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ADS降價謀局,政策調整下,意圖劍指特斯拉FSD,智駕市場将迎競争新格局?
@科技新知 原創
作者丨王思原 編輯丨賽柯
特斯拉FSD入華前夕,即便強如華為也不敢怠慢。
6月30日深夜,華為一紙公告引起車圈熱議。公告顯示,2024年7月1日至12月31日,華為ADS高階功能包一次性購買标準價格降價6000元,從3.6萬元調整至3萬元。現有訂閱價不變,包月價格720元/月;包年價格為7200元/年。
在外界看來,直降6000元的價格确實足夠有誠意,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以往的優惠補貼,其落地價實際已上調。
去年6月,華為車BU董事長餘承東發文稱,截止2023年12月31日,ADS 2.0高階智駕包五折優惠,一次性購買價為1.8萬元。如果車主疊加1.5萬元高階包抵扣權益,華為ADS的落地價僅為3000元。
不過去年底,鴻蒙智行也來了一次明降暗升,宣布ADS 2.0智駕高階包限時優惠1萬至2.6萬元,如果車主享有2萬元的ADS智駕包等額抵扣券,二者同時使用,其落地價為6000元,比此前貴了3000元。
目前,華為ADS高階功能包的一次性購買價為3萬元,相比價格調整前的2.6萬元,其落地價又上漲了4000元。
那麼,華為這一操作會帶來什麼效果呢?為什麼會打出這張牌呢?新一輪智駕技術軍備競賽号角已經吹響,華為ADS又會面臨怎樣的機會和風險呢?
Part.1
明降實升,華為下了步妙棋?
華為ADS 3.0的價格政策,無論從企業角度還是行業角度,都透露出華為對市場深度的把握和長遠的考量。
價格下調,無疑是吸引新使用者的一張王牌。在這個價格敏感的時代,每一次價格的調整,都可能成為消費者決策的轉折點。即使降價幅度不大,或者相比曆史優惠不是最劃算,但一次次的“明降實升”無疑為那些觀望已久的潛在使用者,提供了一個推動力。
另外,短期之内,由于新客戶的湧入和猶豫客戶的快速轉化,産品的銷量很可能會顯著上升。這對于提升市場佔有率、增加現金流、以及在财報上呈現出更好的業績都有直接幫助。尤其是在上半年即将結束的這個時間節點。
事實也是如此,受到ADS高階功能包一次性購買價即将上漲影響,鴻蒙智行旗下車型銷量近日大幅增加。鴻蒙智行公布的資料顯示,6月29日-6月30日兩天,鴻蒙智行旗下車型大定訂單突破9000輛。要知道整個5月,鴻蒙智行的銷量也不過3萬出頭。
也是憑借着這最後一搏,鴻蒙智行上半年全系累計傳遞突破19萬輛,登頂中國新勢力品牌上半年銷量第一。
客戶的增多也意味着研發資金和疊代效率的增多。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曾表示,今年5月華為ADS總裡程達到3.8億公裡,智駕裡程占比35%,每天學習3000萬公裡。随着華為ADS高階智駕包價格調整,華為将獲得更多研發資金,助其智駕加速疊代。
另外除了吸引潛在使用者外,鑒于華為目前汽車圈合作夥伴衆多,是以此舉還可能迫使其他車企跟進調整價格政策,加劇競争。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4年就有包 括東風的岚圖、猛士,長安的深藍、阿維塔,廣汽傳祺,北汽的極狐和享界,以及賽力斯問界、奇瑞智界、江淮等十多個品牌的十多款車型搭載HUAWEI ADS方案上市。
此前華為對外公布的資料顯示,問界已售車型中,70%的使用者選擇了高階智駕包。華為預計,截至2024年底,搭載華為智駕系統車型保有量将突破50萬台。這無疑會給到同行巨大壓力。
這種情況下,車企以及智駕企業之間的競争焦點可能會轉移到服務、技術性能、使用者體驗等非價格因素上。這意味着企業需要不斷創新,調整自己的産品政策和價格體系,提升産品品質和附加值,共同提升自動駕駛技術的市場接受度。
當然,華為ADS“明降暗升”除了是市場政策外,多少也有些無奈之舉。
Part.2
高成本高壓力下的最優解
今年以來,除了價格戰之外,提供高價值産品和服務、提升配置成為車企競争的核心。其中,以智駕、智能座艙為代表的智能化已成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核心競争力,也是決定各家新能源汽車競争的勝負手。搭載高階智駕的新車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售價從開始動辄要三四十萬元,拉低到了十五萬元内。
高階智駕以極快的速度正實作“普惠”式普及,但這并不意味高階智駕正在變得廉價,甚至對于廠家來說成本更高。
華為ADS團隊号稱7000人的研發團隊,不考慮其他場地、裝置、物料開支的情況,僅人工薪酬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華為釋出的《2023年年度報告》中資料顯示,華為員工20.7萬人,平均薪酬87.8萬,也就是說,養着7000多人的研發團隊,單單人工薪酬的開支就高達60多億元,如果再考慮場地、裝置、物料、算力等開發智駕系統必備的開支,一年的支出少說也在上百億元。
據悉,2023年,華為智能化部件實作300萬套發貨量,累計研發投入超過300億。而随着華為智能駕駛的持續進化,智駕研發投入将進一步增加。
自動駕駛行業的一個共識是,解決99%的自動駕駛的技術問題後,剩下的1%是難度最高的,而對這一部分的研發投入将遠超過往。高昂的研發投入,也使得華為的ADS高階智駕功能保持高頻率更新。
近日,鴻蒙智行宣布華為乾崑ADS更新,将支援智能泊車感覺低矮障礙物、導航地圖紅綠燈倒計時等功能。此外,ADS的3D視圖可區分大小異型車,新增運動+模式等功能。
當然,除了高成本外,華為面對的同行壓力也居高不下。
