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啟航,青藏獻力
——在2024年大學生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環境學院1994級校友 張凡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非常榮幸應邀作為校友代表參加這次畢業典禮。對我來說,今天有非常特别的意義,因為我的孩子也順利完成了四年清華學業,作為一名大學畢業生坐在台下。在此,請允許我既代表奮鬥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的清華校友們,也作為一名學生家長,向2024屆畢業生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向辛勤耕耘的母校老師緻以最衷心的感謝!
在這裡,我想分享三點感悟:
一是要堅守清華這座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園。未來我們無論身處何地,無論成就大小,都應銘記母校的培育之恩。我于1994年考入清華環境系,大二入選“4+2”試點獲得本碩連讀資格,2000年碩士畢業後赴美留學,2005年博士畢業後進入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2009年回國以來,一直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雖然離開清華已經24年了,但那些在清華園的日子,永遠是我心中最溫暖的記憶。
我特别想感謝我的碩士導師劉翔教授。在他的無私幫助和全力支援下,我僅用兩年時間完成了碩士課程和畢業論文。我依然記得,在搭建水處理實驗系統時我手勁不夠,劉老師親自上手幫我擰接口螺絲;在我研二結婚時,課題組還特意為我組織了慶祝活動。清華優秀的師資團隊和老師們春風化雨般的因材施教,為我此後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歸國後,我紮根青藏高原,和團隊成員一起進行高海拔定位監測和數值模拟研究,逐漸認識青藏高原水沙及水環境的格局與變化機制,為區域水土資源保護利用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2023年,我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這不僅是對我個人努力的認可,更是對我們團隊共同奮鬥的肯定。這些離不開清華的培養。
二是牢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自強不能偏離強國的奮鬥目标,厚德要根植于家國情懷。“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母校烙印在我們每個清華人心底的願望。出國前,我和丈夫便已規劃好,完成學業、積累一定工作經驗後就回國。
2009年,我在青藏所面試時,時任所長姚檀棟院士懇切地告訴我,青藏高原是亞洲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深入了解其水文過程對于大陸乃至亞洲的水資源利用意義重大,我的專業背景與之高度契合。他的話深深打動了我,盡管當時國内的薪資待遇和居住條件與國外尚有差距,但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國。
然而,高原缺氧環境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2010年我第一次踏足西藏,就因嚴重的高原反應暈倒,親友們都很為我擔心。但我并沒有是以退縮,為了繼續在高原開展研究,我經常向機關同僚和業内的同行請教緩解高原反應的經驗,十幾年來,我到過青藏高原多條大大小小的河流,從雅魯藏布江到八寶河、到廓瓊崗日冰川徑流,每一次實地考察都讓我對高原河流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青藏所,我有幸作為骨幹參與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項目,當科考成果入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時,作為科考隊員的我深深體會到了個人成長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的幸福感。
三要放下優秀的包袱。進入新的學習和工作階段,我們要做好從零開始的心理準備,時刻提醒自己腳踏實地做好每件小事,不斷積累專業知識,提升實踐技能,穩步收獲成長;不要以收入、職稱、頭銜審視自己,而要關注内心的成長、能力的提升和價值的實作。同時,也要放下作為清華學生的優越感。在今天這個高度互聯的社會,沒有人能夠單打獨鬥地獲得長久的成功。我們要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個人特長,也要學會欣賞并學習他人的優點。有一顆包容心,接納自己的不足,接納别人的不同,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快樂,更加順利,更加從容。
最後,在這充滿感慨和期待的時刻,衷心祝願同學們未來健康幸福地學習工作,願你們能傾聽内心的聲音,以自己的方式在成就“大我”中升華“小我”。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母校增光添彩,為祖國的繁榮獻上我們的熱情和力量!
來源 | 清華大學微信公衆号
攝影|楊豔賓
排版&責編|苑潔
稽核|許亮
清華大學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精選
2024屆畢業生,啟航!
@清華大學新生,你的第一份禮物準備好了!
清華首位全盲研究所學生,今年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