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類并不孤單:哈佛大學領先的天文學家外星文明自2017年以來一直穿過太陽系

作者:齊林居
人類并不孤單:哈佛大學領先的天文學家外星文明自2017年以來一直穿過太陽系

2017年懷疑通路太陽系的外星智能物體:"O'Rezone"

對于人類來說,發現外星智能生命無疑将是曆史上最具破壞性的事件,但如果科學界決定集體故意無視外星文明通路過太陽系的證據呢?

這些假設是最近由美國領先的天文學家Avi在一本新書中做出的。2017年,一個身份不明的星際物體快速穿過太陽系,并論證了這種奇怪的天文現象,它具有非常不尋常的特征,最簡單和最好的解釋是它屬于外星技術。

聽起來很瘋狂?勒布說,雖然證據是立竿見影的,但科學界的同僚們沉浸在集體思維中,不願思考"奧卡姆剃刀"原則,即理論中使用的假設越少,就越有可能接近真相。

是哈佛大學天文學系任職時間最長的系主任,發表了數百篇開創性論文,并與已故實體學家斯蒂芬霍金等巨人合作過。是以,他的說法很難被學術界直接駁斥。

認為我們(人類)是獨特,特殊和受人尊敬的是傲慢的,他在二月份接受法新社的視訊采訪時說。正确的做法應該是謙虛,承認我們沒什麼特别的,外面還有很多其他文明(地球),我們隻需要找出它們。"

在他的新書《異形:地球以外智能生命的最初迹象》中,這位58歲的老人詳細闡述了2017年被稱為"Oumuamua(夏威夷語;或"拒絕",來自遠方),來自外星人。

2017年10月,天文學家突然觀察到一個物體高速移動,唯一的可能性來自另一個星球;

"O'Rey"看起來不像一塊普通的岩石,因為通常受太陽的引力作用,靠近太陽的物體會明顯加速被甩出另一邊,穿越太陽後的速度會逐漸降低。但是"O'Rey"在穿越太陽時顯示出加速的迹象,顯然除了受到太陽引力的影響之外,還有一些推力。

不難解釋它是否是一顆發射氣體和碎片的彗星,但奇怪的是,"O'Reilly"沒有彗星尾巴的證據和其他可見的證據。

"O'Reilly"也以奇怪的方式穿越天空,科學家從太空望遠鏡中觀察到它突然而黑暗的變化;星際入侵者也被觀察到異常明亮,可能表明它是由閃亮的金屬制成的。

為了解釋許多異象,天文學家提出了一些新穎的理論:例如,"O'Reilly"是由氫冰組成的,是以沒有可見的彗星尾巴,或者尾巴已經分解成塵埃雲。

并說:這些對O'Reilly陌生人獨特品質的解釋都涉及聞所未聞的陳述。鑒于絲綢的好處,為什麼不首先考慮它是人造的呢?"

他說,在太陽系的短暫停留期間,他從未被近距離拍攝過,"當我們發現它的存在時,它即将離開太陽系。"

人類觀察"O'Reilly"的形狀有兩個:一個像雪茄一樣薄,一個像松餅一樣扁平的圓圈,但像刀片一樣薄。在類比之後,傾向于後者,并認為它被設計為使用恒星輻射作為動力帆。

然而,這個O'Reilly是一個高科技的外星文明,讓他成為外星人的同伴。天體實體學家伊桑·西格爾(Ethan Siegel)作為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學家寫作,顯然對此不屑一顧。

但盧布堅持認為,學術界對那些質疑正統觀念的人有"欺淩的傳統",就像伽利略在暗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時受到了懲罰,但事實畢竟是公平的。

他還認為,發現外星智能生命,可能會給人們在面對從氣候變化到核沖突等各種威脅時"同舟共濟"的感覺。"

"這通常是互相對立的,然後也許會嘗試一起工作,"他說。

其實,地球之外是否有智慧文明,是一個古老的話題。英國諾丁漢大學的一組科學家認為,僅在銀河系中就應該有至少36個幸存的外星文明。

銀河系估計有1000億到4000億顆恒星。

英國學者于2020年6月15日發表在《天體實體學雜志》(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的一項新研究說明了可能的"交流性外星文明"(CETI)的數量,并假設智能生命可以在地球等其他行星上産生。