國内緊張的智駕競争态勢背後,正隐藏着風雨之兆。從目前種種迹象來看,特斯拉FSD進入中國市場的程序正在加快。中國自動駕駛獨角獸Momenta CEO曹旭東近日表示,特斯拉FSD的體驗接近Waymo,但隻用了8個攝像頭和HW3晶片,成本大約4000元人民币,相較Waymo的雷射雷達和大量算力,成本要降低很多。
而特斯拉FSD的技術優勢在業内有目共睹,無論是純視覺技術路線還是最新的端到端大模型,都證明了特斯拉在智能駕駛領域的領先地位。目前,特斯拉的智能駕駛軟體FSD已經進入了V12.3階段,公司表示完全自動駕駛的實作僅差“一步之遙”。一旦FSD進入國内,無疑會給市場帶來巨大沖擊。
另外不止特斯拉,其他企業如百度Apollo也在不斷進化,例如百度率先實作AI大模型上車、OCC(Obstacle and Container detection)技術在行泊全場景中展現出強大的通用障礙物檢測能力,并且在前不久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更是親自上陣,宣布推出一項新的購車優惠政策—高階智駕限時終身免費。業内也對這一舉措抱有樂觀态勢。
值得注意的還有一些初創公司,例如AutoX、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在特定領域展現出創新能力,在L4級别的自動駕駛技術上取得了進展。這些企業的靈活性和創新速度可能對華為ADS構成挑戰。
從投資人的深入剖析來看,所有智駕被阻礙其廣泛被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過高的價格。自動駕駛技術尚未跨過“擁趸者”買單階段,即這類技術的成本效益尚未形成“統治性壓倒”優勢。是以上演一場“明降實升”的戲碼或許是華為當下的最優解。
Part.3
市場鲶魚将至,機遇和風險并現
當年,特斯拉入華成為了一條鲶魚,給中國汽車市場競争帶來了巨變。而如今,FSD有機會再一次掀起智駕的鲶魚效應。
業内專家對特斯拉FSD進入中國市場後的前景有幾種猜想。一種觀點認為,特斯拉可能憑借其技術優勢快速赢得一批消費者,進而侵占國産智駕市場的份額。然而,這也可能引發中外智能駕駛技術的直接競争,包括技術戰、資料戰、價格戰乃至商業戰。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特斯拉可能在國内車企的圍攻下陷入困境,尤其是在價格戰等政策下,其盈利夢想可能難以實作。
當然更樂觀的觀點認為,特斯拉的進入将推動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的更新和進步,加速從智能駕駛向無人駕駛的質變。這将對新能源汽車産業産生積極影響,因為自動駕駛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不過,與國内智駕方案相比,盡管特斯拉在4月初對FSD進行了一輪降價,将包月價格從199美元降至99美元,買斷價格也從12000美元調整至8000美元,但相比之下,國内智駕方案的價格更為親民。
從市場接受度的角度來看,華為ADS的價格雖然有調整,但特斯拉FSD的如果高價進入,那麼可能會更利好華為的ADS。并且根據華經産業研究院的資料,自動駕駛市場規模在2022年達到了2894億元,且預計未來幾年将會是增速最快的幾年。這一增長趨勢表明,消費者對于智能駕駛技術的需求正在上升。而華為通過降低一次性買斷價格,能夠吸引更多消費者嘗試并接受這項技術,進而在特斯拉還未反應過來時,加速市場教育過程。
國内智駕企業另一優勢在于生态建設,無論華為也好其他國産廠商也罷,幾乎都在落地人車家全生态,為使用者提供更加綜合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這對于将單一技術做到極緻的特斯拉來說多少有點“水土不服”。
毫無疑問,智駕已成“兵家必争之地”,但市場走向仍需明朗化。《2024麥肯錫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報告》中提到,在價格戰的波及之下,雖然中國消費者對于智能駕駛的接受程度在上升,但是對智能駕駛的支付意願反而出現了下滑。這表明盡管消費者對智能駕駛技術持開放态度,價格依然是他們作出購車決策的關鍵因素。
一些消費者也認為,對于自主品牌推出的自動駕駛服務,他們在推出前期不會率先“埋單”,但如果企業推出免費試用期則會嘗試。一位消費者表示,自動駕駛服務對于他每天通勤路程而言,實在有些多餘,首先要付出額外的費用,其次自動駕駛服務并不能緩解路途堵車等路況,最後對于他每天不到20公裡的通勤路程,自動駕駛實在可有可無。
持類似觀點的消費者大有人在,一位問界M7女車主稱,她可能會購買特定場景的自動駕駛服務,而全路況服務并非必要。
不難看出,自動駕駛價格過高、實際道路表現不穩定、部分地區補能設施建設不完善、電動汽車補能慢、高速性能差、行駛距離受限等問題也影響了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并且制約了潛在轉化率。車企需要審視這些問題,并采取措施提升性能和成本效益,以吸引更多消費者的關注和購買。
資深汽車分析師顧志軍認為,車企要把高階智能駕駛輔助功能的成本降低到5000元才能做到大量普及。也正基于如此激烈的成本之争,迫使車企不斷調整研發政策群組織架構,以赢得智能駕駛競賽的勝利。
一個事實是,此次華為ADS官宣降價,是智駕普惠拐點的一大信号。智駕作為汽車的一項進階功能,其研發成本高昂,價格下調極其考驗車企對成本的控制。但高階智駕普惠已勢在必行,隻有普惠、普及,才能從“産品導向”走向“使用者導向”,推動技術平權。而在這個過程中,華為也好,特斯拉也罷,都将面臨衆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