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首發大賽#
各位看官大家好,今兒咱們來聊聊古裝劇裡那些大臣們手裡頭總愛捧着的長條闆子,你們知道那是啥嗎?
别急着說那是銀行排隊的号碼牌或者時尚界的新寵兒,哈哈,都不是!這玩意兒,在古代可是官員們上朝時的“秘密武器”——護闆,也有人親切地叫它笏闆。
沒了它,大臣們想在皇上面前好好表現一番,那難度,簡直比登天摘星還難呢!
首先,咱們得說說這護闆的第一大能耐,它簡直就是古代官員們的“超級備忘錄”。你想啊,古代朝廷裡,大事小情多得跟天上的星星似的,數都數不過來。
皇帝今天想修個宮殿,明天又要打場仗,後天還得關心百姓的吃喝拉撒,這麼多事兒,大臣們哪能都記在腦瓜子裡?這時候,護闆就閃亮登場了。大臣們可以提前把要彙報的要點、給皇上的建議啊,都一筆一劃地刻在這闆子上,就像咱們現在用手機備忘錄記事情一樣友善。
皇上要是突然發問了,或者有啥重要訓示,他們也能迅速在護闆上記下來,免得出現那種“皇上,您剛才說啥?我耳朵不好使,沒聽清……”的尴尬場面。
這護闆,别看它不大,長個五十來厘米,寬也就那麼幾指寬,但記個小抄、畫個簡單的示意圖啥的,綽綽有餘。要是内容太多寫不下?嘿,人家早有對策,護囊裡備着好幾塊呢,想換就換,想加就加,靈活得很。
再來說說這護闆的第二大妙用,它還是個“身份小标簽”。在古代,這護闆可不是随便哪個阿貓阿狗都能用的,也不是随便撿塊木頭就能做的。
那時候的官員們,等級森嚴,護闆就是他們身份地位的一個小小展示窗。比如唐朝吧,五品以上的大佬,用的護闆那是象牙做的,光澤溫潤,一看就知道不是凡品,走在路上都能吸引一堆羨慕的目光。
而六品以下的小官們呢,就隻能用竹子了,雖然也挺實用,但跟象牙的一比,就顯得有點樸素無華了。到了明朝,這規矩就更講究了,五品以上的官員繼續用象牙笏,那是身份的象征;
五品以下的?不好意思,您就隻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炫耀了。是以啊,每次上朝,大臣們往那一站,你瞅瞅他們的護闆,基本上就能猜出他們的大概官職了,誰是朝廷的頂梁柱,誰是小透明,一目了然。
不過啊,這護闆最神奇的地方還不止這些呢,它還有一個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皇帝威嚴的守護者”。
在古代,上朝的規矩多得能繞地球好幾圈,大臣們得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尤其是不能直視皇上,那可是大大的不敬,搞不好就要掉腦袋的。
這時候,護闆就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了。彙報工作的時候,他們可以用護闆稍微擋擋臉,遮遮眼神,這樣既保持了恭敬的态度,又避免了和皇上直接對視的尴尬。
當然啦,這動作也得自然點,不能太過刻意,不然皇上心裡頭就該嘀咕了:“這家夥是不是在心裡頭偷偷罵我呢?”
說到這兒,我還得給你們講個有趣的小故事。那是在明朝崇祯年間,有個鴻胪寺的少卿叫董令俊的,他有一次上朝就忘了帶護闆了,這可急壞了他。
正在那兒急得滿頭大汗的時候,他的好哥們兒——翰林院編修宋仟民出現了,他二話不說,把自己的護闆一分為二,給了董令俊一半。
這下子,董令俊總算是松了口氣,沒讓皇上看出破綻來。這友情啊,簡直比金子還珍貴,讓人聽了都感動不已。
是以啊,朋友們,下次咱們再看古裝劇的時候,可别再小看那些“神秘闆子”了。它們不僅僅是古代官員們用來記事的小工具那麼簡單,更是他們智慧與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