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網成都供電公司獲悉,6月29日,全國首創“電網建設+文物保護”模式、西部首座220千伏地下變電站——成都後子門220千伏變電站順利投運。
後子門220千伏變電站是2024年成都電網迎峰度夏重點工程,也是成都三環路内11年來投運的第一座220千伏變電站。變電站位于成都天府廣場東北側,西接明蜀王府遺址,較同等規模正常變電站節約用地面積約50%。變電站建立3台主變,總容量72萬千伏安,220千伏出線2回,110千伏出線12回,10千伏出線24回。
在後子門220千伏地下變電站,國網成都供電公司員工進行裝置吊裝。
全國首創“電網建設+文物保護”模式
成都中心城區負荷密度高,随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二環路内原有3座總容量為96萬千伏安的220千伏變電站,最大負載率已接近100%。城市核心區域亟需一座220千伏變電站作為負荷、電壓支撐,在天府廣場附近建設一座220千伏地下變電站的構想在上世紀90年代應運而生,相關部門聯合開展規劃論證,由于中心城區地面尋址極其困難,八易其址,才最終确定站址位于天府廣場東北側的後子門片區。
項目原計劃2016年12月進場施工,因當時的統一規劃暫停項目。重新開機後,因站址開挖發現文物,由文物保護部門介入進行地下文物搶救性發掘,開工時間更改為2017年12月。之後,又因文物發掘中有明蜀王府遺址的重大發現,需要更多時間開展文物搶救性保護工作,項目建設再次延後。2019年12月,文物保護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變電站正式開工建設。
在後子門220千伏地下變電站,國網成都供電公司員工進行主變裝置吊裝就位。
變電站采用全國首創“電網建設+文物保護”模式。站址周邊區域有漢代蜀郡官署、隋(唐、宋)摩诃池、五代宣華苑、明代蜀王府、清代貢院等重要曆史遺迹,是秦漢“列備五都”、唐宋“揚一益二”輝煌曆史的見證。項目建設方和文物保護部門通力合作,在變電站建設期間,先将明蜀王府宮牆遺址文物保護性遷移。待變電站建成投運後,遺址将整體回遷至地下變電站之上,形成現代電力文化與古蜀文明遺迹有機融合、交相輝映的獨特場景。
項目規劃建設過程中,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統籌下,國網成都供電公司和成都市文物局高效協同配合,創新性采用“電網建設+文物保護”模式,最終實作保障城市運作和延續古蜀記憶的共赢。
在後子門220千伏地下變電站,國網成都供電公司員工進行主變附件安裝。
提升二環路内中心城區供電能力75%
變電站的建設不僅兼顧了文物保護,還有一系列技術創新。“為了克服成都平原特殊地理環境帶來的地下水浮力,我們打下471根抗浮樁把整個變電站牢牢固定在地下,采用新工藝将單台重達200噸的主變壓器吊裝至地下18.7米深處,選用體積更小的室内組合電器。”國網成都供電公司項目管理中心項目經理夏榆杭表示,周邊用電需求旺盛,已有15回10千伏線路正在緊鑼密鼓地接入,實作投運即發揮作用。
在後子門220千伏地下變電站,國網成都供電公司員工對監控系統進行現場驗收。
變電站投運後,為成都二環路内春熙路、IFS、寬窄巷子、文殊坊等重要商業生活區域提供72萬千瓦的電力支撐,不僅提升二環路内中心城區供電能力75%,還将原有的110千伏串供線路提升為2個220千伏變電站一主一備供電模式,為成都國際金融高地、高端商務門戶、天府文化中心等城市核心區域提供可靠充足的能源保障。
據悉,國網成都供電公司正全力以赴做好度夏電力保供各項準備工作,加快推動四川十陵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及其配套工程、成都電網電網側構網型SVG、220千伏桃鄉-蓉東線路工程、黃忠大道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17項迎峰度夏關鍵工程集中投運,確定成都電網在迎峰度夏前實作安全承載能力突破2040萬千瓦。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楊甦 圖檔 國網成都供電公司提供 責任編輯 曾書睿 編輯 王小雪