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迎來血雨腥風,93萬人高呼尹錫悅下台,他們能成功嗎?放話24小時解決俄烏,俄羅斯卻很不領情,為何特朗普這次碰了個軟釘子?中美關系的惡化,又是如何影響到了中日關系?
93萬人請願尹錫悅下台,南韓内部政治激化
據環球網6月26日報道,當天敦促彈劾南韓總統尹錫悅的“國民同意請願”已經送出到南韓國會,該請願于6月20日上傳至網絡并開始募集請願簽名,僅6天時間就募集了超過20萬人的請願同意。随後的6月29日,這一數字突破50萬人;7月1日,這一數字突破80萬人;7月2日,這一數字突破93萬人。由于參與人數過多,募集請願的網站一度出現連接配接延遲的情況。
報道介紹稱,自尹錫悅上台以來,南韓反對黨和群眾發起過多次抗議活動,試圖将尹錫悅趕下台,此次活動被認為是最有可能進入正式彈劾程式的一次活動,原因是在今年4月的南韓國會議員選舉中,反對黨及其衛星政黨獲得大勝,進而在南韓國會下屬的法治司法委員會中占據了多數議席。
這一委員會負責接收請願和送出請願至國會,外界預估此次彈劾程式至少會進行到将請願在國會公開讨論并投票的階段,但是否能順利推進仍存有疑問。
目前反對黨一方在國會僅占據186席,并未超過通過彈劾動議所需的200席。如果無法策反部分執政黨成員參與投票,尹錫悅此次很有可能會再度逃過一劫。
南韓國内的政治鬥争在2022年後,或者更确切地說在2020年後加速,是一個人盡皆知的事實,南韓反對黨想要重制樸槿惠舊事,将尹錫悅趕下台,如此極端的手段并不讓人感到奇怪,倒不如說讓人奇怪的是南韓反對黨過于無能,在尹錫悅上台兩年後才找到機會彈劾他。
實際上,整個西方世界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即内部沖突不斷尖銳化,加劇磨損國家實力,加速國内政治程序。近幾年國際上出現的一系列大事件,都可以視作是西方内部政治沖突激化的外溢影響。
特朗普碰了軟釘子,24小時解決俄烏成奢望
最大的事件毫無疑問是俄烏沖突,這場危機已經持續三十個月,并且仍然沒有結束的迹象。此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參加與美國現總統拜登的電視辯論時,曾誇下海口稱,如果他當選,可以在24小時内結束俄烏沖突;還嘲諷拜登稱,他不是受普京尊重的真正的美國總統,否則俄烏沖突會因為普京尊重“真正的美國總統”而打不起來。
對此,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俄羅斯方面不對特朗普“一天結束俄烏沖突”的言論加以評論,因為俄方不知道特朗普到底要怎麼做,并重申了俄羅斯對俄烏沖突的立場;俄羅斯駐聯合國大使涅邊賈在7月1日時表示,俄烏沖突不可能在一天之内解決,西方國家破壞了2022年4月的俄烏和談;順帶批評了一番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警告稱以外交手段結束戰争的難度會越來越高。
俄羅斯方面的不領情讓特朗普小小吃了一根軟釘子,俄烏沖突的複雜性決定了這場戰争沒有那麼容易就此結束。
美西方不甘心放棄圍剿俄羅斯戰略空間、推動俄羅斯二次解體的計劃,而俄羅斯也絕不會任由西方國家壓縮自己的生存空間,并且目前的俄烏局勢中,雙方都有“還可以再打一打”的判斷,戰争還沒有進行到必須停止的地步。
西方國家想要的是二戰式的結束和一戰式的戰後處理,而俄羅斯想要的是一戰式的結束和二戰式的戰後處理。前者的含義是,徹底打垮對手,然後施以最殘酷的手段來消滅對手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後者的含義,是戰争因為各自的内部原因強行終結,而非一方完全戰勝另一方;同時通過外交手段劃分好彼此的戰略空間,用這樣的方式來降低戰争再起的可能性。
中日關系微妙,中美互相瞪眼
相比較之下,整個世界範圍内,唯有中國及中國周邊相對和平,但這種和平之下潛藏着的危機是誰都能夠看出來的。共同社在7月2日報道稱,由日本前衆議院議長、現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長河野洋平率領的一個日本代表團于7月1日抵達北京,河野洋平随後與中方多位上司人見面并舉行會談。
此次河野洋平率團訪華,恰巧遇到了一個頗為微妙的突發事件。稍早之前,江蘇蘇州發生了一起突發事件,有人在街頭持刀行兇,一對日本籍母女在事件中受傷,一位中國籍女性胡友平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救下了兩人,自己不幸遇害。
這起事件大機率是偶發事件,但遇到了一個特殊的環境。
在事件發生後,日本媒體對此進行了極其密集的報道,如此密集的報道背後是美國人的推動。美國方面正在加大馬力造謠抹黑中國,試圖将中國的輿論形象營造成“地獄景象”,以降低外國群眾來華意願。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如果有外國人在中國遇害,毫無疑問會成為美西方國家攻擊中國的把柄,成為切斷與中國人員往來聯系的借口。
從這個角度來說,胡友平女士拯救的不僅僅是這對日本籍母女,她的犧牲讓美西方國家無法利用此次事件來造謠抹黑中國。日本媒體在報道中有很多陰謀論,但由于胡友平女士的犧牲,絕大部分日本人和外國人對此事件有了相對客觀的看待,不會因為媒體的引導而發生改變。
中美關系惡化是西太平洋地區和平但卻又危機四伏的根本原因。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7月1日參加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時,指責中國提出的世界願景不符合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訴求。美國财政部在6月底釋出新規,以近乎苛刻的要求實質上禁止了美國資本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投資。中美之間互相瞪眼,雖然并未真的大打出手,彼此之間的敵意卻已然掩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