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原标題:信托業,大動作
信托業嚴監管态勢仍在持續。
記者獨家獲悉,近日監管召集了部分信托公司召開線上會議,傳達了多項最新監管精神,比如非标信托需進行組合投資,新增固收類(債券投資)信托産品需用市值法估值,還需審慎判斷私募基金實控人和關聯方風險等。多位信托業務人士稱,最新監管要求下,新增非标信托規模和風險将進一步壓縮,固收類信托産品的優勢則大機率将階段性減弱,信托公司需提升自身主動管理能力重塑競争優勢。
事實上,今年以來監管頻頻出手引導信托公司防範風險,比如叫停信托公司與理财公司合作違規業務,明确資産管理産品資訊披露要求等。在業内人士看來,加強風險防範和化解已然成為行業目前的“主題詞”之一,後續信托公司需根據監管要求審視和排查自身業務風險,聚焦本源業務實作高品質轉型。
信托非标業務或新增25%限制
“近期監管召集一些信托公司召開線上會議,口頭傳達了最新的監管精神,其中有提及對非标信托的最新要求。”一位信托公司人士透露,監管明确非标信托需進行組合投資,後續單一資産占組合的比例或不得高于25%。
還有信托人士表示,25%的比例限制可能到年底才會正式實施,目前要求非标組合至少投資兩個标的。為此,各個公司都在積累底層資産,甚至考慮加設一個産品部門,來統籌各個底層資産,包括探索“非标+标品”的産品模式。
據了解,2023年監管就曾明确指出,對于非标投資,資産管理信托原則上應當以組合投資方式分散風險,監管部門将完善相關配套制度,明确組合投資相關要求。
多位業内人士稱,此次提出25%的比例要求,大機率是針對此前三分類新規的落實細則内容。短期來看,新增25%的比例要求可能會進一步壓縮非标信托的新增規模,畢竟找到至少4個投資時間和周期相同的項目進行組合投資,并向投資人成功推介的難度較高。不過長期來看,分散投資有助于非标信托分散、防範風險,去年以來諸多非标類信托“爆雷”,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投資集中度過高。
除了對非标類信托進行嚴格要求,一位信托公司人士還稱,此次監管還重點提示信托公司需要對資産管理信托和資産服務信托進行合理分類,即不能将資産管理信托“異化”為資産服務信托;部分收費較低的産品(疑似通道)也需重點關注其風險。
新增固收類信托不再用攤餘成本法估值
對于标品信托,此次監管也做出了最新要求。
一位中型信托公司标品業務人士透露,在近期召開的會議中,監管傳達了固收類信托不能用攤餘成本法估值的精神。
上述信托公司人士也稱:“根據合規部門的傳達,後續新增的固收類信托産品需要用市值法估值,存量的投資債券的固收類信托産品大機率也會在固定時間内進行整改。”
據悉,目前債券存在兩種估值方法,其中市值法是指根據持有債券的市值來進行估值,産品淨值會對着債券品種每天的市值變化而波動;攤餘成本法則是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慮其買入時的溢價或折價,在其剩餘期限内平均攤銷,每日計提收益,産品淨值不受債券市值波動影響。
多位業内人士稱,目前很多固收類信托産品采用攤餘成本法,以比對信托投資人偏穩健的投資需求。不過,從長期來看,攤餘成本法很難反映債券市場的真實波動和變化,尤其是在市場極端情況下,攤餘成本法估值的産品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此次監管的最新要求主要還是從防範極端情況下的風險出發。
一位中型信托公司标品業務人士表示,此次監管會議還傳達了謹慎控制城投債投資比例以及産品杠杆比例等要求。
監管出手引導行業加強風險防範
事實上,今年以來監管頻頻出手引導信托公司強化風險管理和防範。
比如,6月,監管部門向信托公司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信托公司與理财公司合作業務合規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針對信托公司配合理财公司使用平滑機制調節産品收益,為現金管理類理财違規投資低評級債券等問題進行排查,各信托公司應于6月30日前完成自查并認真制訂整改計劃。
還有媒體報道稱,金融監管總局近日針對部分信托公司、銀行理财公司、保險資管公司下發《資産管理産品資訊披露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确了資訊披露的一般規定,包括資訊披露責任、方式、一般資訊披露内容、資訊披露合同約定等。
在業内人士看來,未來伴随着監管愈發細化,信托公司須加強風險防範意識,自覺根據最新監管要求排查相關業務存在的風險。同時,要持續提升主動管理能力,依托自身資源禀賦重塑差異化競争優勢。
本文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馬嘉悅
微信編輯:關喬
《風險預警·金融版》簡介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命脈,金融穩則經濟穩。金融安全事關國家、區域企業發展大局,需要對金融風險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強風險防範意識,科學應對,防範于未然。由中國金融資訊中心出品的《風險預警·金融版》在政府權威部門指導下,依托先進的大資料輿情監測系統和專業的分析師團隊,對金融業不同領域、不同類别的風險輿情進行總結梳理和分析研判,為金融監管部門、要素市場、金融機構、上市公司、行業協會、各類企業、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提供權威、專業、實用、及時、有效的金融風險輿情監測、研判、預警與應對建議。1.8萬/年,每周一期,每周五釋出。
最新報告:
【2024年6月第4期】總第132期:信托超長“陣痛期”何時了
【2024年6月第3期】總第131期:水土不服?外資公募本土化路漫漫
【2024年6月第2期】總第130期:嚴字當頭,退市“風暴”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