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制蘇-30戰鬥機是一款非常成功的戰鬥機,該型号戰機也是俄羅斯至今為止出口量最大的戰鬥機,先後有大陸、印度、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等多國都引進了該型号戰機,其中印度引進了260多架蘇-30,該戰機至今也是印度空軍的主力戰鬥機。而我軍引進蘇-30的數量僅次于印度,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軍先後以45億美元訂購了76架蘇30MKK戰機和24架蘇30MK2戰機。2000年12月,首批蘇30MKK戰機傳遞我空軍部隊(據稱很有可能首批就包括了我軍以素質過硬著稱的空3師),并得到了我軍的高度評價。
客觀來說,這批蘇-30的引進,對于當時的我空軍而言,無異于“雪中送炭”!要知道,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我空軍的狀況是遠遠不如現在的。當時,我軍最主力的戰鬥機還是殲-6、殲-7和殲-8系列戰鬥機,這些戰鬥機其實本質上都屬于是蘇/俄的米格系列戰鬥機,都是輕型、中型戰鬥機,用于保家衛國還可以,但是若是用于海上巡邏,對地對海就顯得有些不足了。尤其是在飛豹問世之前,我軍幾乎沒有一款戰機能夠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去南海進行巡航,這無疑對大陸的海防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其次,90年代,日本、南韓等都已經裝備了F-15、F-16戰鬥機,就連台地方武裝空中力量也有F-16等先進戰機。是以,我們迫切地需要一款同代戰機,這樣才能在空中對決之中取得優勢。綜合來看,這一百架蘇-30的到來,可以說很好地滿足了我軍以上的兩大需求,該戰機不僅性能先進,而且屬于是一種雙發重型戰鬥機,具有強大的對地對海的能力。總的來看,蘇-30戰鬥機與蘇-27戰鬥機撐起了本世紀初我空軍的“半片天”。并且,通過對蘇-30和蘇-27等側衛系列戰機的研究,我軍在戰機研發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對我空軍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不過,時過境遷,随着我軍包括最強大的殲-20戰鬥機的陸續服役,這種俄制蘇-30戰鬥機在我軍之中已經早就不是最先進的存在了。但是,畢竟蘇-30的總數高達百架,這并不是一個小數目,甚至僅僅是這一百架蘇-30,放在全球任何地區都足以與一個現代化空軍強國媲美。那麼既然如此,我們是否應該對其進行大規模更新改進,使得這些蘇-30能夠繼續“發揮餘熱”呢?
目前來看,這樣做的必要性并不大,這主要是有兩個原因。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殲-16的大量服役。從根源上說,包括殲-16、殲-11、殲-15以及蘇-27、蘇-30、蘇-35等戰鬥機都可以說是大名鼎鼎的“側衛”系列戰機的一員。不過,由于技術的進步,殲-16戰鬥機的外形雖然與側衛系列戰鬥機非常相似,但是其核心已經有了脫胎換骨一般的改變,該型号戰機的性能不僅大大超過了蘇-27和蘇-30,甚至比俄制蘇-35還要強,堪稱為名副其實的“最強側衛”。
而如今,殲-16戰鬥機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服役數量已經達到三位數以上,是以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殲-16戰鬥機逐漸替換原本的側衛戰機才是正确的選擇。在更強的殲-16戰鬥機大規模服役的當下,再改進蘇-30的必要性确實大大降低了。
其次就是蘇-30本身的原因了。上文提到過,最早一批蘇-30的傳遞時間是2000年,至今已經有20多年了,一般來說,戰鬥機的服役時間為30餘年左右。是以,即便是我們将這批蘇-30改出來了,其實也用不了多久就得退役,與其這樣,那還真不如多造幾架殲-16呢!
不過,不進行“大改”,并不意味着不進行“小改”。此前已經有蘇-30戰鬥機挂載我們自行研制的霹靂系列空空飛彈的畫面流傳了出來,那麼這很有可能意味着蘇-30戰鬥機已經進行了小幅度的改動更新,使得其可以在俄制原版的飛彈之外,同樣與我軍自行研制的飛彈相比對,至于其航電等裝置,很有可能也會進行小範圍的更新。雖然無法達到殲-16戰機的标準,但很有可能相比剛剛來華之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筆者認為,在進行了小範圍的改進更新之後,這些蘇-30戰機很有可能最多還會與我們陪伴十年左右的時間才會退役。相信在我空軍的精心維護之下,這些服役多年的“老兵”,一定能夠繼續“站好最後一班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