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謀長在我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職位,是各級部隊軍事指揮部門的首長,協助該部隊的軍事主官進行指揮。某種程度來說,軍事主官屬于戰略謀劃,那麼,參謀長不僅僅要協助開展戰略謀劃,還要完善好戰略,讓戰略具備落地性,再準确無誤的執行下去。
《孫子兵法》開篇即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是國家的大事,生死存亡一線之間,尤其是解放戰争的野戰軍級别軍事部署,通常是百萬規模人數的大決戰,涉及的人員、情報、後勤、武器裝備等等方面,非常複雜,軍事主官定然在軍事方面抓的是大方向,而參謀長則要抓細節,負責執行,這對參謀長的記憶能力要求非常之高。
《大決戰-遼沈戰役》有一個情節非常經典,完美地展現了東野參謀長劉亞樓的記憶力。林總對東野參謀長劉亞樓說:你記一下,我做如下部署調整:
以四縱、十一縱加兩個獨立師,強化塔山防線。
2、3、7、8、9五個縱隊,加6縱17師包打錦州,10縱加一個師在黑山、大虎山一線阻擊廖耀湘兵團,12縱加12個獨立師圍困長春,五縱、六縱兩個師監視沈陽,1縱作總預備隊。
劉亞樓,你給我複述一遍!
結果,劉亞樓真能一字不落的複述出來。
這個情節雖然是電視劇,但大抵也符合曆史事實。
東野各師每天行軍到任何地方,必須馬上寫簡報給野司。戰鬥結束後,六個小時内寫簡報,後續還必須寫詳細報告,内容包括到繳獲多少長短槍。此外,野司對各師的點評,也十分詳細,優缺點一針見血。因為将細節做到極緻,野司對每個師指揮起來自然如臂使指。
之是以東野能做到這些,主要還是因為東野有一個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劉亞樓,他記憶力超級強,對每個部隊的作戰能力以及所處方位了如指掌,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四野參謀部制度,讓四野野司可以順利地完成直接指揮到師的軍事行動。
其他三個野戰軍的參謀長,記憶能力也是非常強。
西野的參謀長張文舟,對西北地區很熟悉,他有過目不忘的不凡本領,堪稱西北地區的“活地圖”。彭德懷隻要需要,西北任何一個地方,張文舟就能随時報出來。後任閻揆要也是如此,他有着驚人的記憶力,許多難記的資料,往往一口道出,從無差謬。
華野的參謀長張震記憶力也非常好。在淮海戰役,他是粟裕的最大助手,張震的訃告寫道:“他軍政兼優,文武雙全,深思熟慮,多謀善斷,善于組織實施大兵團作戰。”晚年時候,張震依然能記住自己所有國小同學的名字。
中野的參謀長李達,記憶力超群。李達将軍在軍校時,經常負責點名,隻需要他按照名單點名一次,哪怕在半個月之後,都可以不拿名冊進行點名,無一人有差錯。李達憑借超強的記憶力,對我軍的地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幾乎單憑他的記憶力,我軍就完成了最新的華北明細圖和中國第一張太行山形勢圖,難怪劉帥贊譽李達為:“此乃是中國活地圖。”
是以,記憶力不好,真做不了參謀長,我軍對記憶力要求最高的職務就是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