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鲸犀與美國身份驗證、欺詐風險評估和合規解決方案提供商Jumio,APAC Regional Director(亞太區總監 )Nana Ding(丁娜娜),就海外資料安全政策安全,及全球SaaS公司競争等話題,展開了溝通交流。
1、支付環境的安全助推出海行業發展
Jumio是靠eKYC電子身份認證起家。傳統的開戶方式,需要使用者親自到櫃台,帶着身份證做驗證。疫情三年,将這個過程搬到了線上,助推了線上支付的高速發展。
如今,諸如TikTok、Temu、SHEIN、亞馬遜等平台的發展,例如TikTok全球20億使用者,Temu也遠超過2億使用者,直播打賞、廣告、電商業務的高增長,讓注冊開戶與支付等環節風控相關的例如eKYC(線上身份驗證)的業務激增。這也是Jumio的核心業務之一。
談及Jumio的服務業務,包括傳統銀行、數字銀行、支付平台、證券保險等金融領域,也包括共享經濟、社交平台、線上遊戲、直播平台、跨境電商等新興行業。
不過有關身份驗證方面,國内國外的情況大不相同。國内市場的身份資料更全面,而海外大多數國家則缺少這樣完整覆寫率的資料庫,大部分隻回報局部資料。
最核心的差別之一,有關身份驗證,大陸市場依托公安部的身份證資料庫,早已實作資料聯網和背景自動核驗,然而國外缺截然相反。不僅缺乏強制注冊,電子身份證資料庫不完善。例如,菲律賓多年來沒有全國統一的身份證件,一共有各種形式的十多種身份證件,直到2019年才開始推出統一的國民身份證PhilSys Card,但從2019年推出到現在的注冊率還不到50%。
是以,對于缺少高覆寫率的資料庫的國家和地區,非常依賴第三方服務機構協助核驗身份。
全球的頭部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都面列各種條款的限制。而Jumio這家跨國企業的優勢之一,可能展現在合規、政策、監管方面。
而國外每個國家地區的監管又都不同。例如,歐洲的GDPR(通用資料保護條例)對資料處理要求非常嚴格;拉美的墨西哥,會對部分行業監督管理,要求對接資料庫;東南亞每個國家的要求都不一樣。
談到公司的發展,Jumio是跨國國企業,2010年依托AI技術開啟了身份認證領域的服務。業務主要分為三大塊:身份驗證、反洗錢篩查和欺詐風險信号。目前證件驗證能力覆寫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了亞太地區、歐洲、中東、非洲、北美、拉美等市場。
Jumio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森尼維爾,在北美、拉丁美洲、歐洲、亞太地區和中東均設有辦事處和代表處。而亞太區總部設立在新加坡,主要負責市場拓展、銷售與售前技術支援、客戶等服務等。
談到亞太地區的發展,2018年、2019年開始,以SHEIN為首的電子商務、消費電子、移動遊戲等中國企業批量出海,帶給了Jumio在内的諸多線上身份驗證和支付相關企業的高增長。
2024年,中國企業出海的目的市場更加多元化,從原來的首站歐美,擴散至拉美、非洲、中東等。一些電商平台甚至同時開啟多個國家站點,這給了Jumio類似的公司很大的發展機遇和新的商業機會。
可見,中國企業出海,帶動了全球化全鍊路的發展。
2、做出海SaaS不能隻看營收規模不看利潤
有關營收,Jumio在2022年的身份驗證(identity verification)行業内第一個達到2億美金,且2023年有較高增長。而Jumio在eKYC領域全球非大陸市場,市占率第一。
對此,行業人士向鲸犀直言,這對于一家垂直領域的公司而言,是非常不錯的成就。
近幾年出海行業發生了諸多變化。亞馬遜封店潮、Temu橫空出世,TikTok印尼發生的波折等,預示着行業、企業面臨集體更新,重塑利益鍊格局。
那麼傳統的打價格戰模式,還能繼續嗎?
事實上,部分頭部歐美的SaaS公司,會将利潤投入研發技術,始終保證産品力始終領先市場,這樣便有話語權,也就有了定價權甚至溢價權。由于不參與價格戰的内卷,将有更高的利潤投入到技術更新與疊代、組織改革等方面。本質上,這是正循環。
反之,價格戰導緻利潤無法持續在技術上高投入,逐漸将企業卷入到被動的跟進市場,競争優勢将逐漸被後來者趕上。
一定程度上,這給中國出海企業一定的參考意義。
不過,頭部的歐美SaaS企業無法一直高枕無憂,尤其面臨批量中國出海企業的追擊。
事實上,中國大量網際網路企業,在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都有雄厚的資本。正如Temu強勢發展一樣,複刻歐美傳統強勢網際網路企業的路徑,隻是時間問題。
對此Jumio談到,企業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态,業務方面可以互相學習借鑒。受各個國家不同政策的影響,一些技術的發展與突破并非朝夕之事,企業也需要以盈利為目的。而AI等資料算法的積累,也不是短時間可以超越的技術。
是以,Jumio等在内的歐美網際網路公司,需要做的是持續為使用者提供價值,再折合成利潤,始終讓追擊者在3-5年内始終無法達到盈虧平衡,這樣才能始終保持市場優勢。
同時,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出海,将面臨政策監管、文化差異等壓力。
例如,中國企業對速度的響應有目共睹,但國外沒有那麼“卷”,看到的更多的是“工作生活平衡”的節奏,尤其對于歐洲等社會福利較好的發達國家,需要企業适應他們的節奏,在業務溝通中甚至要面臨幾天幾個周都得不到對方回應的情況。
而歐盟會對超過一定規模的中國和企業,進行反壟斷進行監督。這又與中國市場的生态不完全一樣。
這樣來看,如今出海格局,是中國及歐美、日韓全球化企業,站在一個高度進行綜合實力的競争。有關全球化企業的故事,鲸犀将持續關注。請聯系作者代潤澤(微信dairunze0429)。
雷峰網雷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