該研究的一個關鍵假設是,其他行星(如地球)需要大約50億年的時間才能進化出智能生命,另一個是,像地球一樣,科學和技術文明将持續至少100年。

研究人員計算了創造曆史的恒星數量,像太陽一樣的"富含金屬的恒星",以及它們的宜居帶擁有類似地球的行星的可能性。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諾丁漢大學工程學助理教授湯姆韋斯特比說:"估計智能文明數量的典型方法依賴于猜測作為生命相關價值的基準,但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差異很大。我們的新研究使用新資料來簡化這些假設,使我們能夠對銀河系中的文明數量做出可靠的估計。"

據估計,銀河系中至少有36個文明,或者基于最嚴格假設的保守底線,即一個被認為可以互換的外在文明隻會存在100年。

但該研究的作者指出,人類平均距離36個文明中的任何一個相距約17,000光年,目前的人類技術尚無法探測或交流。

另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是,知識文明将持續多久。上司這項研究的諾丁漢大學天體實體學教授克裡斯托弗·康塞利斯(Christopher Consellis)說:"尋找外星智能文明不僅揭示了生命本身是如何形成的,而且還為我們提供了關于我們的文明将持續多長時間的線索。"

人類并不孤單:哈佛大學領先的天文學家外星文明自2017年以來一直穿過太陽系

或活星系統"Grace-887"。

此外,有理由對外星生命持樂觀态度,2020年6月26日,天文學家在一顆相對靠近太陽系的恒星周圍發現了三顆行星,這些行星可能由像地球一樣的岩石組成。在尋找外星生命迹象的過程中,這一新發現為天文學家提供了有趣的可能性。

研究人員說,這些行星圍繞恒星Gliese 887運作,這是一顆所謂的紅矮星,品質是太陽的一半,距離地球11光年。光在大約9.5萬億公裡的光年距離内移動一年。

研究人員已經确定已經發現了兩顆行星,一顆每九天繞"Grace-887"運作一次,另一顆需要21天。在太陽系周圍,隻有12顆恒星離得更近。

兩顆行星中的一顆位于恒星周圍的"金發姑娘帶",這意味着溫度不會太熱或太冷,也許會在行星表面保留液态水并繁殖生命。

另一顆潛在的行星"Grace-887"每50天運作一次,也在可居住區,但需要進一步确認。

德國哥廷根大學的天文學家桑德拉·傑弗斯(Sandra Jeffers)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該研究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這些行星是超級地球,這意味着它們比地球大幾倍,可能像地球一樣擁有固體核心,而不是像木星或土星這樣的氣态巨行星,"傑弗斯說。"

她說,在太陽附近所有已知的行星中,新發現的行星是研究人員觀察是否存在大氣層,仔細研究其組成以及探索這些條件是否"适合生命"的最佳選擇。

美國宇航局的新一代韋伯太空望遠鏡預計将于2021年發射到太空。傑弗斯說,行星系統将成為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關鍵目标。

紅矮星在恒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相對較小且涼爽,而"Grace-887"在能量爆發和暗斑活動方面尤其不活躍,這意味着圍繞恒星運作的行星可能會提供産生生命的條件。

與此同時,科學家可能很快就能用強有力的證據來解決火星和金星是否有生命的謎團。

2019年10月2日,美國宇航局首席科學家吉姆·格林預測,美國宇航局将在未來兩年内在火星上發現外星生命。

格林相信,美國宇航局及其歐洲合作夥伴将找到外星生命的無可置疑的證據,他認為這隻是時間問題。

這位實體學家說,美國宇航局的火星任務将首次在火星上挖掘出外星生命的證據。該任務将于2020年7月起飛,旨在向火星發送新一代探測器毅力号。

人類并不孤單:哈佛大學領先的天文學家外星文明自2017年以來一直穿過太陽系

美國宇航局的下一代火星探測器,毅力号

去年3月6日,美國宇航局宣布,2020年火星探測器被正式命名為毅力号。新的Rover的謾罵活動向美國各地的中國小開放,收到了28,000份提案,最終被一名13歲的七年級學生選中,他"代表了人類在探索宇宙時永不放棄的精神"。"

2020年7月30日.m 7點50分,載有毅力号火星探測器的美國SpaceX-5火箭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毅力号與火箭分離,并在升空一小時25分鐘後将其第一個信号送回地面。從那時起,火星探測器一直處于安全模式,唯一的火星車必須在太空中飛行七個月才能到達火星赤道,并計劃于2021年2月18日降落在Jezero隕石坑。

