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深入地思考某個問題或某個情緒,這是一種正常且有時候是有益的心理活動。但當這種深思演變為重複、持續的自我批判時,它便成了一種被稱為“反刍思維”的現象。
01
反刍思維是什麼?
“反刍”,是形容動物反複咀嚼它的食物。反刍思維(反刍式思考)是指經曆了難過的事件後,個體對事件、自身情緒狀态及其可能産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複、被動的思考。
長期的反刍不僅僅限制了個體的心理幸福感,還可能對身心健康産生嚴重影響。它與抑郁、焦慮、強迫症和其他情緒障礙有關,其龐大的影響力猶如心靈的牢籠,限制了人們的正常生活。
02
反刍與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要認識到"反思"與"反刍"的不同。
反思是梳理事件發生的過程,把核心問題找出來并且為此尋求解決方案,其特點為:
- 聚焦于要達到的目的
- 有助于防止以後犯同樣的錯誤
- 可以随時開始和停止
反刍則是來來回回咀嚼那些事件帶來的情緒和後果,無法真正的解決問題,其特點則是:
- 聚焦于不開心的情緒
- 阻礙目标行為,不斷思考自己與目标的差距
- 一旦開始便很難停止
反思是站在理性的角度,能為自己帶來更有意義的思考以及新的見解。而反刍是處于情緒化狀态下所進行的反複消極的無效自我批判。
03
如何克服反刍思維?
1、少問“為什麼”
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會讓自己關注痛苦事件的成因部分,且事實無法改變,容易導緻自我崩潰。應該采用“是什麼?”的問法,這樣能夠讓自己更多聚焦于當下的感受和應對方法。多問自己“我的感受是什麼?”“我現在可以做的是什麼?”。
2、接受既定現實
人們之是以會反刍,往往是因為無法接受現實,但“咀嚼”得越多,感覺就會越糟糕 ,也越不可能做出積極的應對。這時,就要嘗試以積極、主動的态度,去選擇接受現實。與現實或他人和解,也是與自己和解,這樣才能夠用理性的思維去看待問題。
3、行動起來
自我挑戰腦海中那些不好的念頭,認識到:其實很多糟糕的想法隻是被自己過度誇大了,事實并沒有想象中那麼糟糕。想不明白的時候不如先動起來,選擇一件自己可以立即行動的小事去做,進而跳出反刍的怪圈。
通過主動采取政策做出改變,可以減輕反刍對生活的影響,推動個體走向更健康、更有韌性的心理狀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