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争年代的一個軍有多少人?
可能有幾百人的情況,也可能有幾千人的情況,不過一般來說軍的編制,實力數還是要上萬的。
按照當時一般的編制,一個軍之下應有3個步兵師,每個師的兵力少則五六千人,多則萬餘人,再加上直屬隊的兵力,一個軍就有兩三萬人。
請注意,就大陸近代的軍隊而言,一般的步兵軍實力基本就是如此了。
而就我軍而言,在紅軍時期的軍級建制很常見,不過當時的軍往往并不是實編狀态。其中有的軍就隻有幾百人,主力軍則是幾千人,也有上萬人的情況。
因為當時的編制變動很大,随着作戰程序的不同,實力數的變化也很大,是以直到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時,當時存在的各軍編制實力都不統一。
在抗戰時期,先有八路軍的編制,後又改為第18集團軍,不過咱們通常還是稱八路軍;按正常情況講,無論路軍編制還是集團軍編制,首先應當是轄軍,再往後才是步兵師。
不過因為衆所周知的原因,八路軍/第18集團軍之下隻有3個正規師的番号。
再往後,咱們實際是建立了一套大軍區、二級軍區、軍分區的特殊體制,大軍區的實力後來往往都有二三十萬之衆,這時候顯然就不能套用簡單的軍、師編制了。
同樣,新四軍的情況也是如此。
而真正可以談标準化軍的實力數,其實就到解放戰争時期了。
當時我軍各大野戰軍之下所轄的野戰主力,最開始都是稱步兵縱隊,這是等同于軍的一級編制。
由于當時各戰略區的情況不同,是以對各部的縱隊實力數标準所定的也不一樣。
在1948年大決戰前的《關于解放戰争第三年軍事計劃》中,我軍曾經規劃了各方向的縱隊實力情況。
第一類是西北的編制,每個步兵師8000餘人,每個縱隊25000餘人;
第二類是東北的編制,每個步兵師12000餘人,每個縱隊近43000人;
第三類是較适中的華北、中原、華東的編制,每個步兵師近9000人,每個縱隊近30000人,但炮兵團、補充團、運輸擔架隊不在内。
具體落到實處來看,其實隻有東北野戰軍的縱隊兵力能夠充實;主力縱隊超過4萬人的實力數,很好地保證了遼沈戰役的勝利。
到遼沈戰役勝利後,東北野戰軍進一步充實了兵力和武器數量,并率先啟用了新的番号。
在新番号的序列下,原有的縱隊改稱某某軍,而且東北野戰軍還為入關的各軍額外配置了一個步兵師。
這樣的話,原來的軍級部隊就實際編有4個步兵師。
以原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為例,改稱第39軍,原下轄的各師改為第115師、第116師、第117師,後來又額外配置了由獨立第7師改編的第152師。
據東北野戰軍資料統計,在第39軍入關時全軍的總兵力數達到了59378人。
請注意,這一個軍的實力數就達到了将近6萬人,其實力數比平津戰役前華北方面的兵團級部隊都多。
那麼當時第39軍各部的兵力又是如何配置設定的呢?
按照原先東北野戰軍的縱隊(軍)級編制而言,3個步兵師外加機關和直屬隊,總計應為42936人。
其中步兵師的編制兵力應為12302人,另外縱隊機關和直屬隊有大約6000人。
至于第39軍當時的實有兵力情況:
第115師實有兵力數12526人;第116師實有兵力數14679人;第117師實有兵力數12817人。
由以上兵力數可見,第39軍下轄的三個師的兵力均超過了标準編制數;尤其戰力最強的第116師,要超出編制大約2300餘人。
另外加強來的第152師,當時的編制與主力師實一樣的,不過因為剛剛升格為主力的因素,其兵力尚有缺額,實有兵力數為10023人。
這樣的話,四個步兵師的兵力數總計為50045人。
第39軍的實際兵力為将近6萬人,那麼除去四個步兵師的兵力,機關和直屬隊則有9000多人。
很顯然,這實際上也比編制的6000人要多。
從上述的兵力實數來看,我們顯然可以體會到東北野戰軍當時的實力數。
這樣的部隊入關後,也難怪關内的國民黨軍聽到東野來了腿就發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