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緻民路盡頭,一條靜谧的小巷悠然展開,仿佛帶領人們穿越時光隧道。巷子口,一座古樸的茶館映入眼簾,那與現代建築截然不同的風貌,預示着巷内隐藏着一段不凡的曆史。行人稀少,茶館前的桌椅在傘下靜靜地等待着,仿佛在述說着過去的故事。
前行幾步,左手邊出現了一幢古老的房屋,灰瓦木門,紅磚在斑駁的石灰牆面上若隐若現。在這老房子的背後,還藏着兩幢同樣古樸的木結構房屋,它們被當地居民親切地稱為“貓貓廟”。這片區域,在喧嚣的都市中顯得格外甯靜,但它的曆史卻可追溯到遙遠的明代。
據曆史記載,這片區域在明朝天啟年間的成都地圖上被标注為“老鬼廟”,而在清代的地圖上,又被稱為“老虎廟”、“老古廟”和“貓貓廟”等。這裡的“貓貓”其實指的是老虎。這三幢前後排列的房屋,正是廟宇的三個大殿,其中二殿供奉着白老虎,三殿則供奉着太上老君。曾經的太上老君像和檩子上的太極圖等,都證明了這裡是一座道教建築。
文物專家劉孝昌經過研究指出,這座“貓貓廟”的建築形式及曆代地圖的标注都表明,它是一座明朝建築。曆史上,這座廟宇的總面積達到了10畝,是成都目前保留得最好的明代道教廟宇建築。
值得一提的是,“貓貓廟”的建築朝向與一般古代建築不同,它坐南向北,正對着老安順橋。據傳說,在山門前曾有一根高達7、8米的石桅杆,被稱為“天燈”,在很遠的地方都能看見。
劉孝昌還表示,老虎廟的名字在民間流傳中逐漸演變成了老古廟和老鬼廟,但這并不影響它作為成都曆史文化瑰寶的地位。這座“貓貓廟”見證了成都的曆史變遷,也承載着無數人的記憶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