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著名哲學大師馮友蘭認為人生境界有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非常認同他的觀點。
自然境界即是動物的本能需求,也就是食色人生。民以食為天,吃飯是第一需求,“人是鐵飯是剛,一頓不吃,餓聽慌。”色是繁衍後代,生命不息的需要。食色人生,即此意。
功利境界是指人們在滿足了吃飽穿暖,繁衍後代的基礎上,對功名利祿的追求。也可以說是對個人理想價值的追求。“人為财死,鳥為食亡。”急功近利是人類物欲所緻,世間種種皆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追求利益是人性中的普遍意識,也是生活中的普遍現象。
道德境界是我們開始關注他人,學會犧牲和奉獻。我們不再僅僅考慮個人得失,而是開始關心集體的利益,開始有意識地限制和規範自己的行為。我們學會了同情和了解,學會了為他人着想,這是我們由物質到精神境界的一大躍遷。
君子愛财,取之有道。是古往今來人們所提倡的。損人利己是人們所唾棄的。舍己為人是人們所欽佩的。
做一個不為個人利益患得患失,堅守人格底線,維護公平正義,抵制不良思想行為的誘惑,能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這應該是人生的最大境界吧。
有人去過旅遊景點六尺巷吧,這個景點雖小,卻成就一段曆史佳話。
故事從張英說起,他是安徽桐城人,是清代名臣,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是清朝第一位以詞臣身份住進紫禁城的人。
據史料記載,張英居宅旁有一小塊空地,與吳家相鄰,吳家建房時占用了張家的空地,張家人寫信告訴了張英,張英看完家書後,不贊成家人為争奪地界而驚動官府,便在家書上寫道:“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寥寥數語,寓意深長。于是,張家人向後拆讓了三尺地基,吳家被張英的大度所感動,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了三尺,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被鄉裡人稱之為“六尺巷”。
顯然吳家起初是不道德的,在張家的感召下,終于幡然醒悟,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教育後來人。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顧天下。”這種境界不僅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社會的責任。
在困境中,我們應該做到獨善其身。這意味着在面對誘惑和壓力時,我們能夠堅守原則,不随波逐流,不違背内心的良知。不為了個人的蠅頭小利,苦心鑽營,蠅營狗苟。“窮則獨善其身”,這是一種自我修養的表現,是對個人品德的堅守。
在順境中,我們則應該兼顧天下。當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關心社會,幫助他人,為社會做出貢獻。這不僅是對自己能力的發揮,也是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過程中,面對重重困難,始終堅守科研道德,不為名利所動,最終發現了治療瘧疾的有效藥物,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張桂梅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進階中學的校長,她數十年如一日,不顧身體的病痛,不顧生活的困苦,一心緻力于教育事業,幫助貧困山區的女孩接受教育,用知識改變了她們的命運。
南部戰區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戰士杜富國,在執行掃雷任務時,面對危險,挺身而出保護戰友,自己卻失去了雙眼雙手。
人生最大的境界是什麼?是做個頂天立地的人!一個大寫的人!這就是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