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航天科普雲課堂 | 全球首次月背取壤背後的故事

6月25日14時07分,嫦娥六号傳回器攜帶來自月背的月球樣品安全着陸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務指揮部并參加任務的全體同志緻以熱烈祝賀和誠摯問候。

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務指揮部并參加任務的全體同志:

  欣聞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你們緻以熱烈祝賀和誠摯問候!

  嫦娥六号在人類曆史上首次實作月球背面采樣傳回,是大陸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20年來,參與探月工程研制建設的全體同志弘揚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走出一條高品質、高效益的月球探測之路。你們作出的突出貢獻,祖國和人民将永遠銘記!

  希望你們乘勢而上,精心開展月球樣品科學研究,接續實施好深空探測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向着航天強國目标勇毅前行,為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再立新功,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作出新貢獻!

習近平 

2024年6月25日

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離不開背後團隊的日夜努力,那麼,這次探月采樣任務背後發生了哪些故事呢?我們一起來往下看。

航天科普雲課堂 | 全球首次月背取壤背後的故事

38萬公裡

是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自古以來

人們對于月亮

舉目望之,心向往之

從曾經的月球初探

到後來的取樣傳回

中國“嫦娥”一次次開啟奔月之旅

嫦娥六号攜帶人類首份月背樣本

順利傳回地球

這些樣本是怎麼挖出來的?

在月球挖土

和在地球挖土有什麼差別?

聽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

副主席楊宇光

講述全球首次月背取壤背後的故事

航天科普雲課堂 | 全球首次月背取壤背後的故事

1

嫦娥六号

一次廣寒宮的“考古”之旅

40多億年前

一個直徑大約為

100公裡量級的小天體撞擊了月球

形成如今直徑超過2500公裡的

艾特肯盆地

此後

多次撞擊不僅撞出了

月球深層次的物質

也讓這片區域盆地密布

“坑中套坑”

其中的阿波羅盆地

便是此次嫦娥六号的落月之處

據楊宇光介紹

之是以選擇在此處着陸

除去工程上的可行性

這裡更具有最大的科學價值

“如果我們足夠幸運的話

可以從月球背面獲得

距離這個年代非常久遠的

岩石和土壤樣本”

而年齡如此古老的岩石土壤樣本

我們在地球上很難獲得

是以

不少中國人浪漫地稱其為

嫦娥六号是“到廣寒宮去考古”

航天科普雲課堂 | 全球首次月背取壤背後的故事

2

到月球背面挖土

“我們整個過程是慎重的”

多年來

人類10次從月球采樣傳回

均取自月球正面

而對于月背的探索

目前隻有中國“嫦娥”成功實作兩次

但即便是第二次到訪月背

與嫦娥五号

擁有相同技術狀态的嫦娥六号

此行也并不容易

既要去月背,又要規避風險

月背支撐手段偏弱

加上月球背面道路崎岖

航天器承受極大的考驗

……

一往一返間困難巨大

挑戰重重

正如楊宇光所說

“我們要去月球背面

不是因為它容易

恰恰是因為它難”

“我們整個過程是慎重的”

作為“人類唯二兩次進行月球背面的探索”

中國“嫦娥”在這個領域

已經先行一步

航天科普雲課堂 | 全球首次月背取壤背後的故事

3

走向深空

月球也許會成為人類駐足的第一站

自古以來

月亮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中

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千百年來

人們不斷嘗試去了解月球

随着人類探索月球腳步的不斷拓展

月球上獨特的真空環境和低重力環境

以及氦-3資源、各種礦物質資源和水

也許在未來可以造福人類

楊宇光介紹

随着人類航天技術的不斷提升

以及人類探測器一次次往返于地月間

對于月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規模

也必然會越來越大

“或早或晚有一天

月球将會成為人類

走向深空的前哨基地

為人類更大規模的

大航天時代發展奠定基礎”

航天科普雲課堂 | 全球首次月背取壤背後的故事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