毅力号的主要任務是探索火星的地質和氣候特征,尋找火星上的生命迹象。它還首次攜帶了火星測地線雷達,能夠探索地下冰層并為人類登陸火星尋找水源。

美國宇航局的火星任務還将與歐洲航天局(ESA)的火星太空探索計劃(ExoMars)合作,在火星表面下鑽探。

就在這一戲劇性發現最終實作之際,格林警告說,人類可能沒有做好心理準備。

他告訴《星期日電訊報》:"這将是革命性的,就像哥白尼說的"不,我們要繞着太陽轉,完全是革命性的",這将開辟新的想法。"

"我一直擔心這一點,因為我認為我們會找到它(外星生命)并做出一些宣布,"格林說。"

歐空局的探索計劃也将遵循類似于毅力号的軌迹,并在火星岩石下鑽探約2米。

美國宇航局的2020年火星任務是基于以前的火星車精神,機遇号和好奇心号的成功。

格林在2019年8月吹噓說,科學家有望在今生找到外星生命的證據。這與美國宇航局前首席科學家艾倫·斯特凡(Alan Stefan)的觀點相呼應,他認為在火星上找到生命需要足夠長的時間。

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主張主要基于古代火星的潮濕環境。

雖然今天的火星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沙漠,但它曾經有一個強大而潮濕的大氣層。"最重要的是,當有水時,就有生命,"格林說。"

在火星曆史的某個時刻,它失去了大部分磁層,導緻太陽輻射帶走了火星豐富的大氣層。但在火星這樣的"極端環境"中,格林确信一些微生物"鑽入岩石"是為了生存。

"我們一直處于像核廢料池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認為沒有什麼可以生存的,我們已經在地表以下兩英裡(3.2公裡),如果那裡有水,它就充滿了生命,"他說。"

美國宇航局2020年火星任務将收集岩石和土壤樣本。這些樣本将留在火星上,用于未來的任務,2020年任務的岩石樣本将儲存在保護性試管中。

美國宇航局表示,這将是第一個展示檢索此類樣本能力的任務。

人類并不孤單:哈佛大學領先的天文學家外星文明自2017年以來一直穿過太陽系

科學家說,在金星上發現了磷酸氫氣體

2020年9月14日,科學家表示,他們在金星酸性更強的雲中檢測到磷酸氫氣體,這代表了金星中微生物的可能性,金星位于地球隔壁的惡劣環境中。美國宇航局局長當時表示,這一發現是尋找外星生命的"最重要的發展"。

雖然研究人員沒有發現實際的生命形式,但他們強調,在地球上,磷酸鹽是由在缺氧環境中繁殖的細菌産生的。

國際科學團隊首先使用夏威夷的詹姆斯·克裡克·麥克斯韋望遠鏡在金星雲中發現了磷酸氫,然後用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射電波望遠鏡證明了這一點。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志上。威爾士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天文學家簡·格裡夫斯(Jane Greaves)說:"說實話,我感到非常驚訝和震驚。

她補充說,這是第一次在地球外的岩石行星上發現磷酸氫。

時任美國宇航局局長的吉姆·布裡登斯廷(Jim Bridenstine)在推特上贊揚了這一突破,稱這是迄今為止尋找外星生命的"最重要的發展",并補充說"現在是時候優先考慮金星了"。"

多年來,外星生命的存在一直是科學家的一個大問題。科學家們使用太陽系内和周圍其他行星和衛星上的探測器或望遠鏡來尋找"生物特征",即生命的間接迹象。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分子天體實體學家Clara Sousa-Silva說:"就我們目前所知,磷酸氫存在的最合理的解釋可能聽起來不真實,即存在生命。

她補充說:"我應該強調,在像往常一樣解釋我們的發現時,生活應該是最後的選擇。這很重要,因為如果氣體是磷酸氫,如果有生命,這意味着我們并不孤單。這也意味着生命必須非常普遍,并且我們的銀河系中必須有其他有生命的行星。"

"如果有生命,我隻能猜測金星之巅可能存在什麼生命,"Sousa-Silva說。沒有生命可以在完全不适合居住的金星表面生存,甚至與我們截然不同的生化物質也支援這一論點。"

但是,她補充說,"很久以前,金星表面可能已經有生命了,就在失控的溫室效應使金星大部分地區完全無法居住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