻銷售費用持續高企,成為侵蝕利潤的另一大因素。進入2024年一季度,銷售費用繼續攀升,達到7.65億元,同比增加1.31億元。

資金壓力方面,科大訊飛面臨貨币資金減少、長期借款增加的雙重挑戰。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貨币資金僅剩26.78億元,較2023年底的35.6億元減少了近9億元。同時,總負債達到197.97億元,同比增長32.21%,負債率攀升至53.24%,處于上市以來高位。

資金壓力之下,沒有造血能力的科大訊飛隻能頻繁通過資本市場募資,并依賴政府補貼以維持營運。這引發了對科大訊飛發展模式的深思:作為科技企業,在研發費用與銷售費用雙高的情況下,如何平衡投入與産出,實作可持續的利潤增長呢?科大訊飛似乎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

03

大模型鬥争激烈,科大訊飛還能飛嗎?”

科大訊飛在大模型賽道的征途,無疑是一場充滿挑戰與不确定性的豪賭。

自2023年5月正式推出星火大模型以來,訊飛采取了多元化變現政策,包括賦能現有業務、API授權付費及企業定制化模型,然而,目前僅C端硬體與智能汽車業務展現出顯著增長,其中智能硬體營收入達16.17億元,同比增長22.35%,智慧汽車業務則實作6.95億元,增幅高達49.71%。

盡管如此,面對龐大的營收基數,星火大模型對整體營收的提振作用尚顯有限。

更為嚴峻的是,随着大模型市場的競争加劇,價格戰愈演愈烈。科大訊飛不得不跟随市場趨勢,宣布訊飛星火Lite API永久免費,同時大幅下調Pro/Max API的價格至每萬tokens僅0.21元,這無疑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在此情境下,大模型應用尚處初級階段便已深陷内卷漩渦,未來盈利前景更添陰霾。

此外,科大訊飛還面臨着來自百度、阿裡巴巴、華為、騰訊等科技巨頭的激烈競争。這些企業各自擁有獨特的優勢,如百度的文心大模型憑借産業級知識增強特性占據行業高地,阿裡巴巴的通義大模型則在電商、醫療等多個垂直領域深入應用,騰訊則依托其在社交、遊戲等方面龐大的使用者基礎和資料資源推動模型疊代與創新。

相比之下,訊飛星火雖有所建樹,但在綜合競争力上仍顯不足。

雪上加霜的是,包括汽車領域在内的企業對自研大模型的熱情高漲,特斯拉、比亞迪、蔚來、理想等車企紛紛加入自研行列,這進一步削弱了科大訊飛的市場地位。

确定的是,科大訊飛還将持續燒錢。畢竟,大模型市場競争日趨激烈,對标GPT-4目前能力的訊飛星火V4.0才剛釋出,微軟就已悄悄為OpenAI開始訓練GPT-6了,你說科大訊飛難不難。

資金壓力之下,科大訊飛股東紛紛減持套現。2023年,科大訊飛十大股東當中,共有5個股東實施了減持。此外,科大訊飛員工總數也有所減少,尤其是核心技術人員流失較多。從2023年報看到,科大訊飛的核心的技術人員,從2022年的9281人減少至2023年的8908人,減少373人。這無疑給公司的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在資本市場,科大訊飛的表現亦不盡如人意,投資者信心受到考驗。

從大環境來看,人工智能市場仍具巨大潛力。根據國際資料公司(IDC)的資料,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為885.7億美元,預計2025年将達到2,218.7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6.2%。這為科大訊飛等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盡管目前面臨重重困難,但科大訊飛仍有望在大模型賽道中突圍而出,但能否真正“飛起來”,還需看其如何應對這些挑戰與不确定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